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辨病与辨证的学术问题。对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张仲景对某些病证有很深的认识。并揭示了它们的证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些疾病以单个症状命名,存在局限性;张仲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更多的注重辨证论治,指出,当前不应回避辨病(西医病名)和辨证(中医证名)相结合这一中西医互补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建立审因、辨病、辨证与对症四维论治的诊疗思路与研究方向,应对艾滋病的复杂性,构成艾滋病完整的诊疗体系。具体包括:以病机为靶点开展辨病论治;以病因为靶点开展审因论治;以主症、相关病症为靶点开展对症治疗;以证候为靶点开展辨证论治。四维论治不是将四者混为一谈,而是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等不同角度进行的全面认知,追求理论和临床上的系统化、一体化,也就是追求综合性诊疗。四维论治并不是否定四者的独立性,而是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认知,追求理论与临床的规范化、具体化,也就是要进行精准诊疗。走出"证候""辨证论治"作为艾滋病唯一研究方向的误区,是学术进步之必须。  相似文献   

4.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包含了辨证和辨病,二者是有机整体,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已经有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具体论述,朱肱在其 《活人书》 中更详细阐明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特点与方法,对指导中医临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用辨证的观点认识疾病,中医辨证当首辨阴阳.若用辨证的观点认识健康,健康当何以辨证?基于王琦的"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之全体主要包括形之"质体"和神之"用体".质体强调"体质之体";用体则强调"用神之体".广义辨证既包括辨"用证",又包括辨"体证".人们通常所说的辨证只是狭义辨证,即辨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科学的一大特色.此"辨证论治"现应发挥为广义概念,且其中必须包括"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辨病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以往中医学 (尤其是内科 )对病的本质认识尚感不够。因此中医学术的发展 ,当突破辨证论治的局限 ,从“病”着手 ,即在明确疾病病理变化 (病性 )的基础上 ,结合辨病位而确定疾病病种及分类 ,建立辨病论治的完善体系 ,实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将可能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小议泰树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650021)严继林(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11)关键词辨证,辨病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祖国医学的早期经典著作中即已形成了辨证论治和辨病...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10.
辨时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探讨辨时论治的理论来源、基本概念、诊疗思路及辨时论治在发热病理机制和诊疗思路中的具体应用,为中医诊断学辨证体系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病 ,自古就有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方法 ,其中辨病论治更为原始。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最早表现为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 ,远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 ,就有以部位命病名的描述 ,如疾首、疾目、疾腹、龋等。《山海经》记载疾病 38种 ,其中以专用病名命名者 ,有疸、瘿、瘤、痔、疥、瘅、疟等 2 3种。《五十二病方》中载有马不痫、羊不痫、癫疾、蛊、骨疽等 5 2种疾病名 ,书中尚无证候记载 ,用药味简量粗 ,剂型单调 ,处于依经验用药治病阶段。只有当中医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理论 ,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病证结合论治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的发展谈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辩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那么辨证论治是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唯一方法?是否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为了阐明这些问题,我们从中医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在历史上,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辨证论治。古人在防治疾病时,首先产生了辨病治疗和方剂辨证,以后逐渐发展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方剂辨证都是确定某方治疗的病或症侯群,专病专方或是一病多方,达到方病相应。辨证论治是确定证后,再根据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来选用相应的处方,药味和剂量也可以增减。方征相应就意味着辨证论…  相似文献   

13.
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不同个体的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及后天影响因素,其生命信息,表达着健康与疾病现象与认知,直接关系到诊断、发病与治疗。辨体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不仅揭示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也将突破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势,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中医临床医学形成新的格局,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个体的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及后天影响因素,其生命信息,表达着健康与疾病现象与认知,直接关系到诊断、发病与治疗。辨体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不仅揭示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也将突破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势,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中医临床医学形成新的格局,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吕仁和教授“六对论治”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包括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从中医临证实践中出发,列举若干实际问题,如只知辨证不知辨病、缺乏中医疾病鉴别诊断等,意在指出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和病证鉴别之间的关系。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发生发展和历史沿革中表述不同时期的疾病分类,总结目前存在对中医疾病的认识和辨病的不足,并举医案具体分析辨病、辨证论治的关系和异同,强调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联。以期继承和重振中医辨病的重要地位和建立符合实践需求的新型辨病证体系。  相似文献   

17.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始祖和基本法则,它既是外感疾病转变规律和论治的依据。亦可用于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是基于体质理论构建、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其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学说为依据,沟通疾病、证候和体质的内在联系,拓展临床思维空间,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要求。在具体应用上,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辨体可补偏救弊。诊疗方法有辨体质状态论治、辨体质类型论治、辨体质差异用药等。通过列举临床案例,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教授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经验思维模式,即: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1],该经验已经成功用于痛风肾病、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3]。我们在跟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