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焦与四街     
三焦和四街是人体重要的体腔和间隙,是承载和聚散卫气的体内空间。其中体腔三焦是人体的3个体腔,上焦是以纵膈为中心的胸腔体腔,中焦是腹膜腔,下焦是腹膜后结构的总称;与现代解剖相似,《黄帝内经》将腹膜后结构分分别命名为三焦和下焦,具体将以直肠周围间隙为中心的盆筋膜间隙命名为下焦,将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膜后隙称为三焦,本文命名为膜后三焦,下焦所属的腹膜后结构是发生、聚集、输布和排泻卫气的中心。四街是上焦和下焦体腔的延伸,腹气街是下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腹膜外筋膜的间隙,胫气街是下焦在下肢前、后骨筋膜腔中的延续;胸气街是上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胸内筋膜的间隙,头气街是上焦在头颈部筋膜间隙中的延续。三焦和经脉是卫气聚集和输布的主要途径,当经脉在四末出现阻滞不通时,人体会启动四街以分散卫气在体腔当中的压力,因此,治疗四街病变不仅要针刺《黄帝内经》对四街定位的部位,而且要治疗经脉在四肢远端的瘀阻。  相似文献   

2.
以人体解剖学基础考证《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实际结构,发现三焦是以胰腺为中心的一系列解剖结构。首先,三焦是六腑之一,"从三焦注胆"确定了六腑之三焦就是胰腺,命名为胰腺三焦。"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中的三焦,是指由胰腺标记的消化吸收中心,命名为胃肠三焦,其中胃为上焦,胰腺所连接的十二指肠为中焦,小肠的近十二指肠段为下焦。三焦同时是人体的主要体腔,胸腔当中的纵隔属于上焦,腹膜腔属于中焦,腹膜后隙属于下焦,命名为体腔三焦。"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是指胰腺三焦和十二指肠所处的腹膜后隙,命名为膜后三焦,是下焦所属解剖空间的一部分。《难经》对膜后三焦的生理功能有完整论述,弥补了《黄帝内经》只强调盆筋膜间隙为下焦体腔的不足。胰腺三焦是消化管道内体液的主要来源,体腔三焦承载和调节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液的调控是在肾的主导下,体腔三焦与膀胱协调完成的,其中胰腺三焦参与体液调控的机制可能与Na+的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转运体异常与癫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常情况下,Glu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结合谷氨酸受体并产生动作电位的传播。突触活动受谷氨酸受体和谷氨酸转运体两种因素调节。研究发现突触间隙内Glu水平的升高会导致神经毒性。对于细胞外Glu的调节要依靠分布于突触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钠依赖性谷氨酸转运体。本文  相似文献   

4.
1947年 Rivas 指出:腹膜后的蜂窝组织从骨盆腔到腹部是相通的,而且与纵隔甚至颈部和上肢深部组织亦相连接。气体注入直肠后骶骨前的腹膜外组织中,气体可以自由地弥散到腹膜外器官的周围,气体量大时,亦可经横膈裂孔进入纵隔。并提出腹膜后充气造影的简便方法。此后 Rivas 氏的方法得到普遍的注意和应用。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腹膜后充气造影  相似文献   

