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取决于该病的严重程度及梗塞范围。建立简易、精确的心肌梗塞范围测量方法,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天津市心脏病学研究所黄体钢教授等根据Nancy(1986)修正的54项标准/32分制研制的心肌梗塞范围测量仪,采用QRS记录系统计算心肌梗塞范围。该仪器可直接与普通心电图机连接,心电图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自动对梗塞部位、范围进行计算并作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生理信号产生及测量仪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单片机为核心研制的开放式生理信号的产生及测量仪。该仪器使用液晶LCD显示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信息以及键盘实现人机交互 ,并采用存储常用波形的特征数据及相应的算法来产生所拟定的信号 (多种生理信号和常用信号 ) ,同时也可产生用户自定的信号 ,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另外 ,采用与计算机类似的模块设计方法 ,使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本仪器不仅具有显示、测量和保存生理信号等功能 ,而且还具有功耗低、体积小、成本低、携带方便等特点 ,因此该智能仪器在实验教学、临床测试和医疗仪器维修中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现有的常用信号发生器或生理信号发生器不能同时输出常用信号和模拟生理信号,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开放式多功能医用信号仪,用于检测各种生理信号,听取不同频率、不同信号的声音及输出常用信号等。方法该仪器以STM32F103RF和高性能集成芯片MAX038为核心。此医用信号仪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含有ARM7单片机控制单元、按钮组输入单元、数据存储单元等12个单元,软件用C语言编写,并采用keil C进行编译。结果该仪器不仅能输出常用的正弦、方波、三角波、锯齿、矩形信号,还能输出医学中常用的多种生理信号如心电、脉搏波等,且信号波形频率、幅度、类型、波形均采用直观的LCD液晶显示。此外,该仪器具有一个高驱动能力的接口,可直接驱动耳机等,以方便对人耳频率特性和人体阻抗特性的研究和教学。同时,为了便于使用一般示波器能观察各种生理信号,对同一种生理信号可输出不同的频率。结论本仪器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测试和仪器维修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血压测量方法需要气囊,佩戴不舒适,不能连续动态测量的缺点,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电子血压测量仪。该仪器使用Arduino单片机采集心电和脉搏波信号,并通过Wi-Fi把数据发送到LabVIEW上位机进行处理计算和显示。该仪器使用心电贴片和压电脉搏波传感器替代传统充气式袖带,可进行无创连续血压测量。实验数据结果显示,该电子血压测量仪满足AAMI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胸腔运动规律,通过分析胸腔运动与换气规律的内在联系,我们给出胸腔运动方程,求出此方程解,由方程解我们可定现测量方法,设计胸腔运动测量仪,给出本仪器传感器和电路设计原理,利用计算机,给出测量结果,由测量信号推知,我们可得一些有用的诊断参数,因此本仪器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研究各种细胞、组织等的电生物效应所需的高精度特殊刺激信号,以及科研、教学和医学仪器的调试和维修等需求,研制以内带D/A转换、A/D转换、USB引擎的高性价比、32位单片机STM32F103RD和高性能单频信号发生芯片AD9833为核心的开放式高性能医用信号仪。该仪器能同时输出两路生理信号(如心电波、脉搏波、呼吸波)和特殊波形信号、高频率精度和位相差精度的常用信号(如正弦、三角波和方波)或一路特殊信号和一路常用信号,输出电压幅度可达10 V,电流最大可达350 mA,最高频率可达12 MHz。该仪器具有开放性好、体积小、性能稳定、操作简便,显示直观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电生物效应和医学其它科研、实验教学和医学仪器的调试和维修等。  相似文献   

7.
