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筛选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方法:随机选择来自西宁周边地区(低于海拔2 260m)青壮年男性筑养路工人94名,分为服药组(A组、B组和C组)和安慰剂对照组(D组)。服药组分别服用复方1号、复方2号及复方3号中药复方制剂。受试者乘车于(2~3)天急进海拔4 600m以上施工现场,各组启程时开始服药。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3片(粒),连续服药3周。在到达海拔4 600m以上施工现场后,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进行急性高原反应评分调查。结果:组间比较后发现:急进后第1天和第15天,D组分值均高于其他3组,但无统计学差别;第3天时,仅有A组分值高于D组,差别无显著性;第7天仍是D组高于其他3组,其中A、B两组与D组差别存在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后发现:A组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第3天和第15天差别非常有显著性(P<0.05);B组第1天和第15天、第3天和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C组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D组仅第1天和第15天差别非常有显著性,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组不同时间的急性高原反应分度中,无重度反应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仅有少数人出现轻度腹泻症状。结论:3种抗缺氧复方药物对降低急性高原反应均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复方2号优于复方1号和复方3号。  相似文献   

2.
舒理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验证舒理康胶囊的抗缺氧功效,探寻新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药物。方法:随机选择150名空运进驻日喀则(海拔3900m)的新兵,将他们分为3组,分别服用空白胶囊(对照组)、舒理康胶囊(舒理康组)和红景天胶囊(红景天组)。在进入高原前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进入高原后的第5天止。在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每日傍晚由专人对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结果:在前3天的评分中,舒理康组的评分都是最低,且评分为0分(无高原反应)的百分比分别是34%、60%和76%;对照组分别是28%、48%和76%;红景天组分别是24%、40%和66%。评分(1~4)分(基本无高原反应)的情况与0分基本相同。在>10分(中度以上急性高原反应)的项目中,舒理康组未发生1例,而其它两组分别有2例、1例。结论:舒理康胶囊可以减轻缺氧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具有预防高原反应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舒理康胶囊对急进高原者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了舒理康胶囊对平原人进入高原前后安静心率、踏阶运动心率和运动后恢复期心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0名空运进驻日喀则(海拔3 900 m)的新兵,将其分为3组,每组各50人。采用单盲给药法,对照组服用空白胶囊,舒理康组服用舒理康胶囊,红景天组服用红景天胶囊。均为3粒/次,2次/d,早晚各1次,饭前服用,在进入高原前2 d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进入高原后的第5 d止,共服用7 d。在平原服药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安静心率,进行踏阶实验。在受试者进入高原后1 w内,每日傍晚测定受试者的安静心率。在第7 d,受试者再次进行踏阶实验。结果:受试者进入高原后的7 d内,安静心率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7 d时,接近平原水平。在进入高原的第1 d,3组中,舒理康组的安静心率最低。各组安静心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只是对照组在进入高原后的第1 d和2 d心率较快,以后则与其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3组受试者在平原的运动心率和运动后休息1、2、3 min的心率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当进入高原7 d后,在受试者已初步习服高原环境的条件下,当进行踏阶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1 min时,3组的心率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休息2 min和3 min时,红景天组的心率较其它两组高,分别与对照组和舒理康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理康胶囊对平原进入高原后早期心率加快有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这将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有利于加速机体的低氧代偿调节过程。红景天对平原人高原运动后心率的恢复没有促进作用,也许可能还延迟运动后心率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急性高原反应(HAAR)是人体快速进入高原(泛指海拔3000m以上)地区后,由于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全身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占各种急性高原病的首位,约为刚入高原者的45~90%之间,如得不到及时控制,则可迅速恶化,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绝大多数由本病发展而致,严重影响进入高原者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本病,我院研制了高原Ⅰ号药物,并在1990年、1991年底入藏新兵中实施预防和观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藏药唐古诗青兰的抗缺氧及其它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预治疗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治疗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拟进驻海拔5380m地区的40名青年战士随机分为高压氧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名)。在海拔3800m地区对治疗组行高压氧预治疗,后随其到海拔5380m地区观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同时采用军标GJB 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的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压氧预治疗可提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功能,抑制人体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藏药对部队进入高原增强习服的功效 ;方法 :1 71名进藏新兵 ,随机分为 6组 ,实验组用药分别为洛布桑胶囊、诺迪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藏王宝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 ,空白对照组为医用淀粉胶囊 ,观察实验药物对进藏前后心电图的影响 ;结果 :进藏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 ,P >0 .0 5,进藏后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心率、Q -T及QT TQ有显著差异 ;进藏后心率增快 ,Q -T、QT TQ比值增大 ,对照组与实验组存有显著差别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5种药物对心电图参数均有干预作用 ,以诺迪康、红景天及洛布桑作用较为显著 ,提示有增强高原习服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高原反应药物研究虽然应用种类繁多,其应用效果仍不理想。我们以多年高原防治经验,参考众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制定了以氢滨酸山直苔碱、醋   相似文献   

9.
