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完整及断裂时在不同屈曲状态下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肘关节MCL前束对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人体肘关节标本,按是否切断肘关节MCL前束将标本分为对照组(MCL前束保留完整)及试验组(MCL前束被切断),分别测量2组标本在不同屈曲角度下(0°、30°、60°、90°)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和肱桡关节的接触面积。结果肘关节屈曲30°、60°时,试验组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大于对照组,肱桡关节接触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肘关节屈曲0°、90°时,2组肱桡关节内平均压强、肱桡关节接触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MCL前束在肘关节稳定中意义重大,其断裂后可导致肘关节内侧不稳定,造成肱桡关节内压强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完整及重建后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采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MCL前束疗效。方法成人完整上肢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左、右侧各6具;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压敏胶片测量方法,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对照组)及使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后(实验组)肘关节屈曲0、30、60、90°时关节外翻松弛度、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及肘关节内压强。结果两组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组内及组间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肘关节屈曲0°时两组肘关节压强小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及对照组小于实验组(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内肘关节屈曲0°时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大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对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界面螺钉加人工肌腱重建后可即刻恢复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肘关节内侧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人体肘关节尸体标本按照前束的完整程度分为3组:完整组、部分切断组、完全切断组,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及不同程度前束损伤后关节松弛度(关节在极限以内的力或扭矩作用下的活动量或旋转[1])、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结果](1)前束完整组内外翻松弛度及全部切断组内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部分切断组及完全切断组外翻松弛度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束完整组及前束部分切断组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在关节松弛度、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的组间比较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2)关节松弛度与关节内压强呈正相关关系,与关节接触面积呈负相关关系;(3)肘外翻应力试验应在屈肘>30°时进行,如外翻松弛度接近10°考虑MCL前束不完全断裂;如外翻松弛度达15°左右考虑MCL前束完全断裂;(4)前束部分损伤时是治疗肘内侧不稳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束重建与解剖双束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Ⅲ级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为临床MCL损伤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取自愿捐赠的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9具,随机分为3组(n=3)。其中,正常MCL组仅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离断并单束重建,保留完整MCL。单束重建组及双束重建组均离断ACL、MCL浅层(superficial MCL,sMCL)及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制备MCLⅢ级损伤模型;ACL单束重建后,分别行sMCL单束重建、sMCL及POL解剖双束重建。采用生物材料动态力学试验机测量各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不同角度时,胫骨前方移位距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胫骨内旋角(internal rotation,IR)、胫骨外翻角(valgus rotation,VAL),以及内旋及外翻力矩作用下MCL及ACL受力情况。结果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30°、45°、60°、90°位时,3组A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束重建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位时IR及VAL,以及屈曲30°位时VAL,均明显大于双束重建组及正常MCL组(P0.05);双束重建组与正常MC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30°位时,内旋、外翻力矩作用下,3组MCL及ACL受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束重建,解剖双束重建治疗MCLⅢ级损伤可以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外翻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肘关节是人体内对合最好的关节之一,在一个关节囊内,肱骨、尺骨和桡骨组成了三个关节。组成关节的骨性结构、侧副韧带及周围软组织为肘关节提供了稳定性。内侧副韧带(MCL)可对抗外翻应力,并对肱尺关节提供支撑,MCL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肘内侧疼痛及外翻松驰。外侧副韧带(LCL)为肱骨、环状韧带(AL)及尺骨近端提供了稳定,以维持前臂近端与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之间的正常关系。LCL功能不全相对少见,也没有特殊的运动方式容易发生LCL损伤,临床上可表现为后外侧旋转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尺侧副韧带(MCL)复合体为关节囊的增厚部分,由前束、后束及斜束构成.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MCL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MCL前束以稳定肘关节[1].我们采用压敏胶片对肘关节进行应力及受力面积的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的完整上肢标本12例,其中左、右各6例;男8例,女4例.采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生产生物力学试验机(CSS-44020型)及FUJIF-ILM超低压双片型压敏胶片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承受150 N垂直压力及1.5 N/m外翻扭矩下的外翻松弛度[2].  相似文献   

7.
