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亟待成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和指导.经检索发现《黄帝内经》对人体骨的论述内容全面广泛且相互承启,可总结为骨为五体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北方、黑色、咸味等事物关系紧密.该书把骨本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地结合并共同纳入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1]。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缠绵难愈,治疗乏效。痿证包括失神经肌萎缩、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等诸多病证。《黄帝内经》对痿证概念、分类、病因病机及治则均有记载,从而形成了痿证理论的雏形,(本文《内经》原文均引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1963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黄帝内经灵枢译释》1986年版)。现阐释如下。1首创痿证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就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其中痿的含义:一是描述萎缩症状。如《素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2篇,《灵枢》主要有3篇。由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句,成为"病机十九条"第一条,而对后世影响巨大,形成刘完素、朱丹溪、张介宾二大半学派。而《灵枢》则唯张介宾"上虚则眩"一句,形成《灵枢》半派之局面。《素问》所论之眩晕与《灵枢》所论之眩晕有何区别?我们认为:在病因上,《素问》以"风"、"郁"为因;《灵柩》以"气"、"虚"为因。在病理上,《素问》所论之眩晕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郁化火"和"肝阳上亢"之证;《灵枢》所论之眩晕表现为"上气不足"、"脑为不满"、"髓海不足"之证。在治疗上,《素问》以平肝、潜阳、熄风为治则;而《灵枢》则以补虚、补气为治则。可见同论眩晕,《素问》与《灵枢》在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少阳主骨"学说首见于《黄帝内经》。相较于流传更为广泛的"肾主骨"学说,"少阳主骨"学说则是从经脉濡筋骨、利关节以及少阳经秉受胆腑之刚气的角度而论,可能与全身性骨骼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少阳主骨"学说,后世医家虽各有所论,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学说。本文从"少阳主骨"学说的溯源、理论依据、少阳经脉腧穴治骨病及应用举隅4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少阳主骨"学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通过列举书中有关"谿谷"的条文,并分析"谿谷属骨"理论的解剖学意义,以及与中医骨伤科其它理论的关系.研究表明,谿谷位于肌肉交汇的部位,深入及骨并与其相连属,是周身荣卫之气循行交汇的场所,借冲脉和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谿谷属骨"理论明确地提出了骨与附属肌肉和血液循环的密切相关性,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骨与其它器官的广泛联系.该理论完整地呈现了"肾主骨"的具体实现环节,是其最具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并且很有可能是中医骨伤科学四大学说最直截的解剖依据和理论基础.因此,"谿谷属骨"理论相关的整理挖掘和深入研究对于中医骨伤科的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营养机体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关于血的论述颇为精辟全面,谨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小红  李奕祺  郭晓黎 《光明中医》2011,26(9):1758-1760
经、带、胎、产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特点,它们的正常与否反映了女性身体的健康状况。闭经作为妇科月经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困扰并影响着许多女性的生活。西医认为闭经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症状,  相似文献   

9.
10.
痹证为临床常见疾病,既是公认的疑难杂症,也是中医药优势病种之一。痹证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黄帝内经》。该文基于其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转归预后诸方面的论述,重点阐述了其中蕴含的以阳为重、意象思维、法天则地、病位辨证、三因制宜5个方面的思想,旨在全面、客观地梳理总结《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促进该理论在中医药诊疗中的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中宝贵的思维方法,以确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充分发挥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其对医患关系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很多原则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尹先达 《中医研究》2011,24(7):13-15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机体生命的意思,是研究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及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为目的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归纳总结<黄帝内经>所论温法之要点,发现其主要针对寒邪而施,亦强调借助天地温和之气,以及人体的自温施治,而人之性情温和为<黄帝内经>温法的又一特点,提出通过调和情志以使气血温和来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4.
祝由疗法起源甚早,有关祝由疗法的应用和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的成书为祝由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近两千年间,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祝由疗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并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后世留下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关于祝由疗法的相关研究对中医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黄帝内经》中的10种方法及方法论的内容与特征,对其中一些方法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黄帝内经》方法论的意义、影响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要考虑中医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引进。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疼痛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嗌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集中反映了先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中医学是医学也是文化,《内经》则是文化与医学相结合的结晶。本文从文化角度剖析其所蕴含的深刻理念,必将有助于弘扬中医学。  相似文献   

18.
李萍  李琳  胡亚男  赵树明  赵建军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085+1097-1085,1097
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脑髓的理论,脑髓的概念、相互关系、生理、病理等均有论述,说明《黄帝内经》中脑髓理论已初步成形,后世以此为基础探讨脑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可以提高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噬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20.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