5.
郭峰  苗齐  崔玉尚 《北京医学》2006,28(4):229-229
患者男,38岁,因铁屑击伤前颈部2d,声音嘶哑1d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查体:左颈根部胸骨切迹上缘有1cm伤口.循环、呼吸系统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上纵隔增宽.CT示左前上纵隔气管旁金属异物,血肿占据纵隔间隙,主动脉弓三支大血管受压移位,左胸腔内少量积液,心影无增大.入院诊断:纵隔金属异物、纵隔血肿.患者于2005年4月14日急诊开胸探查.胸正中加左颈横切口,劈开上半胸骨至第4肋间,开胸后发现纵隔张力甚高,胸腺及纵隔内淤血,血肿从上纵隔向下延续,累及双侧纵隔胸膜,左无名静脉后侧方有血肿.切开纤维包膜,清除血凝块.用手指探查无名动脉左侧方有一间隙,可扪及金属异物.清除血凝块时,突然有大量鲜红血液涌出,立即用纱垫填塞压迫,扩大切口,完全劈开胸骨.急请心外科会诊,考虑有较大动脉分支破裂出血,需行体外循环辅助修补破裂血管,遂于左股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降低血压、体温.去除压迫纱垫,在动脉持续出血尽力吸引并回收情况下,进一步解剖纵隔局部,辨清出血来自左颈总动脉,距离其起始部约1cm,血管阻断钳夹闭左颈总动脉根部,用5-0 Prolene缝线修补血管裂口数次,但仍有渗血.考虑血管损伤重,单纯修补效果不肯定,遂决定截除损伤段血管,以Gortex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和颈总动脉架桥.术毕检查吻合满意,无渗血,左颈动脉血流通畅.彻底清除纵隔血肿并取出金属异物.切除双侧纵隔胸膜,两侧胸腔留置胸管引流.术后恢复顺利,声音嘶哑好转,12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肠气囊肿症(PCI)罕见,是指分布于消化道浆膜下和(或)黏膜下的多发性充满气体的囊肿,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常无症状或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结肠镜的普遍开展使结肠黏膜下PCI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气腹或膈下游离气体而无腹膜刺激征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CT被认为是诊断PCI最敏感和最有用的方法;结肠镜下表现类似多发性息肉病或黏膜下肿瘤。无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治疗主要有氧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及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oumor,PRT)是指原发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处,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内潜在腔隙的各种组织(如腹膜后结缔组织的筋膜、纤维、脂肪,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及胚胎残留组织)的非器官性肿瘤,不包括腹膜后间隙内各固有器官(如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大血管等)的肿瘤,也不包括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由于其生长范围广泛,部位深在,周围脏器繁多,组织学来源复杂,早期临床上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故定位定性诊断较困难。虽然肿瘤较为少见,但由于肿瘤多为恶性,且以肉瘤多见,并且需与腹膜后继发性肿瘤、腹膜后器官的肿瘤以及腹腔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在肠缺血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急性腹痛临床怀疑肠缺血者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进行平扫、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检查,运用体积呈现技术、多平面建设技术和薄层最大密度的投影技术使动脉和门脉成像,对缺血肠管产生的病变进行有效的评价,把MS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当肠黏膜产生静脉血栓时,肠壁的厚度会增加,肠黏膜会产生水肿的现象,膜水的含量增加。当肠黏膜动脉出现血栓时,肠管道会出现张大的现象,肠腔内会集聚大量的气体。肠黏膜全层坏死的特征是肠壁内大量气体的聚集,其他的特征都可见于不同的病理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现象。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缺血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对肠缺血程度进行有效的判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盆腔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误诊为淋巴瘤1例。患者女,44岁,因B超体检发现双侧附件包块2月余入院,既往曾行双侧下颌包块切除术,病理不详。胸部CT平扫提示纵隔内及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盆腔MRI表现为盆腔腹膜后间隙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T2WI呈等/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信号较子宫肌层信号稍低,T1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等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灶沿髂血管旁和盆腔后壁分布,未见大血管被包绕。行腹腔镜下取材手术,病理证实为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是人体最长的器官,全长5—7m,因远离口腔和肛门、长度大(3.35~7.85m)、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活动度大等因素,始终是消化道检查的难点,一般检查难以到达全小肠,其疾病的临床确诊往往比较困难。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症状,大部分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均能明确病因,但仍有近5%的患者无法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Ⅱ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jI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结论 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12.
52岁女性被诊断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伴纵隔、纵隔淋巴结、乳腺和胰腺转移。虹膜和睫状体的转移瘤导致患者左眼视力逐渐下降。经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肺部病变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例婴幼儿肺部病变并发纵隔气肿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显示胸片正侧位为前纵隔缘的细条状透亮影;侧位片胸骨后间隙积气征;纵隔内器官轮廓显示清楚;胸椎旁线内积气征;胸壁肌间隙密集不规则负影等。纵隔内三角帆状胸腺尾征和CT检查纵隔内气体样CT值为本病特征性表现。结论:婴幼儿肺部病变中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各种类型肺炎及支气管哮喘均可并发纵隔气肿,胸部正侧位片,可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作CT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迄今为止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棘手的急腹症。其主要致病机制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胰管阻塞,导致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产生自溶性的脂肪坏死和非特异性的胰腺及胰周组织炎症。胰脾是腹膜后器官,居于腹膜后间隙的肾旁前间隙内。SAP早期往往在胰腺周围形成急性积液,并且向胰外远处区域扩散,病变在肾旁前间隙内向上、下及双侧扩散,累及肾前、后筋膜及锥侧筋膜,  相似文献   

