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Freiberg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16例Freiberg病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转移性跖痛、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1)。结论 采用背侧楔形截骨术治疗Freiberg病可有效缓解跖骨疼痛症状,增加患者跖趾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治疗Freiberg病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6~66岁,平均36岁.X线片见骨样硬化及跖骨关节面塌陷,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1例.症状持续6~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行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旋转跖骨头重建关节面后,植入3~4枚1.5 mm可吸收棒崮定.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3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跖趾关节背伸改善0~50°,平均21°跖屈改善0~10°,平均5°.截骨处于术后8~13周坚固愈合,平均10周.跖骨短缩1.3~2.0 mm,平均1.7 mm.除1例Ⅳ期患者持续关节肿胀僵硬至术后12个月改善外,余患者均于术后4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结论 跖骨头背侧楔形截骨结合可吸收棒内固定具有有效重建跖趾关节、允许关节早期活动、避免二次手术的优点,是治疗Smillie Ⅱ期及Ⅲ期Freiberg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Weil截骨术治疗原发性跖痛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04—2013-05采用Weil截骨术治疗原发性跖痛症39例(48个跖骨头),切开、松解跖趾关节囊,避免损伤关节软骨,并将近节趾骨完全跖屈,彻底显露跖骨头,用摆锯自跖骨头关节面背侧下方2 mm沿足底负重平面向近端跖侧截骨,将远端跖骨块向近端平行推移,用直径1.5 mm克氏针由跖骨近端向跖骨头临时固定,用1枚直径1.7 mm皮质骨钉最终固定。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跖骨绝对长度、跖趾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OFAS评分。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7~24个月,平均15.2个月。截骨后跖骨平均缩短3.88 mm。所有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及截骨延迟愈合,跖侧疼痛均明显改善。关节间隙维持,患足外观正常,无转移性跖骨下疼痛。所有患者术后跖骨绝对长度缩短、跖趾关节活动度减小,但VAS评分明显降低、AOFA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il截骨术治疗原发性跖痛症短期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可靠的术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Ludloff截骨术治疗母外翻后出现跖骨短缩、抬高及远端旋转的解决方案.方法 30例正常足,摄足部正侧位X线片,测量第一跖骨的长度及矢状面截骨角.计算在不同截骨条件下跖骨的抬高、短缩及旋前的理论值.根据该理论值,设计Ludloff截骨术的手术方案治疗??外翻.18例23足??外翻患者,如第一跖骨头内旋<3°,行单纯Ludloff截骨术;内旋角度为3°~6°,需行有冠状面截骨角的Ludloff截骨术;内旋角度>6°,行基底在外侧的楔形截骨;其中8足同时行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以矫正跖骨远端关节角.采用??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表及二至五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表(AOF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正常足第一跖骨的长度为4.60~6.90cm,平均(6.09±0.43)cm;矢状面截骨角为20.7°~31.3°,平均25.58°±2.73°.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90~100分18足(78%),80~89分3足(13%),70~79分足2例(9%),评分平均增加36分(术前56分,术后92分);二至五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90~100分5足(22%),80~89分7足(30%),70~79分11足(48%),评分平均增加21分(术前59分,术后80分).结论 根据??外翻患者第一跖骨头不同的内旋角度,选取有冠状面截骨角或有基底在外侧的楔形截骨的Ludloff截骨术,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跖骨头背侧闭合V形截骨结合可折断钉内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11例Freiberg病患者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15。52岁,平均32岁。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5例,Ⅲ期6例。症状持续时间为7。48个月,平均23个月。术中行跖骨头背侧闭合V形截骨,旋转跖骨头重建关节面后,可折断钉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x线片示截骨处于术后8—13周(平均10周)坚固愈合。负重位X线片测量跖骨短缩1.1—1.8him,平均1.5mm。术后1d、1个月、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足跖趾跖间关节量表评分及各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邻跖趾关节转移性跖痛,无移位、骨不连及坏死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Ⅲ期患者诉持续关节肿胀至术后10个月改善外,其他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优7例,良3例,差1例。结论跖骨头背侧闭合v形截骨结合可折断钉内固定具有有效重建跖趾关节、允许关节早期活动、避免二次手术的优点,是治疗SmillieⅡ、Ⅲ期Freiberg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晚期Freiberg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03—2014-12诊治63例跖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A、B、C 3组,A组接受跖骨颈背侧闭合截骨术,B组接受跖趾关节切除成形术,C组接受跖趾关节置换术。采用AOFAS-LMIS、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对不同组间的疗效进行评估。跖骨的短缩以及截骨部位的愈合情况通过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组获得随访3~58个月,平均32.5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及跖趾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各组术前平均MTP-ROM均较本组术后MTP-RO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比较A组与C组跖趾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分别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AOFAS评分均较本组术后评分低(P0.05);A组与B组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评分分别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VAS评分均较本组术后高(P0.05);术后A组、B组VAS评分分别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与B组部分患者出现转移性跖骨痛并发症,C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3种术式均能够显著改善晚期Freiberg病的跖骨痛症状及跖趾关节活动度,跖趾关节置换术在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虽然弱于关节成形术,但在改善跖趾关节功能及症状方面较关节成形术和背侧截骨术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田秀全  樊秋云  王鹏飞 《骨科》2016,7(6):417-419,424
