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因外伤致肘关节僵硬需行松解术患者34例,其中失访3例,最终31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肘关节松解术,术中去除关节内增生骨赘及束带、清理关节腔以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松解痉挛的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术后辅以手法松解,配合镇痛及康复理疗锻炼。对比肘关节手术前后的活动度,应用Mayo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术后随访9~12个月,平均(10.4±1.5)个月,术前肘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度为(87.6±5.9)°,伸直角度为(35.5±6.4)°,旋前角度为(75.9±9.6)°,旋后角度为(67.2±7.4)°,与术后相应的(125.9±6.5)°、(5.0±1.9)°、(82.0±9.1)°、(81.0±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平均肘关节Mayo评分为(61.9±7.6)分,术后为(88.8±4.7)分,术后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肘关节镜松解术具有术野清晰、微创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三维(3D)打印技术辅助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SP-VATS)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及其与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1.10岁;吸烟史24例;肿瘤直径1.20~5.21 mm,平均直径2.40 mm;TNM分期Ⅰ期59例,Ⅱ期3例,Ⅲa期8例;肿瘤病灶左侧43例,右侧27例。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0.87岁;吸烟史13例;肿瘤直径(2.37±0.93) mm;TNM分期Ⅰ期29例,Ⅱ期2例,Ⅲa期4例;肿瘤位于左侧21例,右侧1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1.32岁;吸烟史11例;肿瘤直径(2.42±0.89)mm;TNM分期Ⅰ期30例,Ⅱ期1例,Ⅲa期4例;肿瘤位于左侧22例,右侧1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SP-VATS治疗,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治疗,Ⅲa期加系统淋巴结清扫;记录患者治疗基本情况,术后第1、3、5、7天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卡氏(KPS)评分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随访18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镇痛药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7.84±37.93) mL vs (168.95±32.19) mL,(141.29±10.18) min vs (154.85±12.37) min,(5.97±1.84) d vs (7.42±1.89) d,(578.38±73.82) mL vs (928.94±81.16) mL,(2.23±0.38) d vs (3.57±0.67) d](P 0.05);术后第1天和第3天,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第1天:(73.05±10.29)分vs (85.97±11.32)分;第3天:(62.38±8.49)分vs (74.95±9.21)分](P 0.05);观察组术后KPS评分稳定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14%vs 85.71%;P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7%vs 25.71%;P 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对肺癌患者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治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开放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对椎体功能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2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5.01岁;坠落伤54例,砸伤29例,交通伤9例;根据骨折部位,T109例,T1119例,T1223例,L123例,L218例;根据AO分型,A1型42例,A2型33例,A3型1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镇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93.4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镇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或者短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ODI、ASIA评分、hs-CRP、TNF-α、IL-1β和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38±10.67)%vs (60.75±11.59)%,(16.34±2.67)°vs (16.73±3.19)°,(15.34±6.38)%vs (15.68±7.16)%,(35.64±5.38)分vs (36.19±6.18)分,(6.38±0.96) mg/L vs (6.27±0.84) mg/L,(36.18±5.68) pg/mL vs (35.64±6.27) pg/mL,(17.38±2.37) pg/mL vs (17.15±3.58) pg/mL,(18.37±3.68) pg/mL vs (17.93±4.15) pg/mL;P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ODI和ASI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或升高[ODI:(4.85±2.34)%vs (10.68±3.69)%;ASIA:(48.19±3.18)分vs (43.68±4.29)分;P 0.01],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s-CRP、TNF-α、IL-1β和HMGB-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s-CRP:(8.94±2.49) mg/L vs (10.86±3.17) mg/L;TNF-α:(43.68±8.64) pg/mL vs (58.67±6.47) pg/mL;IL-1β:(24.35±3.43) pg/mL vs (31.46±4.41) pg/mL;HMGB-1:(31.32±3.71) pg/mL vs (43.18±5.18) pg/mL;P 0.01];观察组ODI、ASIA评分降低或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 0.01),而对照组hs-CRP、TNF-α、IL-1β和HMGB-1升高水平较观察组更加明显(P 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术后炎症反应轻和恢复快,有助于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为第一诊断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11~6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90岁。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32.74岁。均按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微波治疗、石蜡疗法、关节松动术、冷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主被动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疗效评分有无差异,其中膝关节活动度以膝关节屈曲角度(°)表示,膝关节疗效评分以百分制(分)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治疗组32.254 60°±11.401 41°,对照组33.386 70°±9.848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治疗组127.850 00°±13.554 78°,对照组97.562 50°±26.131 45°)与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疗效评分(治疗组34.545 50分±7.288 13分,对照组34.391 30分±7.709 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疗效评分(治疗组87.636 40分±6.945 68分,对照组77.695 70分±5.611 96分)与治疗前膝关节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因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有效提高膝关节挛缩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疗效评分,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缝合与带线锚钉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68例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96岁。