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革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的临床适应证为:伴有或者不伴有神经损害;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8周无效;疼痛具有典型的神经根症状[1]。然而,随着椎间孔镜技  相似文献   

2.
<正>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腹膜后血肿是PELD术后罕见的并发症,由于出血的位置难以具体显示清楚,外科处理往往比较困难。2013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共通过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4例,其中2例因术中损伤腰动脉导致术后腹膜  相似文献   

3.
正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病人接受度高等优点。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血肿是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2016年9月我院诊治1例PELD术后腹膜后血肿,报道如下,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4.
史来恩 《腹部外科》2003,16(4):206-206
例 1:女 ,31岁 ,已婚。因突发性下腹痛进行性加剧 12h入院。平素月经规则 ,量中 ,无痛经。白带较多 ,时有下腹痛 ,未曾治疗。体检 :T37℃ ,P78次 /min ,R19次 /min ,BP112 / 76mmHg。急性痛苦面容 ,心肺 (一 )。腹平 ,肝脾未扪及。下腹部均有压痛、反跳痛 ,以右下腹尤甚。未扪及包块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稍弱。妇科检查 :阴道经产式 ,阴道通畅、无血迹。宫颈轻度糜烂 ,宫颈举痛(+) ,后穹隆稍饱满。宫体正常大小、中位 ,有轻度压痛 ,以右侧较显著。双侧附件扪及不满意。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体约 1ml。B型超声检查 :盆腔有少量无…  相似文献   