目的 探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治疗合并痛风的轻度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足显微外科于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采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合并痛风轻度外翻患者疗效.共17例患者(23足),男4例(6足),女13例(17足).对患者采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进行治疗.术前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metatarsal angle,IMA)平均为8.0°±1.5°,术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23.5°±5.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前评分,平均为(38.4±7.2)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平均为26.8个月,截骨处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均一期愈合.患者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术后IMA平均为5.5°±1.5°,术后HAV平均为12.5°±1.5°,术后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6.2±3.6)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15足为优、7足为良、1足为差,优良率为95.7%(22/23).结论 对于合并痛风的轻度外翻患者,采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术,能有效地减小HVA,并较好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改善足部外形,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背侧楔形截骨(dorsiflexion osteotomy,DO)及跖骨头置换(implant arthroplasty,IA)治疗晚期Freiberg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6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5例Smillie Ⅳ、Ⅴ型Freiberg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DO治疗(DO组),12例行IA治疗(I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足侧别、部位、Smillie分型、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及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患侧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X线片复查两组内固定或假体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DO组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7个月;IA组为12~24个月,平均16个月。IA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多于DO组(t=2.742,P=0.011)。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AOFAS评分、患侧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DO组患者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5周;两组均无内固定及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DO及IA均可有效治疗晚期Freiberg病,明显缓解跖趾关节疼痛并改善活动度,但DO术式住院费用低于I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背景:僵硬是第1跖趾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疼痛、背伸活动受限。僵硬的治疗常采用关节唇切除术与趾骨截骨术,但是对于第一跖骨是否存在抬高,跖骨截骨下沉和短缩是否可有效治疗僵硬,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分析僵硬患者是否存在第1跖骨抬高和过长,评价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13例15足。记录术前侧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术后骨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跖趾关节间隙、第1跖骨突出度(MPD)。结果:术前X线片示4足存在跖骨抬高(侧位IMA为4.8°~8.7°),8足存在第1跖骨过长(MPD为2.2~6.9 mm)。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平均(16.7±4.7)个月。术后4周均达到骨愈合。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9.7°±10.4°(4°~4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57.9°±12.2°(36°~72°)。至末次随访时,AOFAS趾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第1跖趾关节间隙、MP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僵硬患者存在第1跖骨过长与上抬,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僵硬,明显改善跖趾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跖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跖痛症患者41例52足,男11例12足,女30例40足;年龄47~76岁,平均60.98岁;共68个跖骨,其中采用Weil截骨可吸收钉内固定术者32个跖骨,采用跖骨近端短缩跖趾关节复位术者36个跖骨。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指标,测量记录术趾跖趾关节活动度,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学会前足评分系统(ACFA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仪测量步态周期中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的变化。[结果]Weil截骨可吸收钉内固定术后跖骨平均短缩长度为3.52 mm;术足跖趾关节间隙、跖趾骨夹角等X线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6.26±3.24)分,术后为(1.21±0.63)分,ACFAS评分术前为(62.56±10.42)分,术后为(91.96±9.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骨近端短缩跖趾关节复位术后跖骨平均短缩长度为5.87 mm;术足跖趾关节间隙、跖趾骨夹角等X线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8.56±3.41)分,术后为(1.92±0.51)分,ACFAS评分术前为(46.37±11.64)分,术后为(90.96±8.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患者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出现术趾皮肤麻木11例,术趾皮肤坏死3例,经换药后痊愈。截骨端无移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未发现关节脱位复发、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钉用于跖痛症手术截骨端内固定,固定可靠,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双平面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94足)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双平面截骨术(跖骨远端Reverdin截骨术+跖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及软组织手术。男10例(15足),女54例(79足);年龄26~66岁,平均44.5岁。单侧34例,双侧30例。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为(54.3±7.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2.0)分。比较手术前后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及VAS评分,以及[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DMAA、第1跖骨长度(first metatarsal length,FML)。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4足发生并发症,其中[足母]僵硬、内侧切口边缘皮肤感觉麻木、转移性跖痛、第1跖骨头坏死各1足。术后1年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为(89.2±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27,P=0.000);其中优78足、良12足、中3足、差1足,优良率为95.7%。VAS评分为(1.5±2.0)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10.238,P=0.000)。X线片复查显示术后3个月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及1年HVA、1-2IMA、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6,P=0.863)。结论双平面截骨术可以显著改善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骨远端Weil截骨+滑膜切除治疗中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前足畸形的手术方式并对中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15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5例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骨远端Weil截骨、跖趾关节滑膜切除对其进行治疗。通过测量■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并采用VAS评分和AOF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65±7.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0±2.0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00±1.00)分(P0.05);术前AOFAS评分(36.10±7.4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71.30±3.90)分(P0.05);HVA由术前(55.17±10.91)°纠正至术后(15.16±2.93)°(P0.05);IMA由术前(15.28±4.22)°纠正至术后(10.10±5.76)°(P0.05),出现并发症3例。[结论]在类风湿足的中、晚期,通过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和2~5跖骨的Weil截骨进行关节保留手术可以作为跖骨头切除的替代手术,是前足重建术的有益补充,结合滑膜切除,能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前足的畸形和症状。  相似文献   

14.