根据缝合方式将其分为2组,其中直接缝合组38例(38膝),带线锚钉缝合组30例(30膝)。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情况。结果带线锚钉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但治疗费用明显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直接缝合组(88.24±1.28)分vs (54.34±4.54)分,(87.28±2.37)分vs (41.65±2.38)分;带线锚钉缝合组(94.12±1.34)分vs (54.57±4.28)分,(92.65±1.25)分vs (42.35±2.64)分];带线锚钉缝合组患者术后1年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术前[直接缝合组15.79%vs 100.00%,18.42%vs 100.00%;带线锚钉缝合组0.00%vs100.00%,0.00%vs 100.00%];直接缝合组术后1年的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高于带线锚钉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能够使受损膝关节获得满意的稳定性和功能,术后恢复快,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优先推荐使用带线锚钉修复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价及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不同程度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并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5~58岁。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确认有认知障碍。采用单盲方式,随机分为2组,常规康复治疗组(25例)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组(25例)为研究组。总训练时间为8周。训练后仍采用MMSE评分和MoC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均完成训练,训练前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好转,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8例,Barthel指数评价15例;恢复正常,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7例(有轻度障碍),Barthel指数评价10例(恢复自理能力)。对照组:无变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8例,Barthel指数评价7例;好转,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6例,Barthel指数评价18例;恢复正常,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评价1例(轻度障碍),Barthel指数评价2例(恢复自理能力)。训练后8周,两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研究组(24.56±4.01)分vs (18.20±4.49)分,对照组(21.96±5.71)分vs (18.36±5.47)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训练后MMS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t=5.957,P 0.05)。训练后8周,两组MoC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研究组(23.92±4.54)分vs (16.96±4.78)分,对照组(20.52±4.66)分vs(17.00±5.27)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训练后MoCA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系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钢板固定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成都新华医院就诊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6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钢板组37例和双钢板组38例。单钢板组接受单钢板内固定治疗,双钢板组接受组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和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双钢板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与单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活动评分均高于单钢板组[(35.64±5.89)分vs(30.02±4.86)分,(14.75±4.18)分vs(11.34±3.86)分,(7.21±1.47)分vs(5.42±1.50)分,(19.86±5.37)分vs(16.38±4.78)分。P 0.01];双钢板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均高于单钢板组[(7.89±1.56)分vs(6.02±1.39分,(8.02±1.13)分vs(5.61±1.45)分,(7.51±1.24)分vs(5.75±1.34)分,(7.85±1.39)分vs(5.78±1.50)分。P 0.01]。双钢板组术后6个月内骨折愈合率为86.84%,骨折愈合时间为(3.75±1.02)个月,单钢板组分别为83.78%、(4.01±1.13)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单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21.62%)(P 0.05)。结论单钢板与组合双钢板用于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均能够获得较好手术效果,相比之下组合双钢板能够减少内固定失效,减少并发症,同时对肘关节、肩关节功能有更好的改善作用,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前交叉韧带21例,21例均采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并处理相应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21例均获得随访,21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6月复查均无乙肝及HIV等疾病传播。膝关节屈曲均达120°及以上,伸直0°,前抽屉试验19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2.2±4.2)分提高至平均(88.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良好,避免患者应用自体肌腱所产生的自体损伤,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探讨使用髌骨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老年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2例老年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对照组采用张力带钢丝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髌骨针进行治疗。治疗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患者的关节屈曲度、Bostman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0.05)。