有关急性重复缺氧对高原汽车驾驶员体内自由基和乳酸含量的变化研究国内尚少见报道。作者于 1998年对某部汽车驾驶员 2 4名 ,在高原 (新藏高原 )完成全年运输任务前、中、后进行三次血清SOD、MDA、Vit-E、NO及BLA含量的检测 ,并选择运输前作为对照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在担负新藏运输任务的某汽车部队同一人群中选择驾驶员 2 4名 ,汉族 ,均为男性 ,平原出生 ,年龄 2 0~ 32岁 ,平均2 5 .4岁 ,上高原前经体检确认健康。在上高原前 3天 (海拔140 0m处 )选择 2 4名驾驶员作运输前测定 ,并作为对照组。全年运输…  相似文献   

10.
益欣康泰胶囊对小鼠缺氧耐受力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益欣康泰胶囊对小鼠缺氧耐受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益欣康泰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灌服益欣康泰胶囊溶液对实验性小鼠缺氧耐受力作用的影响;结果;给小鼠灌服15.0g/kg,10.0g/kg,5.0g/kg体重的益欣康泰胶囊溶液及5.0g/kg体重的红参醇提液后,均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其中益欣泰胶囊作用优于红参组,其延长小鼠存活时  相似文献   

11.
洛布桑等藏成药对快速进入高原者换气效率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所选藏、中成药对快速进入高原青年男性换气效率指数等指标的影响 ,探索抗高原缺氧的新方法 ;方法 :实验组分别服用洛布桑胶囊、诺迪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藏王宝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 ,对照组则服用医用淀粉胶囊。采用单盲法给药 ,在进入高原前后各连续服药 3天 ,2粒 次 ,3次 日 ,分别于受试者服药前和进入高原后的第 5天 ,各测定一次受试者的屏气指数和换气效率指数 ,在进入高原后的第 5天测定受试者的高原适应指数 ;结果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 ,屏气指数降低 ,P <0 .0 1 ;进入高原后 ,洛布桑组和诺迪康组的换气效率指数显著增加 ,但只有洛布桑组的换气效率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在各组中地奥心血康组的高原适应指数最高 ,其余各组差别无显著性 ;结论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 ,屏气指数降低 ,洛布桑能够提高机体的高原换气效率指数 ,而地奥心血康则可能改善受试者的高原适应指数 ,表明两药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 ,促进人体的高原习服代偿过程 ,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世居藏族对快速低氧的适应机制,观察长期移居低海拔地区的世居藏族乘飞机进入海拔3600m高原后ERPN、WBC的变化,及同海拔移居适应者和世居者的上述指标;方法:ERPN采用花环法,WBC采用常规法;结果:观察组进入高原后最初3天ERPN均升高(P〈0.05和P〈0.01),第2天升高尤为明显,较平原值升高30%;第7天下降接近平原值和移、世成两组(P〉0.05);结论:世居藏族快速进入高原后极少发生急性高原病,红细胞促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低氧的适应机制与细胞水平的早期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藏成药对快速进入高原者心功能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用部分藏成药和中成药作为实验用药,观察对快速进入高原青年男性早期心功能指数的影响,探索抗高原缺氧的新措施;方法:实验组分别服用洛布桑胶囊、诺迪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藏王宝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对照组则服用医用淀粉胶囊;采用单盲法给药,在进入高原前后各连续服药3天,2粒/次,3次/日,分别于受试者服药前和进入高原后的第5天,各测定一次受试者的心功能指数;结果:平原人进入高原后的早期,心功能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其它组相比,洛布桑组、诺迪康组和地奥心血康组受试者的心功能指数虽然也降低,但是,心功能指数值在进入高原前后的自身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洛布桑组的高原心功能指数虽有降低,但是,仍然处于与平原同一个评价等级上;结论: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心功能指数降低。而在所实验的5种药物中,洛布桑、诺迪康和地奥心血康可能有一定的减轻心功能指数降低的效果,其中以洛布桑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肺弥散量测定方法评估急进高原后高山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7名健康者从海拔2260m快速进入海拔4700m高原进行了肺CO弥散量的测定,显示肺CO弥散量与急性高山病有某种程度相关。