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一期植入术在眼皮肤白化病(OCA)合并双眼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1例因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半年,患有OCA的66岁男性患者就诊眼科,经全身查体、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科B超等眼科辅助检查及胸部CT平扫,诊断为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先后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一期植入术治疗。术中左眼应用吲哚菁绿辅助囊膜染色。 结果 术后双眼视力均提高,IOL位正,白内障术中及术后1个月随访均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满意术后效果。 结论 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一期植入术治疗OCA并发性白内障有效,可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诊治过程中,OCA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底黄斑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8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三组:Bigbag组28眼、MA60MA组26眼和PMMA组24眼。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厚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眼术后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Bigbag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厚度显著小于MA60MA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三组黄斑厚度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针对近视眼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减轻手术对眼后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第1、7、15和30天观察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术后第1、7、15天,实验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缩短,且实验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7、15、30天,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多,且实验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与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对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较小,是更值得在临床推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一种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4例、36眼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病例经前段玻璃体切割,扩大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并与同期同种手术中未破后囊446例、472眼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6眼中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占95%;术后1月裸眼视力≥1.0者占62%,并趋于稳定.角膜散光术前为0.71±0.79D.术后30d、90d分别为0.78±0.81D、0.80±0.77D,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后经适当处理,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及眼底的变化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50例2型糖尿病伴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且需单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眼为手术组,非手术眼为非手术组。术后1、7 d及1、3个月,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术后3个月行FFA检查,分析DR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手术组术后1 d~3个月视力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BCVA呈下降趋势。手术组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及DR进展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21.423)、糖尿病病程(OR=9.061)、NPDR程度(OR=2.486)为DR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NPDR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BCVA明显改善,于术后3个月呈轻微下降趋势。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术前DR加重是术后DR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1例既往确诊Blau综合征11年的成年患者先后出现多种眼部病变后手术治疗的效果,为规范化诊疗、围手术期管理提供思路及参考。 方法 通过报告1例Blau综合征成年患者病程中先后出现双眼葡萄膜炎、双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并分别于2016年左眼行青光眼阀管植入+异体巩膜移植+前房成形+瞳孔再造术、2020年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的病例,分析和总结Blau综合征患者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诊疗思维、围手术期管理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前房中深,虹膜周切口通畅,人工晶状体位正。 结论 Blau综合征患者的眼部病变需要早期、持续的观察和监测,及时给予规范合理的诊疗后患者可保留足够的视力以保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探究术中参数对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探索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OCTA进行黄斑区3 mm×3 mm自动化扫描,以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FAZ面积。记录术中累计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分析其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结果 41例(41眼)纳入最终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灌注密度均增加(P<0.05),FAZ面积均降低(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中CDE、EPT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无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FAZ面积、CDE和EPT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增加,FAZ面积降低,手术参数不是引起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手术参数和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对术后视力无影响,应当进一步探究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粪肠球菌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和病程特点,探讨最佳诊疗方案。 方法 对1例76岁左眼白内障术后粪肠球菌眼内炎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诊断感染性眼内炎后急诊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 1 周患眼视力恢复至 0.6。 结论 粪肠球菌眼内炎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诊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病情阶段和尽早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预防性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玻璃体切割术的40例(54眼)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前应用康柏西普玻璃体注射的20例(26眼)为治疗组,未应用康柏西普的20例(28眼)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及预后效果。根据视力改善效果测评预后,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医源性破孔、术中出血、术中电凝、硅油填充患眼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黄斑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治疗组黄斑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术后玻璃体再积血率、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较高的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术前黄斑厚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预防性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提升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效果减少术中并发症,但该措施对患者视力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前囊膜撕裂的原因。