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异常受精胚胎的临床利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包括常规IVF和ICSI)的955个周期的实验室和临床数据。结果:ICSI周期双原核(2 PN)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周期2 PN受精率(88.20%vs 72.04%,P0.01),而ICSI周期的未见原核(0 PN)、单原核(1 PN)及多原核受精率均低于IVF周期(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D5)0 PN的囊胚形成率和可利用囊胚率显著高于2 PN和1 PN组(P0.01)。新鲜移植周期和冻融卵裂胚移植周期,0 PN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2 PN组(P0.01),但是冻融囊胚移植周期,0 PN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2 PN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ICSI周期中没有2 PN胚胎可供选择移植时,可选择0 PN胚胎,囊胚培养是合理利用异常受精胚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单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及可行性。方法对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1999-01-2006-06实施的所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新鲜及冷冻周期中仅有单个胚胎可供移植的共455个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和比较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与年龄、不孕时间、受精方式、胚胎卵裂球数、胚胎评分、内膜厚度、移植胚胎的天数及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的关系。结果单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18.68%(85/455),无单卵双胎。妊娠与否(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2)与不孕时间相关,妊娠者平均不孕时间为5.53年,未孕者6.73年,P<0.01。(3)与移植时胚胎的卵裂球数目与评分明显相关,妊娠者的平均卵裂球数及评分显著高于未孕组分别为(5.58±2.09)、(4.79±2.19)个;(2.31±0.69)、(2.56±0.73)分,P均<0.01。(4)与移植时胚胎的天数相关,第2(D2)、第3(D3)及第5(D5)天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5.58%,22.75%及26.47%。D3妊娠组所移植胚胎的平均卵裂球数及评分显著高于D2组、P<0.01;另外D5组胚胎达到囊胚的临床妊娠率为40%,而未达囊胚组仅20.83%。(5)IVF与ICSI的单胚胎移植结局无明显差异,临床妊娠率为IVF:20·25%(49/242)及ICSI:16·90%(36/213)。(6)新鲜胚胎(416例)与冷冻胚胎(39例)的单胚胎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8.27%和23.08%,P>0.05;冷冻组的平均卵裂球数明显多于新鲜胚胎组(P<0.01)。结论IVF-ET周期选择第3天优质胚胎或囊胚行单胚胎移植,可以达到较高的妊娠率并减少多胎妊娠。  相似文献   

3.
孔风云  管群  张琪瑶  菅福琴  孙伟 《生殖与避孕》2011,31(3):196-199,204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和half-ICSI 2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个周期女性原发不孕患者体外助孕资料,分为短时受精和/或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组(A组,114个周期,其中A1组103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1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及half-ICSI周期组(B组,61个周期),分析比较各组IVF/ICSI-ET结局。结果:B组较A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正常受精率明显低于A2组(P<0.05),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对A、B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时受精和/或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IVF中原发、继发不孕患者及早期补救ICSI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常规IVF及ICSI助孕治疗患者资料1 733个周期,将1 097个IVF周期分为原发不孕组(571例)与继发不孕组(5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孕年限、年龄、基础内分泌、Gn总量、Gn天数、卵子受精率、胚胎种植率、补救率和妊娠率;针对不同的受精方式,还比较了IVF组、ICSI组、R-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原发不孕组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孕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组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组卵子受精率(χ~2=23.641,P=0.000)、正常受精率(χ~2=4.042,P=0.045)、卵裂率(χ~2=4.015,P=0.045)、补救ICSI率(χ~2=5.044,P=0.025)与继发不孕组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ICSI组及R-ICSI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IVF受精中,原发不孕患者卵子受精率及正常受精率低,短时受精联合R-ICSI可以有效地挽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既往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对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名有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及促排卵方案1︰2匹配86名既往无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IVF/ICSI临床结局。研究组再根据既往GTD的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清宫组(A亚组,n=32)和清宫联合化疗组(B亚组,n=11)。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异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移植日内膜厚度[(9.2±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10.3±2.0)mm,P=0.002],移植后的生化妊娠率(31.7%)和继续妊娠率(18.3%)都显著低于对照组(47.5%,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研究组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亚组和B亚组的可用胚胎数及继续妊娠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GTD史的继发不孕患者应用IVF/ICSI治疗的过程中,可获得与无GTD史的患者相似的正常受精数及可用胚胎数。但由于移植日内膜厚度更薄,故移植后的妊娠率低于无GTD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后移植前胚胎在不同氧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发育情况。