反应组10例和对照组17例相比,肺CO弥散量均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增加的幅度反应明显小于对照组。因此,认为人体进入高原后肺CO弥散代偿能力不足是发生急性高山病重要原因之一,利用肺DL-CO量测定评估人体对高原的适应性可作为预测急性高山病发生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原康胶囊对急进高原大鼠血气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原康胶囊对急性高原反应期大鼠血气及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两个海拔类,每类四组,对照组(蒸馏水)和高(360mg/kg体重),中(180mg/kg体重),低(30mg/kg体重)三个剂量组,灌胃给药12h后取大鼠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类地区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O2s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血气指标有一最适剂量(180mg/kg体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高、中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两类地区比较,其血气指标均为海拔高的地区明显低于海拔低的地区。结论:增加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是高原康胶囊防治急性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群体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有效措施;方法:地空运入藏新兵中调查对象的AMS发病率和住院率进行追踪调查,总结部队预防AMS的成功经验,结果:AMS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87年的48.45%下降到2001年的22.8%,P<0.01;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卫生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降低耗氧量,提高群体的高原医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准备,正确认识缺氧症状和机体代偿过程,从而达到良好习服高原低氧环境的目的,结论:在现阶段,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措施,是群体预防AMS最有效,最实用,最经济的方法,其中,高效的卫生管理是最根本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药物对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 20天的5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服用复方红景天组、西氏胶囊组、乙酰唑胺组、吸入一氧化氮(NO)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服(吸入)药物6天前后的安静时、踏阶运动5min时分别检测SaO2;结果:服药前运动5min时5组SaO2较安静时均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西氏胶囊和乙酰唑胺组较安静时降低显著(P<0.05),红景天组、吸入NO组及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与服药前运动5min时比较,西氏胶囊组和乙酰唑胺组增高显著(P<0.05),红景天组和吸入NO组增高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服药后安静时及运动5min时SaO2均增高显著(P<0.05);结论:服用复方红景天、西氏胶囊、乙酰唑胺及吸入NO均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低氧条件下人体运动耐力及SaO2,吸入NO和服用红景天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高原性窦房结功能低下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原藏族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脏病变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经临床确定的2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穿标本电镜观察;结果:(1)肝细胞主要为大泡性脂变,肝细胞坏死灶形成伴中性粒细胞浸润;(2)窦周隙贮脂细胞活化形成胶原纤维,肝细胞间纤维化致星芒状和条索状纤维间隔 形成;(3)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增生,偶见巨大线粒体;结论:酒精性肝病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是贮脂细胞,其次是肝细胞,一旦纤维化形成发展致肝硬变,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