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和分析作者在1999~2001年期间,采用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5例患者。随访40.6个月(26~5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和X线片及CT或MRI改变。结果: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28.6%(10例),良37.1%(13例),一般22.9%(8例),差11.4%(4例)。JOA评分为(12.6±3.5)分(9~17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8.6%,优良率为65.7%。X线片及CT或MRI显示: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椎管面积增加,两者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扩大颈椎管,使脊髓后移而获得减压;只要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min,出血量(196.3±141.4)m 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min,出血量(220.91±128.21)m 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要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0例患者行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20例患者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对C_(3-6)单开门椎管扩大,对C_7椎板造穹窿减压,保留了C_7棘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于术后1、3、6、12个月,由独立的评估人员进行严格随访,对手术整体疗效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方面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随访JOA评分情况可见,和术前相比,常规组和改良组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1、3、6、12个月手术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的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后的术式一样有减压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又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微创手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6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路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Hybrid微创手术治疗,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对2组围术期疼痛进行评估,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手术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1 d、3 d及5 d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 70%,低于对照组的13. 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微创手术用于多节段颈椎病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有关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文献较多,但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两者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MB、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治疗的术后JOA评分、术后颈椎活动度、术后颈椎曲度指数、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4篇研究,1 024例患者,其中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519例,椎管扩大成形组50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高于椎管扩大成形组[RR=2.24,95%CI(1.33,3.75),Z=3.05,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低于椎管扩大成形组[SMD=-0.71,95%CI(-2.21,-1.2),Z=6.63,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对颈椎活动功能损伤小且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其远期的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治疗几类常见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55例颈椎病患者资料,按病情分为4组,其中46例获得随访,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椎管矢状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并比较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0~31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无死亡,无感染,无再关门等并发症,2例术后早期出现肩部不适感,2例出现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做相应处理后症状减轻至消失。术后各组JOA评分均有提高,椎管矢状径增加(0.005),各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扩大了颈椎管的容积,直接减除颈髓神经压迫,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治疗常见颈椎病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 < 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 < 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eulen钛板用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法 2008年6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C3-7单开门颈椎扩大成形Neulen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2岁,MRI显示4个节段狭窄43例,3个节段狭窄10例,以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片、CT及MRI测量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15)分钟,出血量(250±30)ml,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C5神经根麻痹、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15个月,平均10个月,改善率(74±8)%,影像学复查显示术后3天、6个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解除,术后6个月门轴均达骨性融合,无一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伤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联合Neulen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简单安全,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rch钢板在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6月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Arch钢板的患者25例。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17分法)、术前及术后7天、6个月C5节段椎管矢状径,手术前后进行对比。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在术后7天、6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记录所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3例病人分别出现了轴性症状、C5神经麻痹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均无再关门及神经损害加重现象。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改善率为(57.05±16.97)%,优良率为72%。影像学复查示术后7天、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骨性愈合,术后7天、6个月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扩大率为(97.74±9.06)%。结论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Arch钢板的应用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可靠、安全的方法,早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对照组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NDI评分),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患者的颈椎曲度以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在NDI评分方面,观察组除了提物和开车得分高于对照组外,其余5个项目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81%(4/37),对照组为24.42%(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8,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效果好,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 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 结果 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 组(P<0.05)。 结论 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节段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随访时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2~6年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8~58岁,平均(45.4±7.6)岁;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的20例,以神经根压迫为主的9例。术后定期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痛和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分析患者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通过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ROM),观察假体移位、下沉及异位骨化(HO)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9例随访时间24~66个月,平均(35.5±10.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15.62±1.12)分、NDI(14.65±5.68)%、颈痛VAS(1.93±1.10)分、上肢痛VAS(0.76±0.99)分,较术前JOA(12.03±2.23)分、NDI(42.52±16.31)%、颈痛VAS(5.00±2.22)分、上肢痛VAS(4.59±3.18)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ROM末次随访时为(7.37±3.11)°,较术前(8.50±3.35)°得到较好的保留。术后1例出现假体向前移位;3例出现节段后凸;1例出现假体下沉;3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共14例发生HO。结论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拥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出现率较高,可能抵消其保护邻近节段的作用;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重视术中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1个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症状获得良好改善。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1例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前JOA评分为(8.26±1.6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19±3.27)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0.9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06±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96±12.83)%。结论重建C_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的OPLL手术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 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 T2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 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 P>0.05)。观察组MRI T2WI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 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 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