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健脾和胃煎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煎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健脾和胃煎治疗12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10天后观察其疗效。结果:120例中痊愈86例(71.66%),好转32例(26.66%),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本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因其病程长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目前临床无特效药物治疗。我们应用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 1 5 7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严格按《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厌食症之规定选择病例 ,所有病例均来自 1 999年 1 0月~ 2 0 0 1年 1 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南方医院中医儿科和广州市中医院小儿科。随机分为治疗组 1 5 7例和对照组 5 2例。治疗组 1 5 7例中 ,男 85例 ,女 72例 ;年龄最小 1岁 ,最大 1 2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40个月。对照组 5 2例中 ,男…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健脾四号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胃动力变化.[方法]将6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健脾四号合剂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用吗丁啉(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两组患儿均作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血锌值和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提升血锌、唾液淀粉酶的水平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电图检查:两组厌食患儿经治疗后,胃电主频、幅值、正常能量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结论]健脾四号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而且可提升患儿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健脾养胃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服健脾养胃颗粒,对照组40例服健儿素颗粒。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养胃颗粒和健儿素颗粒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均有效,但健脾养胃颗粒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手摩腹捏脊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效果。方法:治疗组40例用推手摩腹捏脊推拿法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调脾合剂,7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手摩腹捏脊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1995年以来采用运脾和胃汤 (自拟 )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 6 2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历选择 :全部病历来自本院门诊 ,其中男 2 9例 ,女33例 ;年龄 2~ 8岁 ,平均 5岁 ;病程最短 1月 ,最长 1年半 ,平均 9月。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医司 1986年制订的《中医儿科症状诊断疗效标准》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拟定 :1厌食为主症 ,无主动进食欲望 ,食量较同龄显著减少 ;2厌食病程在1月以上 ,3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 3%以上 ;4排除肝炎结核等慢性疾病及药物因素引起的食欲低下者。2 治疗方法方药组成 :枳实 3~ 9g…  相似文献   

9.
自拟醒脾和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谨 《四川中医》2002,20(9):55-56
用醒脾和胃汤治疗小儿脾胃不和型厌食症42例,并与服用保和丸30例患儿对照,结果:治疗组疗疗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温胃健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云 《中医研究》2009,22(4):42-43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亦是较难调治的疾病。2006-12—2008-10,笔者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及“脾常不足”的病理变化,运用温胃健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收到较好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调理脾胃针法为张智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针刺方法,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调理脾胃针法对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良好疗效。导师认为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故针对其病理特点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丰隆、血海、地机、太冲,功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其腧穴配伍组方思路法自调理脾胃升降运化之能。  相似文献   

12.
程燕 《天津中医药》2005,22(6):473-474
【目的】观察健脾导滞合剂治疗脾虚型小儿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7例,口服健脾导滞合剂;对照组42例,口服健胃消食片,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详细记录大便秘结和脾虚气弱诸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短期改善便秘疗效基本相同,但治疗组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小儿便秘应注重固护脾胃之气,宜全面调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龙牡壮骨颗粒的健脾和胃作用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基础理论、药理药效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明确其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施茵  涂小予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92-2494
系统地阐述了吴焕淦教授"灸补脾胃,调和阴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观点,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灸、药、穴结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本虚(脾胃虚弱)标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肠腑)的病机特点,应用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进行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和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胃镜及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 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88%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腺体萎缩程度、有效控制炎性反应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朱鸣琴 《光明中医》2012,27(7):1355-1356
目的 观察自拟方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方健脾和胃汤(炒白术、党参、木香、砂仁、陈皮、茯苓、生山药、半夏)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20例,7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运用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化湿运脾法,是中医临床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运脾法是指以恢复脾胃运化之职,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为主要目的的治法。该法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本文就运脾法的文献记载、临床应用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施茵  涂小予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92-2494
系统地阐述了吴焕淦教授“灸补脾胃,调和阴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观点,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灸、药、穴结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本虚(脾胃虚弱)标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肠腑)的病机特点,应用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进行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1.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一过性皮疹1例,短时腹部痉挛性疼痛2例,观察组中并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