面瘫是一种多发的面神经疾病,表现为面部一侧横纹肌运动失调。目前,尚缺乏一种客观量化的诊断和评估方法。正常人体面部的温度分布双侧对称,面瘫通常会使这种温度分布的对称性发生改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面部温度分布的不对称度来客观评估面瘫的严重度,利用面部红外热像图健患双侧的局部二值模式(LBP)的直方图距离来表示面部温度分布的不对称度。对面瘫患者和健康人群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为0.86和0.89,不对称度与面瘫的严重度评分正相关,平均为0.657。因此,红外热像的双侧LBP直方图距离是一项有效的用于面瘫的诊断和评估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软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测量:仪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是诊断软组织病变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仪器来在线测量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该仪器通过一个特别设计的集成传感器,获取软组织的应力和应变信息。集成传感器由超声传感器和应变片组成的压力传感器通过串连方式连接而成;对超声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获取软组织的应变信号,这个过程用FPGA来实现。基于软组织的生物力学模型和所获得的软组织的应力应变信号,提取软组织的特性参数。该仪器对超声回波信号和压力信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通过DSP控制来实现;该仪器能测量软组织的不同层的厚度,便于运动检测和健身监测之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成熟的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研制开发了一种小型的多通道的口周力测量仪器.仪器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单片微机系统是仪器的核心部分,通过它来实现对数据采集、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结构,使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从而实现对数据采集过程的控制及数据通讯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了一种治疗神经功能失调疾病仪器的设计方案.方法:该设计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包括体外控制器和体内刺激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结果:该仪器器能够对体内刺激器进行参数的设置和控制,使其产生可调电压幅度、频率和占空比的脉冲信号.并能接收到体外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产生相应的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作用于靶点神经,用持续的脉冲电刺激抑制不正常的神经放电,达到治疗效果.结论:该系统进一步的完善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经济、快捷、全面地实现心功能的无创检测,基于胸阻抗法成功研发了一种心功能无创检测分析仪,可方便地实现胸阻抗信号、心电信号、心音信号的同步检测分析,从而实现对患者心功能的无创综合评价。该方法无毒无创,操作简单,完全可以实现家用化普及。方法本文首先描述了系统的硬件模块构成,说明了胸阻抗信号的采集过程。其次,使用FPGA芯片与DDS芯片构成系统的控制与信号发生核心,指出了恒流源的精度等性能指标。再次,指出了胸阻抗信号处理的要点,运用互感原理实现干扰信号的隔离。最后,介绍了仪器软件功能,并展示了仪器软件实测结果。结果通过临床试验,对胸阻抗法与超声多普勒法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一致性。结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特征点判别方法,该设备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精度和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可满足临床心功能无创检测和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方法,评估周围性面瘫儿童针灸治疗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2名周围性面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针灸治疗1个月后,分别对受试者面部健侧和患侧额肌、颊肌进行表面肌电的测试。计算出治疗前后每块肌肉肌电数据的RMS均值、RMS最大值、中位频率、平均功率频率等参数。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肌电特征参数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结果受试儿童治疗后患侧颊肌与额肌RMS均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颊肌平均功率频率显著增加;受试儿童健侧与患侧颊肌中位频率和平均功率频率差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减小。结论针灸治疗后,颊肌与额肌力量均有所恢复,其中颊肌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一台便携式的生物阻抗相位角测量系统,用于分析人体各身体成分及营养状况。方法为提高测量仪精度和数据分析能力,采用八电极分段阻抗测量方法,通过计算即可得到身体分段的阻抗。采用TI公司生产的AFE4300高集成度前端方案,以为提高便携性和测量精度。该测量仪主要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AEF4300芯片集成前端、STM32单片机电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电池及电源电路、USB数据传输电路及Flash数据存储器。其中,AFE4300集成前端实现电极的驱动与测量、ADC转换和IQ解调等功能; STM32单片机用于控制整个测量仪;OLED显示器进行数据显示;电池及电源电路通过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技术实现并采用锂电池供电; USB数据传输电路实现数据的上传和锂电池的充电功能; Flash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测量数据和校准数据。结果通过对人体阻抗RC三元件模型的测量验证,该测量仪在阻抗模测量和相位角测量方面的误差分别低于2%和4%。通过对志愿者实测,测量时间约为30 s,符合相关文献数据。结论该测量仪的精度和测量速率都可以满足实用化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4.