手术时间观察组(35±3.33)min,对照组(55±5.41)min,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0.05);患者膝关节屈曲度观察组(144.25±5.22)°,对照组(122.34±5.32)°,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0.05);Bostman评分观察组(28.22±1.33)分,对照组(20.81±2.67)分,观察组Bos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至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出现1例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有9例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对老年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髌骨固定针治疗,效果显著,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及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2008年6月~2015年8月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患者25例。将患者分为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组(9例)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16例),术后平均随访40.5月(12~96个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关节功能进行评分。TKA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American knee score,AKS),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评分。结果随访期间TKA组未有患者复发,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6.25%。TKA组AKS评分膝评分部分由术前的(42.2±3.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9.6±2.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2.1±3.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0.4±2.1)分。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4±4.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9.9±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血清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8-2018-07本院8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血清β-EP、5-HT、SO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85%(39/42)vs 66.66%(30/45)](P0.05);血清β-EP、5-H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4.69±17.03)ng/L vs(145.38±13.97)ng/L,(49.27±6.38)μg/L vs(31.95±3.76)μg/L,(132.28±24.60)U/ml vs(110.86±22.12)U/ml](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5±0.62)分vs(4.97±0.81)分,(1.52±0.31)分vs(3.31±0.67)分](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4/42)vs 26.66%(12/45)](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少疼痛发作次数,提高血清β-EP、5-HT、SOD的水平,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23例冻结肩患者,原发性18例、继发性5例,进行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前、术后根据VAS疼痛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3例患者全部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12~30个月)。在术后1、3、12月时疼痛评分(2.5±0.95),(1.3±0.54),(1.0±0.42)分,较术前(6.5±2.31)分明显降低,肩关节功能评分(78.6±4.61),(80.6±3.99),(85.5±4.45)分,均高于术前(30.6±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冻结肩,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临床疗效及康复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行膝关节镜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1年分别对2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测定,并统计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为(82. 2±4. 5)分,高于对照组的(64. 3±3. 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膝关节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优和安全性更高的特点,用于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可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不同程度肩袖损伤临床效果、肩关节功能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40例不同程度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46.58岁。根据患者肩袖损伤程度分为2组,即中小型肩袖损伤为对照组,大型肩袖损伤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分析两组肩关节相关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00%vs 95.00%;χ~2=5.161 3,P 0.05)。对照组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量表(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康斯坦特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比手术前高[UCLA评分:(30.48±1.42)分vs (16.95±1.30)分;ASES评分:(95.56±2.31)分vs (71.23±2.45)分;Constant评分:(89.63±1.15)分vs (69.55±1.40)分。t=31.429 4、32.313 0、49.565 1,P 0.05],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手术前低[(1.45±1.09)分vs (5.78±1.52)分。t=10.352 8,P 0.05];研究组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手术前高[UCLA评分:(26.25±1.58)分vs (13.19±1.43)分;ASES评分:(83.44±2.21)分vs (59.47±2.16)分;Constant评分:(81.62±1.96)分vs (58.65±1.87)分。t=8.905 0、16.954 6、15.763 4,P 0.05],术后VAS评分低于手术前(t=3.772 3,P 0.05)。研究组并发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35.0%vs 5.0%;χ~2=3.906 3,P 0.05)。结论与大型肩袖损伤相比,中小型肩袖损伤更容易恢复并且预后效果更好。而不同中小型肩袖损伤肩行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对促进患者快速临床康复的意义。方法选择新鲜踝部骨折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3.5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1岁。由同一组手术和护理团队完成,对照组患者接受螺钉和接骨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钉板系统。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程度,早期完全负重下地锻炼时间。常规术后随访,比较1个月和3个月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5.6±9.5)min vs(65.3±12.4)min,4.7%vs 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26,P=0.000<0.01;χ^2=4.074,P=0.044<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7.5)mL vs(59.8±9.3)mL;t=0.532,P=0.426>0.05]。观察组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62、3.754、3.895,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缩短[(2.6±0.4)d vs(4.4±0.6)d;t=4.523,P<0.05]。