慢性肘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肘关节不稳定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8月~2002年8月,12例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患者完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分析其原因;采用内、外侧入路分别或同时修复与重建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总结疗效。桡侧副韧带的修复方法是将指总伸肌腱的外侧半劈开向外侧转位,将外侧关节囊重叠缝合数针后,在尺骨冠突外侧尺侧副韧带前束的起止点处钻骨孔,将转位的肌腱穿过骨孔后缝合重建桡侧副韧带前束,然后将伸肌总腱缝合。尺侧副韧带的修复是将屈肌总腱劈为两半,取外侧半,保留其在肱骨髁的止点,从尺骨冠突内侧钻骨孔后将肌腱条穿过骨洞后反折缝合固定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止点处,将后束增生瘢痕尽量切除,缝合关节囊及屈肌总腱。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6年,平均3年。肘关节未发生复发性脱位,应力外翻试验阴性,肘关节外侧及后外侧轴移试验(PST)阴性,肘部无疼痛;活动范尉:平均屈伸0~135°,前臂旋转:平均旋前85°、旋后80°,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2000年,无锡)全国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慢性肘关节不稳定主要原因是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采用手术重建肘关节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尺骨鹰嘴部分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尖部截骨短缩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10具20侧男性新鲜上肢标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侧标本,即尺骨鹰嘴完整组、截骨3mm组、截骨6mm组、截骨9mm组,截骨在尺骨鹰嘴尖部。每组分别在肘关节屈曲30°、60°、90°、120°时,前臂加1.96Nm力矩的情况下,测量外翻位肘外翻角度和内侧副韧带前束长度及内翻位肘内翻角度和桡侧尺副韧带长度。结果尺骨鹰嘴尖部截骨时,于同一肘关节屈曲位,随着尺骨鹰嘴尖部截骨量增大,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长度逐渐变长,外翻角逐渐增大,当截骨量大于3mm上述变化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鹰嘴尖部截骨量超过3mm时,肘关节出现不稳定。因此临床上当尺骨鹰嘴尖部严重粉碎性骨折片不超过3mm时,可予以手术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否则应给予修复重建。而对于尺骨鹰嘴尖部后内侧骨赘,建议仅切除骨赘或切除范围不超过正常鹰嘴尖部3mm。  相似文献   

9.
肘关节创伤中内侧副韧带结构损伤较为常见。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分为前、斜、后三束,前束起始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部,止于尺骨冠突的前内缘。斜束紧贴尺骨面,连续前束和后束在尺骨上的止点。后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内下缘,止于尺骨鹰嘴近中1/3内缘。2009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指南中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常规行外侧副韧带修复,是否需要修复内侧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及共同屈肌复合体)是争论焦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不一定都损伤外侧副韧带,也有可能仅损伤内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前束在抗外翻应力方面起主要作用,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内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韧带中最坚韧的一束,从肘关节伸直到屈曲60°的过程中呈紧张状态;屈曲超过60°,在抗外翻应力方面前、后束共同起作用。Eygendaal等通过长期随访发现,大部分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都存在肘关节外翻不稳定相关性疾病,如关节退化、异位骨化、疼痛等,因此认为应该对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MCL修复。Jeong等对1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在对修复肘关节外侧的同时,常规通过外侧入路或内侧入路修复内侧受损结构,平均随访25个月,Mayo评分为平均95分(85~100分),获优10例,良3例。他们认为采用内、外侧入路修复所有内、外侧损伤组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建议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应常规修复关节内侧结构。Toros等认为一般仅对外侧结构修复完毕后仍存在持续性肘关节屈伸不稳定或明显外翻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内侧入路修复内侧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并神经损伤的较好治疗方法。 方法 取30块健康成人肘关节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笔者单位10例电烧伤并发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患者,采用屈、伸肘功能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即松解尺、桡侧副韧带的前、后束与延长肱二、三头肌肌腱,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以生物力学观察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通过对健康成人肘关节的解剖学观察可知,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后束与肱三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伸直位强直;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前束与肱二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屈曲位强直。10例电烧伤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3年,患者肘关节屈伸范围不变,灵活度加强。结论 重建屈、伸肘功能是治疗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键,如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可进一步改善关节屈曲与神经嵌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方法研究胫骨远端不同程度内外翻畸形对胫距关节接触情况的影响,以及腓骨截骨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具新鲜下肢标本,通过踝上截骨建立胫骨远端内外翻模型,包括9种工况:正常中立位(A组),保留腓骨的10°内翻模型(B组)、5°内翻模型(C组)、5°外翻模型(D组)、10°外翻模型(E组),及截断腓骨后的10°内翻模型(F组)、5°内翻模型(G组)、5°外翻模型(H组)、10°外翻模型(I组)。通过Tek Scan踝关节压敏片法测试不同工况下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观察胫距关节受力中心的位置变化。结果 B~E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腓骨时,F、I组接触面积显著小于A组(P0.05),F、H、I组接触压强及F、I组峰值压强均显著大于A组(P0.05)。胫距关节在正常中立位载荷时,有前外侧和前内侧两个主要受力区域;关节整体的受力中心位于前外侧象限,接近关节中心区域。保留腓骨时,随着内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向前外侧转移;随着外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则向后内侧转移。截断腓骨时,受力中心的移位正好相反,内翻时向后内侧转移,外翻时则向前外侧转移。结论腓骨的完整性对胫骨远端内外翻畸形的胫距关节接触情况有显著影响;临床中针对不同的畸形特征,应选择合适的截骨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重建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肘关节桡骨头 (radial head,RH)切除、尺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损伤以及 RH假体置换、MCL重建后的外翻稳定性。