15.
据《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年30卷第3期报道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曹泽毅等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经盆腔腹膜外间隙穿刺插管进行化疗的可行性及其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系转移的疗效进行了探讨。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于盆腔腹膜外间隙注入5-氟脲嘧啶及伊索显混合剂后,注药部位正常细胞形态无改变,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1.注药后X线摄片可见髂内、髂外、闭孔、腹股沟深及大部分髂总淋巴结均包括在药物分布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一例尸体因肺结核导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膈肋窦和膈纵隔窦消失并形成纤维性肌板,压迫胸导管和乳糜池,使腹膜后间隙淋巴管广泛高度曲张(管径2—3毫米至4—5毫米),淋巴窦扩张。精索内淋巴管曲张破入睾丸固有鞘膜周围,引起象皮阴囊。胸导管、肠干、腰干和淋巴窦内未见到丝虫成虫,脾切片镜检未见到微丝蚴肉芽肿。  相似文献   

17.
小儿十二指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梗阻是小儿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及急腹症,现将我院1955~1987年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6例。年龄3天到16岁。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6例,其中肠旋转不良11例;环状胰腺2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16例中有4例分别合并胆道畸形、先心病、腹膜后畸胎瘤及环状  相似文献   

18.
某男尸,约35岁,标本显示腹后壁腹膜后隙。解剖肾蒂时发现左侧睾丸动脉起始及近段变异:左睾丸动脉与到达左肾上腺的动脉小支共同以一短干起始于左肾动脉与主动脉腹部交界处的上角,起始后的短干与左肾动脉约呈45°。此动脉自短干起始后在左肾静脉末端上后面斜向左上方并穿过主动脉肾神经节向下形成了一纤维环,行至距左肾静脉上缘8mm处斜向左下方,逐渐下行至左肾静脉的前面距肾门11mm处下行,继续内  相似文献   

1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造成胰腺周围积液,积液量多少、是否感染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胰腺发生急性炎症后引起胰管内压力增高可导致胰液渗出胰管扩散到胰腺周围各个问隙.渗出液除进入网膜囊外,还容易破坏筋膜间隔进入腹膜后,在疏松的腹膜后间隙莫延,形成间隙扩散.液体所到之处胰酶被激活,均可出现出血坯死,乃至脓肿.急性胰腺炎时液体出现率为50%~90%.液体出现与否以及出现部位的多少与急性胰腺炎的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叶茵 《当代医学》2009,15(12):46-47
目的探讨腹膜外剖宫产应用于试产失败患者的优越性与弊端。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辽宁省葫芦岛市妇婴医院80例经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膜外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结束分娩。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及胎儿娩出时间。结果腹膜外组在排气时间上短于子宫下段组,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外组在胎儿娩出时间上明显长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剖宫产在试产失败患者中应用具有肠功能恢复快,腹腔内感染少等优越性,值得采用,但应考虑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