跖骨头楔形截骨改善再造手指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跖骨头楔形截骨以改善再造手指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6例(42指)行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术中将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并沿矢状面由背侧向跖侧旋转90°,改善再造掌指关节的外形和功能。结果36例(42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再造手指外形有明显改善。再造指掌指关节从伸直位到掌侧,被动活动范围最大85°,最小70°,平均75°;主动活动范围最大80°,最小55°,平均65°。X线片复查,跖骨截骨面愈合良好。结论应用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第二足趾移指再造手指,术后改善了再造指的外形和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5采用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23例(27足)足拇外翻畸形。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9(12~3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第1跖楔关节均骨性融合,未出现螺钉断裂或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为(16.2±2.4)°,第1、2跖骨间角为(8.5±1.0)°,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为(8.5±1.2)°,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88.2±4.7)分,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第1跖楔关节松弛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效果良好,但该术式对术者要求较高,特别是行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时一定要把握截骨的分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是否能够有效减少第1、2跖骨间角,从而减少前足宽度。方法笔者自2010-06—2015-06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75例拇僵硬、拇外翻、拇内翻。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正位负重X线片,根据术前跖骨间角分为3组:A组(≤13°),B组(14°~20°),C组(≥20°)。结果本组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17.5个月。第1跖趾关节均达到骨性融合,6例由于内固定刺激拆除内固定。末次随访3组跖骨间角分别为(5.6±2.3)°、(7.8±3.2)°、(9.5±4.5)°,各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AOFAS评分术前分别为(49±7.5)、(48±6.5)、(42±3.5)分;术后分别为(75±6.5)、(74±5.5)、(73±7.5)分。A、B、C 3组术后AOF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不仅可以减小拇外翻角度,也能有效减小第1、2跖骨间角,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跖骨截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Ilizarov技术配合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12月对12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骨破坏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清除跖趾关节周围痛风石后,修整已被破坏的跖趾关节骨端,克氏针临时固定第1跖趾关节,安装第1跖骨Ilizarov支架,第一跖骨基底部骨膜下截骨。术后通过外固定器逐渐延长第1跖骨,以纠正短缩,定期复查X线片,待骨延长完成并达至骨性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评估患足跖骨延长、畸形矫正、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48个月,所有病例第一跖骨骨延长和骨矿化均满意,平均延长(11.72±2.60) mm,骨延长指数为25 d/cm,第一跖列骨破坏缺损、短缩得到恢复,关节畸形矫正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45.58±1.6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3.33±8.71)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5例,良4例,可3例。[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配合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新生骨生长良好,使破坏并短缩的第一跖列长度得到恢复,可有效地矫正畸形,改善症状,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评价跖痛症依据X线分度制定的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10—2015-08根据跖痛症的分度标准确定手术方案,采用微创截骨跖骨头抬高术(A组)、Weil截骨术(B组)、跖骨近端截骨短缩内固定术(C组)、跖骨截骨短缩内固定加跖趾关节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D组)4种术式治疗跖痛症49例(66足/120跖骨),手术前、后测量责任跖骨头下胼胝体大小、跖趾关节活动度、ACFAS评分、VAS评分以及步态周期中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4种术式术后责任跖骨头下胼胝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96.7%。4组手术前后VAS评分、ACF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后跖趾关节活动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手术前后相应跖骨头下最大压强、最大压力及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症7例(跖骨),占5.83%;有8例(跖骨)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占6.67%;无截骨不愈合。结论根据跖痛症分度标准确定的治疗方案,可显著减轻疼痛症状,疗效确切,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季卫平 《中国骨伤》1992,5(4):44-44
1981-1987年间作者有15例(16足)Freiberg氏病患者因用保守治疗无效,使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手术时用止血带、局麻、沿跖骨远端背侧作4-5cm切口,暴露跖骨干及跖趾关节,但不切开关节,选一小“T”形钢板,做跖骨颈截骨,缩短跖骨4mm,复位上“T”形钢板,其横臂固定在跖骨头上。关闭伤口后,足部打管型石膏,4周后拆除石膏,12月后拆除钢板,结果除一例外,其余都在12月内,(平均5-7月)疼痛完全消失,截骨处骨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6年9月,收治10例(12足)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患者。男1例(2足),女9例(10足);年龄21~55岁,平均34.5岁。病程3~10年,平均5.8年。根据改良Sgarlato测量法对跖内收分度:中度4足、重度8足。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6.4±9.3)分;跖内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为(25.41±3.66)°,[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41.42±9.67)°,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为(10.72±2.26)°。采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以及外侧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4个月。1例(1足)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截骨部位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MAA为(8.42±0.71)°、HVA为(13.29±1.03)°、1-2IMA为(4.41±0.48)°,AOFAS评分为(89.8±5.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