5.
郭壮勇  马兆琪  吴伟 《腹部外科》2007,20(5):261-261
病人:女性,76岁。因“腹痛、腹胀6h”入院。入院体检:P110次/min,血压、体温正常。腹部膨隆,右季肋部、右侧腹部压痛,伴轻微反跳痛,腹肌略紧张,未触及包块。右肾区叩击痛( ),肠鸣音弱。血常规检查示轻度贫血,WBC23.6×109/L,G0.87。肾功能检查示尿素氮、肌酐略高,白蛋白低。CT检查发现右肾前、内下方可见一巨大含脂肪肿块影,大小约13cm×13cm×7cm,边界尚清晰,下腔静脉受压变形,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小肠受压前移。增强后,肿块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肾周筋膜增厚,肾周脂肪见条状影。CT拟诊为腹膜后恶性脂肪瘤。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椎间孔镜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有效性。方法 将2019年1月~2019年9月于本院脊柱微创科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椎间孔镜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A、B两组:A组32例术后放置单根引流管,B组119例未放置引流管。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的腰腿痛VAS、JOA评分,并比较两组伤口皮下及周围出现瘀斑例数、出院时伤口按压疼痛例数、出院当天MRI手术区域T2加权高信号相对比值及面积占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伤口皮下及周围出现瘀斑例数、伤口压痛例数、术后MRI T2加权手术区域高信号比值及面积占比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A组1例放置引流管后,观察为脑脊液漏;B组出现1例症状性血肿。结论 椎间孔镜术后有的放矢放置引流管,可早期改善腰腿痛症状,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PELD手术治疗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放置引流管组与未放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34例,行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4例,行改良PLIF技术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是,PTED组的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量显著大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周时PTED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时,PTED组ODI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3 d,PTED组的CPR和CK显著低于PLIF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TED组34例患者动力位X线片未见节段失稳改变,邻近节段无退变加重;PLIF组34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具有创伤小、近期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但有放射暴露量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29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伴食欲减退、纳差,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患者自患病以来,便秘,小便如常,体质量较前无明显变化。既往无胆囊、胆管结石,无腹腔感染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无石棉接触史。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无水肿,腹部稍膨隆;全腹柔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肿块;中上腹部叩诊浊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明显减弱或增强,未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査: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23-2127
[目的]探讨辅助椎间孔周围浸润麻醉对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中镇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节段腰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椎间孔浸润组和逐层浸润组。椎间孔浸润组于棘突旁开约4 cm予0.5%利多卡因行关节突外侧及椎间孔浸润麻醉;逐层浸润组采用逐层利多卡因浸润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椎间孔成形及后纵韧带处理时的疼痛,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价患者对局麻手术的体验,并对再手术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椎间孔浸润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逐层浸润组有3例术中在椎间孔成形时由于不能耐受疼痛而临时增加静脉强化镇痛;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浸润组椎间孔成形VAS评分为(4.74±1.05)分,逐层浸润组(7.48±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纵韧带处理时椎间孔浸润组VAS评分(3.74±0.62)分,逐层浸润组(5.22±0.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浸润组的局麻体验评价选择好和很好的占75.00%,而逐层浸润组仅31.25%;再手术意愿椎间孔浸润组为87.00%,而逐层浸润组为4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椎间孔周围浸润麻醉可以显著减少椎间孔镜术中的疼痛,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等内容物突出,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等造成腰背部及下肢麻木、疼痛、乏力等一系列典型症状的疾病[1].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手术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包括开放手术,也包含各种微创手术例如椎间孔镜手术,但术后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EIS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BEIS技术在镜下摘除其突入骨性椎管的髓核,术后进行中期回访。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后随访时间1~9个月,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42±0.43)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99±1.82)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9个月疗效按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优良率91.6%。结论采用BEIS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术后感觉迟钝(post-operative dysesthesia,POD)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发生的18例椎间孔镜手术后PO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8~45岁,平均31岁。其中L4~5椎间盘9例,L5S1椎间盘7例,L3~4椎间盘2例。结果 18例POD患者随访观察3个月,除1例L5S1患者术后长期存在POD症状外其余17例患者全部经过术中、术后积极处理症状在短期内(3个月)获得好转,恢复到工作当中。结论通过术中及时处理,缩短操作时间,进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附近减压,术后运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功能锻炼,甘露醇脱水减轻神经根水肿,绝大多数POD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缓解,尽快回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有效解决TESSYS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出血问题,避免微创手术转开放手术,对镜下止血措施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热凝、压迫、增压、填塞及引流5项措施进行术中止血和术毕处理。结果本组120例无1例改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6.3±17.5)分钟,平均出血量(12.5±4.3)ml,无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综合应用上述5项止血措施,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还能避免中转开放手术,是开展椎间孔镜手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58岁。因全身(臀部、右上肢及双下肢)多发热液烫伤5h入院,全身烧伤面积40%(浅Ⅱ度13%,深Ⅱ度27%);无吸入性损伤,无骨折、脱位及其他脏器外伤;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无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入院17天后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IU/kg体质量)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每日1次。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第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以“腹部包块”收入院。体检:上腹部稍膨隆,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部可扪及约10cm×10cm大小的圆形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中等硬,有压痛,移动度差。肠鸣音正常。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于左上腹胰腺后方,近脾门处可探及一囊性包块,约11.4cm×10.9cm,边界清;于囊内右侧可探及约6.0cm×5.4cm实性强回声,与肝、胰、脾、肾均无联系。腹部CT平扫+增强示:腹膜后见一巨大囊状低密度影,欠均匀,CT值32~35HU;其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为87HU,最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4岁,因发现腹部包块3年、逐渐长大遂来我院就诊并收入院.入院前3年出现轻度脐周疼痛,并发现脐右侧包块,以后逐渐增大,无便秘、腹泻,无腰痛.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1岁.因汽车撞击后背和下腹部4小时收入骨科病房。检查发现:双下肢无自主活动,二便失禁。腹肌软,压痛存在,无反跳痛。摄腰椎片见第一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伴椎弓骨折,胸11、12左肋关节分离,腰椎1~4左横突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膜椎韧带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20例因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在侧卧位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椎间孔处膜椎韧带进行松解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术中可见膜椎韧带在神经根鞘及硬脊膜腹侧、背侧均存在,膜椎韧带向后方一般附着于黄韧带或者椎板,其形态多样化,长度、宽度、类型无明显节段性或者阶梯性规律。20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0±1.70)个月。病人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3.20±1.06)分、(1.45±1.5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7.5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25.80±2.61)分]高于术前[(12.55±4.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但临床上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经PTED治疗后失败的病例也屡见不鲜。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术前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术后感染、疼痛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本文通过对部分失败PTED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就目前临床上失败PTED的发生概况、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