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12侧 ,制成肘关节“骨 -韧带”标本 ,在2 N· m的外翻力矩作用下 ,分别在肘关节 0°、30°、6 0°、90°和 12 0°伸屈时 ,测量肘关节外翻松弛度 :1完整肘关节(n=12 ) ;2 MCL切断 (n=6 ) ;3RH切除 (n=6 ) ;4 MCL切断 +RH切除 (n=12 ) ;5 RH假体置换 (n=6 ) ;6 MCL重建(n=6 ) ;7RH假体置换 +MCL重建 (n=12 )。用 SPSS 10 .0统计软件包作方差分析 ,比较各组的外翻稳定性。 结果 完整肘关节的平均外翻松弛度最小 ;RH切除后 ,外翻松弛度增大 ;单纯 MCL切断 ,外翻松弛度大于单纯 RH切除 (P<0 .0 1) ;MCL切断 +RH切除 ,外翻稳定性最差 ;行 RH假体置换 ,对稳定性有改善 ;MCL重建与完整 M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RH假体置换同时重建 MCL ,效果最好。 结论  MCL是抵抗肘关节外翻应力最主要的因素 ,RH是次要因素。在重建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方面 ,MCL的重建比 RH的假体置换更重要。在无条件行 RH假体置换时 ,修复MCL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尺骨冠突前内侧面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尺骨冠突在肘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解剖研究发现约有58%的尺骨冠突前内侧面没有尺骨干骺端和骨干的支持,受到内翻应力极易发生骨折.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损伤可引起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常伴有肱尺关节半脱位和外侧副韧带起点处撕脱损伤.肘内侧副韧带前束不易受损.常表现为完整的内侧副韧带前束连带着前内侧面骨折块,一般骨折块较大,可引起肘关节内侧不稳.目前此类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可先行肘内侧入路暴露骨折处,直视下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骨折块,再通过肘后外侧入路修复受损的外侧副韧带.重建冠突稳定性和修复受损的外侧副韧带可使肘关节获得稳定,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该法主要适用于单纯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如果骨折是肘部复杂骨折脱位的一部分,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杜俊锋  朱仰义 《中国骨伤》2014,27(11):896-899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2~68岁,平均36.6岁;左侧10例,右侧7例。术中前内侧入路采用肘关节前内侧切口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劈开指浅屈肌入路对冠状突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外侧入路采用肘关节外侧Kocher入路,沿肱骨外上髁在肱三头肌和肱桡肌间隙切开,向下在后侧的肘肌和尺侧腕伸肌间隙切开,显露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和桡骨小头,采用微型钢板及螺钉固定桡骨小头,用带线锚钉修复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术后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曲(134.0±8.8)°,平均伸直受限(6.4±2.3)°。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疼痛42.4±5.9,屈伸活动17.6±2.6,关节稳定性9.7±1.2,日常生活功能22.1±2.5,总分91.8±7.9;优13例,良4例。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尺神经麻痹症状,异位骨化1例,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肘关节不稳、脱位及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疗效可靠,术中能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利于内固定植入,带线锚钉修复韧带可使关节获得充分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Ⅱ度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手术或保守治疗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前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54例膝关节ACL合并急性Ⅱ度M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受伤时间均〈1周,术前MRI检查示ACL连续性中断,MCL股骨、胫骨止点高信号,术前查体示前抽屉试验阳性,0°外翻应力试验阴性,30°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术前行KT1000测量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度,膝关节活动度(ROM),IKDC主观评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ACL异体单束重建+MCL切开修复术;B组行单纯ACL异体单束重建,MCL采取支具固定保守治疗6周.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IKDC评分、ROM测量、KT1000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年IKDC评分、KT 1000测量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 ( t=13.699,9.553;P〈0.05);A组患者IKDC主观评分与B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6.273,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t=0.672,P〉0.05),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改善(KT 1000测量值)较B组明显改善,且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0.932,P〈0.05).结论 膝关节Ⅱ度MCL损伤合并ACL损伤建议MCL修复+ACL重建一期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Ⅱ度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手术或保守治疗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前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54例膝关节ACL合并急性Ⅱ度M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受伤时间均〈1周,术前MRI检查示ACL连续性中断,MCL股骨、胫骨止点高信号,术前查体示前抽屉试验阳性,0°外翻应力试验阴性,30°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术前行KT1000测量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度,膝关节活动度(ROM),IKDC主观评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ACL异体单束重建+MCL切开修复术;B组行单纯ACL异体单束重建,MCL采取支具固定保守治疗6周.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IKDC评分、ROM测量、KT1000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年IKDC评分、KT 1000测量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 ( t=13.699,9.553;P〈0.05);A组患者IKDC主观评分与B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6.273,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t=0.672,P〉0.05),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改善(KT 1000测量值)较B组明显改善,且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0.932,P〈0.05).结论 膝关节Ⅱ度MCL损伤合并ACL损伤建议MCL修复+ACL重建一期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17.