Visual Basic(VB)是一种功能全面的编程语言。通过运用VB对医学仪器设计中的图像界面、数据库、文件管理、串口通讯及打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Win32API是Windows的32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系列复杂的函数、消息和结构。笔者通过VB调用win32API,实现了对医学控制软件窗体和控件的绘制,以及对控制波形的模拟。特别是后者,作为实际控制过程的描述,达到了生动、形象、直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徐现通 《医学信息》2004,17(6):326-329
监测睡眠中的一些生理参数不仅可以使我们评估睡眠的质量,而且能够对某些疾病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本文介绍了睡眠状态下人体生理信号蕴含的信息,以及近年来睡眠监测中用到的一些人体生理信号的监测方法及仪器,并对睡眠监测中人体生理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电外科仪器输出的高压和大电流参数进行准确检测是研制反馈式电外科仪器的基础。为此,本文研制基于PC机的输出参数测量系统,对电外科仪器输出的高压和大电流信号进行隔离感应、放大、滤波、差分信号变单端信号、有效值转换,最后通过DAQ采集卡进行模数转换,数据送入PC机中使用Labview软件进行过采样、显示和存储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电外科仪器的输出参数进行稳定测量,结果准确。因此,该系统的研制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开发嵌入式的输出参数测量系统,能够为智能式的电外科仪器开发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PDUS)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RA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5.5岁;急性期35例,临床缓解期45例。急性期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5.3岁。临床缓解期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6岁。同时采用PDUS和SMI两种超声成像方法检测手腕关节增厚滑膜内的血管增生显示率、血流分级和检查时长,评估血流分级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急性期还是临床缓解期患者,SMI较PDUS血流信号显示率(急性期,88.46%vs53.85%;临床缓解期,86.49%vs 54.04%)和血流分级(急性期,3级50.00%vs 11.54%;临床缓解期,3级59.46%vs10.81%)明显增加,检查时长缩短(急性期,4.4 min±0.8 min vs 8.2 min±1.3 min;临床缓解期,4.6 min±0.7 min vs8.5 min±1.4 min)(P <0.05)。经Spearman检验发现,SMI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DAS28有较好的一致性(R=0.768、0.723,P=0.011、0.015)。对SMI显示血流信号患者进行强化干预后,血管显示率和血流信号分级均明显减少,DAS28也明显下降(P <0.05)。结论 SMI和PDUS是显示RA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重要方法,SMI较PDUS能够更加准确、方便显示血流信号,定量评估血流分级,与炎症活动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干预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MicrosoftAccess是可视化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之一,它很适合中小型数据库程序的设计开发。由于它对数据的操作灵活,窗体、报表设计方便快捷,因此应用较为普遍。在临床实验室中,常常需要将各种仪器测定的数据传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而Access本身不具有对串口进行控制的能力。因此,作者偿试了将微软通信控件——MSCOMM32.OCX引入到Access数据库程序中,来控制与计算机联接的实验室仪器测定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写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仪器及设备1.1 系统软件:QWindows98。1.2 数据库软件:MicrosoftAccess97。1.3 实验室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POCT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结果报告及时化的检验模式新要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Y形光纤的便携式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该设备以恒流源驱动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Y形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介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信号接收传感器,替代复杂庞大的传统共聚焦光学系统,使光路设计及信号采集模块小型化;设计Sallen-Key拓扑结构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以减少杂波干扰,提高系统灵敏度;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机械扫描模块、光电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完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值定量检测。AD采集精度实验显示,该系统的AD采样偏差为10μV,标准差为1.91E-06;实测荧光微球实验表明,荧光微球稀释倍数和荧光强度信号之间的乘幂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该系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者所在医院针灸门诊2021年03月至2021年08月6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价分级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法均改善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针交叉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见效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