方法:将接受IVF或ICSI的患者随机分组成常氧组(体积分数20%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50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1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81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39例)和低氧组(体积分数5%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08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6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79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45例),观察各组胚胎在受精后第3日的卵裂胚和第5日的囊胚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在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Gn用量、获卵数和MⅡ卵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上,1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的胚胎IVF或ICSI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第3日形成的优质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低氧组胚胎IVF或ICSI后形成的Ⅴ级囊胚多于常氧组(P0.05),总囊胚形成率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氧培养条件相比,低氧培养条件并不能显著促进IVF/ICSI后卵裂期胚胎的发育,但能够促进囊胚的形成,特别是囊胚的孵出,因此低氧培养可以作为囊胚培养的首选条件,但不是卵裂期胚胎培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消失双胎(vanishingtwin)控制母体因素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后枯萎卵的发生风险和相关胚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双胎移植后临床双胎妊娠共610例,根据移植后超声检查和妊娠结局分为枯萎卵合并单胎活产(枯萎卵组)136例和同期双胎活产组474例,比较两组年龄、BMI、基础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b FSH)/基础黄体生成激素(b LH)比值等母体因素以及胚胎因素如受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及移植胚胎的D3时期优质胚胎占比等。结果(1)两组血清β-h CG和囊胚期胚胎移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方年龄、BMI、AFC、bFSH/bLH、不孕因素等母体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受精方式、移植周期及移植胚胎的D3时期优质胚胎占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胚期胚胎移植是枯萎卵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386,P0.05),血清β-hCG是枯萎卵的保护因素(OR=0.290,P0.05)。结论枯萎卵合并单胎活产作为消失双胎的一种类型,可一定程度上控制枯萎卵相关母体因素,囊胚期胚胎移植增加枯萎卵的发生风险,而低血清β-hCG水平是枯萎卵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既往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的解冻周期中如何合理化应用辅助孵化(AH)。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579名既往种植失败的患者,其中242例行激光AH(LAH组),337例未行AH(对照组)。比较组间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活产率等;另根据患者的年龄、既往移植次数、胚胎评分及移植胚胎受精方式再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结果:妊娠率、种植率及活产率在LAH组与对照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移植次数2次的患者以及移植卵泡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胚胎的患者,LAH能显著提高活产率(25.5%vs 5.3%;37.0%vs 23.9%,P0.05)。结论:LAH并不适合作为解冻胚胎移植的常规移植策略,但对于既往移植次数2次的未孕者及移植ICSI胚胎的患者,LAH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受精卵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冻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初步探讨异常受精来源囊胚的使用价值。方法: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比较2PN、1PN和0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和在冻融胚胎移植(CET)周期中的临床妊娠率。结果:IVF周期中,2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与0PN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0PN、2PN来源(P0.01)。ICSI周期中,1PN、0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2PN来源(P0.05);3种受精卵来源的优质囊胚在C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PN、0PN来源的囊胚可视为与2PN来源的囊胚同等价值,可在患者接受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用于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合抗球蛋白反应试验(MAR)与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2例第1次行IVF治疗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MAR检测结果将IVF周期分成4个区间组:<10%,10%~30%,30%~50%,>50%,分析各组间受精率、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540个IVF移植周期中共获得279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51.7%.MAR>50%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受精失败率、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AR检测结果在预测IVF受精结局中有一定的价值,但与IVF治疗的临床妊娠结局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来源及不同授精方式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499例患者499个取卵周期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精子来源不同分为供精IVF(D-IVF)组和夫精IVF(H-IVF)组,按授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ICSI组按精子来源分为新鲜精液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比较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结果:① D-IVF组和H-IV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第3日和第5日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受精率较高(P0.05),但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55.11%vs 61.30%,P0.05),组间第3日卵裂期胚胎和剩余胚胎囊胚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稍低,无囊胚移植率较IVF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3%vs 65.32%,48.18%vs 55.39%,21.68%vs 13.20%,P0.05)。③新鲜精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显著低于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P0.05),各组囊胚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IVF可获得H-IVF相似的结局,其剩余胚胎都有较高的发育潜能,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低于IVF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ICSI后获得的胚胎比新鲜精液精子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高。针对不同的授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剩余胚胎囊胚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体外受精(IVF)治疗时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IVF治疗的35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将其卵母细胞分为2组,同时行常规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受精(ICSI),比较2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常规受精组受精率(51.2%)低于ICSI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ICSI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核分级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7月在沈阳东方医疗集团菁华医院治疗的95例患者,95个治疗周期:59例体外受精(IVF)周期,34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2例IVF+ICSI周期.