随访两组1个月和3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个月,(82.3±9.6)分vs(80.8±7.6)分,83.7%vs 79.1%;3个月,(91.3±8.5)分vs(90.7±9.3)分,93.0%vs 90.7%;4.7%vs 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钉板系统可促进早期快速临床康复,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膝关节结核性滑膜炎的疗效。方法 89例膝关节结核性滑膜炎患者,采用关节镜活检和病变清除,通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89例随访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8.2±3.2)分,术后随访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0±3.7)分,术前JOA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3.4±3.6)分,术后随访JOA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3±1.6)分。结论关节镜下病灶清除术治疗膝关节结核性滑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系统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CS)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经影像学确诊的CS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62.17岁。随机分为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的对照组和给予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的联合组。联合组6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2.04岁。对照组6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83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价认知功能变化、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并记录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NDS、MBI、LOTCA、FMA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DS评分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治疗前后(26.72±7.13)分vs(11.53±3.3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26.29±7.08)分vs(19.07±6.11)分](P 0.05),MBI[联合组治疗前后(30.65±8.82)分vs(63.85±9.21)分,对照组治疗前后(31.04±8.86)分vs(47.36±8.93)分]、LOTCA[联合组治疗前后(46.15±8.57)分vs(69.40±9.33)分,对照组治疗前后(46.48±8.60)分vs(60.53±8.95)分]、FMA[联合组治疗前后(21.10±5.34)分vs(56.18±10.3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21.69±5.38)分vs(44.73±8.25)分]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NDS、MBI、LOTCA、FMA评分变化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脉搏波速(W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小血流量(Qmin)、动态阻抗(DR)均显著升高(P 0.05),脑血管外周阻力(R)、临界压力(CP)均显著降低(P 0.05),且联合组上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系统性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CS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提高ADL和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早中期继发性膝关节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23例早中期继发性膝关节骨坏死住院患者,共35个膝关节,其中27例膝关节有手术适应证。27例膝关节术前膝关节HSS评分59~84分,平均(63.4±3.8)分。根据膝关节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12例坏死区髓心减压术,5例死骨刮除打压植骨术,7例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及5例自体软骨移植术。结果术后随访3年,HSS评分73~94分,平均(77.6±4.8)分。有2例坏死区髓心减压术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死骨刮除打压植骨术软骨下骨塌陷,关节坏死面进一步扩大;1例关节镜探查清理关节破坏进一步加重;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中期继发性膝关节骨坏死患者手术治疗可推迟或组织膝关节的进一步坏死。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术中、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 至2018年3月间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医院收治的37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髁钢板固定治疗,依据患肢在术中缝合时及术后摆放体位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8例患者术中患肢伸直位缝合,术后屈曲20°摆放;观察组19例患者术中缝合时患肢外展、屈曲70° ~ 80°,术后屈曲70° ~ 80°摆放。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患肢主动屈曲至120°时间;术后1周、患肢屈曲至120°、术后1个月时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HH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7±0.7)个月。观察组患肢主动屈曲至120°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患肢屈曲至120°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H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关节僵硬1例,内固定失败1例,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髁上骨折术中、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能促进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减轻功能锻炼过程中的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短期内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半径全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患者伸膝装置功能改善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50例、男10例,年龄53~79岁。60例患者均行TKA治疗,其中使用单半径假体(Triathlon假体)30例(30 膝)为观察组,使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30例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的增加值,评估伸膝装置功能;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和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疼痛发生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5(4.2 ±1.2)年,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较术前增加(3.30±4.08)mm、对照组增加(1.58±2.64)mm,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观察组A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膝前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半径膝关节假体TKA治疗中、重度骨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可靠,术后伸膝装置功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