方法 统计在济南爱尔眼科医院眼科选择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6例(105眼)。所有患者均使用飞秒激光辅助设计完成前囊膜圆形截囊,晶状体预劈核,而后继续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是同一名熟练手术医生完成,记录前囊撕裂的患者。结果 105眼中发生前囊膜发生撕裂的患者共6眼(5.71%),其中3眼(2.86%)膨胀期白内障患者在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前囊膜撕裂,2眼(1.90%)白色白内障(晶状体全白的)患者在取出前囊膜时撕裂,1眼(0.95%)Ⅳ级核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前囊膜撕裂。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激光发射时或者超乳手术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前囊膜撕裂,尤其是白色白内障、膨胀期白内障等患者,通过挑选合适患者,精准规范的手术操作,可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前囊膜撕裂的并发症,发挥飞秒激光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超声乳化治疗后极性白内障23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治疗后极性白内障的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治疗16例(23眼)连续性后极性白内障患者,总结手术技巧、术中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视力的变化等。结果23眼中,2眼(8.7%)发生后囊破裂,其中1眼晶体核落入玻璃体腔,另1眼未发生玻璃体脱出。术前平均视力3.77±0.54,术后4.8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眼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22眼植入囊袋内。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后极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连续环形撕囊、不做水分离、原位碎核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眼中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38例(6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术后并发症,A型超声检测眼轴长度及中轴区晶状体后嚢膜至视网膜的距离,B型超声结合裂隙灯前置镜检查玻璃体后脱离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屈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眼轴长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中轴区晶状体后嚢膜至视网膜的距离比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前眼轴长度差值的平均值为(1.56±0.41)mm;术前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为68.18%(45/66眼);术前无玻璃体后脱离21眼,术后6个月出现玻璃体后脱离14眼,术后发生率为66.67%(14/21眼);术后随访6个月,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白内障眼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对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间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患者,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和晚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分别对原发病及所行手术、既往手术史、眼合并症、眼轴、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术后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的时间、人工晶体脱位的类型和程度、人工晶体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组11眼,其中后囊破裂9眼(81.8%),外伤1眼(9.1%),合并高度近视者2眼(18.2%),玻璃体切割术后4眼(36.4%)。晚期人工晶体脱位组62眼,外伤12眼(19.4%),后囊破裂16眼(25.8%),悬韧带断裂27眼(43.5%),合并高度近视20眼(32.3%),葡萄膜炎7眼(11.3%),视网膜色素变性4眼(6.5%),玻璃体切割术后11眼(17.7%),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4眼(6.5%)。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置换术与复位术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晚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后囊破裂等原因相关,高度近视、既往玻璃体手术史、葡萄膜炎等均为人工晶体脱位的危险因素。鉴于人工晶体脱位临床表现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对60例、64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术,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主要并发症中为后囊膜破裂6眼(9.38%),角膜水肿12眼(18.7%)。术后1周视力0.5以上56眼(87.5%),0.2~0.5者8眼(12.5%)。结论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内皮损伤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据后囊膜破裂的大小采取措施,提高操作技能。术中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可避免损伤内皮角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比率,分析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及手术对AM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00眼并检查裸眼视力、眼前节及眼底,必要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术后第1天,BCVA<0.3者45眼(15.00%),≥0.3者255眼(85.00%);术后3个月,BCVA<0.3者18眼(6.00%),≥0.3者282眼(94.00%);②术后眼底正常者215眼,AMD 56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7眼、视网膜静脉阻塞3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各2眼、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各1眼;③白内障术后AMD以早中期患者多见,晚期较少,较术前视力均有提高;④白内障术前确诊合并AMD者11眼,术后3个月复查有1眼从早期发展至中期,余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34,P=0.890)。结论 AMD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眼底疾病,其次为DR和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手术患者合并AMD的比率为18.67%,其中以早中期最为常见。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AMD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且能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外伤性伤口裂开的患者特征、危险因素、并发症和视觉结果,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对外伤的重视及防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8例(8眼)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患者病例资料并同期Pubmed数据库所有类似报道49例49眼病例资料,共57例(57眼)。 结果 57例(57眼)外伤时年龄4~72岁,平均(39.86±17.63)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外伤之间的时间范围0.6个月~34年,平均(23.05±15.99)个月。在眼前段损伤中,晶状体/人工晶体脱出26眼、虹膜脱垂22眼、前房积血19眼。在眼后段损伤中,玻璃体脱出18眼、玻璃体积血17眼、视网膜脱离8眼、脉络膜上腔出血3眼。所有患者中外伤后继发眼内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各1例。再次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21眼≥0.1,手动<13眼<0.1,15眼手动或者光感,8眼无光感。四肢及不同物体击伤眼部是研究中伤口裂开的最常见原因。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伤口裂开的风险终身存在,无论患者年龄、手术适应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时间,尤其是外伤后更容易发生且伤口裂开时间最可能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第一年。多数患者有较差的视觉结果,少数无严重眼部并发症且无眼后段损伤者可有良好视觉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