尺骨冠突骨折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尺骨冠突骨折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11具22侧新鲜成人尸体的上肢标本,在6侧上肢上测量尺骨冠突的高度,滑车切迹开口纵径,开角的大小以及冠突1/2高度处在冠状面的宽度,矢状面的厚度等。在分别距尺骨冠突尖2mm、冠突高1/4处、冠突高1/2处、冠突高3/4处和冠突基底处截骨,测量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及稳定性。另16侧上肢随机分成两组,在冠突高1/2处截骨行内固定,一组不修复尺侧副韧带前束,而另一组修复尺侧副韧带前束,分别观测伸屈时肘关节外翻角度的变化。结果尺骨冠突截骨高度不超过冠突高的1/4时,肘关节伸屈稳定性不受影响;当截骨高度达冠突高的1/2以上时,肘关节稳定性明显受影响,活动时会出现半脱位或后脱位,同时尺侧副韧带前束受损;而当尺骨冠突截骨再复位内固定后,尺侧副韧带前束断裂不修复与修复之间,肘关节屈曲0°、30°、60°、90°和120°其外翻角度有显著增加(P<0.05),肘关节不稳定,证实尺侧副韧带前束在抗外翻应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尺骨冠突骨折不超过冠突原高度的1/4时,对肘关节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有手术摘除碎骨片不会影响肘关节功能;当尺骨冠突骨折超过原高度的1/2合并有尺侧副韧带前束损伤时,会明显影响肘关节稳定性,在行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应修补或重建韧带以稳定  相似文献   

18.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由前束和后束组成[1-4],其前束被认为是肘关节抗外翻应力的主要结构[4-7],前束损伤将导致肘关节轻度的外翻不稳定及在做投掷动作时肘内侧疼痛.前束又可分为前部和后部[3,4,8].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维持肘关节稳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肘关节运动时的生物力学作用,研究肘关节外翻不稳定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CL)在不同的肘关节屈曲角度时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8对新鲜冰冻肘关节尸体标本,测量每个标本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时,肘关节不同被动屈曲角度下UCL的张力变化;测量UCL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30°、50°、70°、90°)外翻应力试验时失效载荷与屈曲角度的关系.[结果]肘关节在被动屈曲0°~57°时,对UCL前束的前带和后带均没有产生超过3%的张力,屈曲导致的张力改变对后带的影响有显著性(P<0.01),对前带的影响无显著性(P=0.128).在57°以后,后带上的张力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00°~130°左右的范围达到最大.前臂的旋转对韧带张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在肘关节屈曲90°时UCL断裂失效所需载荷最大,在屈曲30°时最小.UCL断裂好发部位为其前束肱骨内侧髁止点处.[结论]UCL损伤或者重建术后的固定角度应为肘关节屈曲<57°,早期的康复锻炼肘关节屈曲0°~57°为安全范围.肘关节在屈曲90°时具有最高的外翻稳定性,可以减少UCL损伤机率.  相似文献   

20.
肘关节的不稳定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1 肘关节复合不稳定概念肘关节的复合不稳定系肘关节损伤、关节面和韧带结构的损害引起。临床可见于肘关节半脱位 ,或肘部畸形 ,肘关节连接松弛 ,尺骨近端呈侧方或前后移位等。因此 ,在肘部受伤后 ,除引起肘部骨折、脱位外 ,还须想到肘关节面和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所带来的问题 ,即肘关节复合稳定机制受到干扰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图 1 肘部关节和韧带结构与应力A .桡骨远侧作用力 ,引发肱桡间应力和尺肱外侧半关节的应力 ,而内侧副韧带 (MCL)接受分离应力。B .桡骨头切除后 ,尺肱外侧半关节为对挤压力 ,MCL分离应力增大。C .尺、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