在IVF或ICSI后17~19h观察受精情况,将正常受精的合子分为两组:正常发育的O型(OA/OB)合子和非正常发育的P型(P1,P2,P3,P4,P5)合子.每个合子均单独培养,追踪胚胎质量,取卵后3d进行胚胎移植.结果 95例患者平均妊娠率为34.74%(33/95),平均种植率为18.46%(43/233).O型合子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98.70±6.92)%、(45.35±39.49)%;P型合子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98.74±6.00)%、(47.52±32.30)%,两组间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3组(O型合子、P型合子、0+P型合子)的妊娠率分别为27.27%、30.77%、37.93%;种植率分别为16.00%、14.75%、20.41%,3组间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设定的合子分级中,认为正常发育的O型合子和非正常发育的P型合子,他们在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复融新鲜胚胎混合周期移植的妊娠结局,探寻改善高龄、反复助孕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行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类型、数量,设置A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1枚及D3冷冻复苏胚胎1枚,36个周期)、B组(复苏周期移植D3冷冻复苏胚胎1枚,62个周期)和C组(复苏周期移植D3冷冻复苏胚胎2枚,62个周期)、D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1枚,62个周期)和E组(新鲜周期移植D3新鲜胚胎2枚,62个周期)。比较各组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和流产率等指标。结果:5组患者中,混合周期患者的既往助孕周期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妊娠结局、早期流产率、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畸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论:对于可利用胚胎数目较少的高龄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可依据情况建议其采用混合周期移植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VF/ICSI周期中第三天可利用胚胎为5枚以上的患者选择不同移植方案的临床结局及经济学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ET治疗不孕症的1400例周期,按移植方案分为3组:移植D3胚胎(A组,1109个周期),非选择性囊胚移植组(B组,160个周期),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组(C组,131个周期)。分析各组的临床结局和经济学成本。结果:A组患者的获卵数和种植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2PN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多胎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均=0.000),且B组明显高于C组(P=0.000)。C组患者移植的成本效果比最小。结论:3组移植方案的临床妊娠率相似;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明显提高胚胎种植率,降低多胎率,治疗成本效果比最小,是相对最佳的移植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混合抗球蛋白反应试验(MAR)与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2例第1次行IVF治疗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MAR检测结果将IVF周期分成4个区间组:<10%,10%~30%,30%~50%,>50%,分析各组间受精率、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540个IVF移植周期中共获得279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51.7%。MAR>50%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受精失败率、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AR检测结果在预测IVF受精结局中有一定的价值,但与IVF治疗的临床妊娠结局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透明带形态异常卵母细胞的受精、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方法:以在IVF完全受精失败(TFF)周期中透明带形态异常的15名患者为研究组(A组),非透明带形态异常的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IVF结局及行补救ICSI(R-ICSI)的临床结局。结果:除受精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65.52%vs 78.86%,P<0.01)外,其余各指标(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内分泌水平、基础卵泡数、降调节天数、Gn使用天数、Gn使用总量、hCG注射日直径≥16 mm卵泡数、hCG注射日E2、P和LH水平、获卵数、MII卵数、行R-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透明带形态异常卵母细胞行R-ICSI虽受精率较低,但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行R-ICSI,可使65.52%的卵子受精,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9.
对体外受精失败后不同授精时间进行补救ICSI的结局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初次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失败后不同时间进行补救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对胚胎发育潜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率的常规IVF周期分为6 h后行补救ICSI短时授精组(A组,再将A组按补救ICSI时间分为6~8 h的A1组和8.1~12 h的A2组)及晚时授精(22 h后行补救ICSI)组(B组),比较各组间的治疗结局。结果:A组总的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1组与A2组相比,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缩短卵龄有利于补救ICSI结局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中LH变化趋势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个IVF/ICSI长方案周期,1按h CG注射日与降调节后Gn启动前血清LH水平的变化趋势,分为降低趋势组和升高趋势组;2将升高趋势组及降低趋势组根据COH中期与降调节后LH水平变化趋势分为A组和B组(升高趋势中的降低组和升高组),C组和D组(降低趋势中的降低组和升高组);3按照LH降低幅度将A组和C组分为A1组(下降幅度50%)和A2组(下降幅度≥50%)、C1组(下降幅度50%)和C2组(下降幅度≥50%),比较各组IVF/ICS-ET结局的差异。结果:1降低趋势组与升高趋势组获卵数、胚胎数、总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胚胎种植率(26.09%vs 35.22%,P0.05)、临床妊娠率(45.11%vs 58.67%,P0.05)显著较升高趋势组低,早期流产率较升高组略高(26.08%vs 15.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较IVF/ICSI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3 A1组、A2组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可利用胚胎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优质胚胎率A1组较高(65.48%vs40.68%,P0.05);C1组、C2组IVF/ICSI结局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ICSI-ET长方案,h CG注射日较Gn启动前血清LH升高,有助于提高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且在COH中期LH下降幅度50%,能显著提高优质胚胎率。故在COH的过程中适时添加LH,选择合适的血清LH水平启动COH,有助于改善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