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温经汤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医家治疗妇科诸证的常用方剂,但是历来不少医者对温经汤方证病机存疑。本文基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温经汤的本质在于中焦脾升胃降失常无序,阴气不得上升,阳气不得下降,其组方遣药可参考“麦门冬汤”“吴茱萸汤”“桂枝汤”“四物汤”四方,麦门冬汤敛肺降胃,吴茱萸汤舒肝升阳,桂枝汤调和阴阳,四物汤养血生血,共同恢复中气的枢转。临证时凡中土不用、升降失职、水火分离之证,均可考虑应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金匮·虚劳病》篇“大、极虚”脉象分析,揭示虚劳病的病机变化,阴阳气血不足与脾肾有关,从而探求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述脉象进行分析,指出脉象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盛衰的重要标志,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从脉象上得到反映,所以仲景着重通过诊蔡脉象的变化来审测病因,分析病机,判定病位,寻求疾病本质,预示病势的进退与转归。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虚劳病治法探讨河南457001中原油田中心医院薛瑞军王书灿①主题词《金匮要略》虚劳/中医药疗法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对虚劳病的证治阐述甚精,其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类型。治疗上,立足培补脾肾,...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曾利用脉象来说明病机。这类条文又分为两类:一是仅指出脉象和症状,并没有相关解释;一是指出患者脉象后,随即分析这种脉象所主之病机。在《金匮要略》有关虚劳病的论述中提到脉象的共有9条原文,其中属于前一种情况的有8条,后者有1条。以下笔者就不同于普遍看法之4条分析如下。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分析其理论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查找、阅读、分析《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归纳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来源及内涵。结果:黄元御认为天地人身皆统于阴阳,无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皆应在阴阳运动,即"一气周流"上下功夫;认为五行是一个以土为轴,以其他四行为边运动的"轮";强调治疗上应注意调护中气,以调顺脾胃升降为要。结论: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对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和疾病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文章依据《金匮要略》所载内容,从补虚、祛风、活血3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治疗虚劳病的经验,揭示了仲景对本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气虚的发生与年高体衰、肝血不足、情志内伤、失治误治有关。一气周流理论立足于中气的运动变化,诠释了气为人身立命之本,肝气虚的发生与中气虚衰、肾寒脾湿密切相关。肝气虚则无力升发清阳之气,可致肝郁气滞,不升则下陷肾水,或生郁热,或为湿寒。在治疗上自创黄芽汤调中气以恢复升降,苓甘姜附汤温肾寒以资肝气,达郁汤治脾湿以升达肝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运,脏腑调和。  相似文献   

9.
章瑞斌  王飞  杨诗宏  季节  郭静  黄笑 《光明中医》2016,(20):3014-3015
一气周流是中国先哲对于生命形式的精妙阐释,在《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都有论述。至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正式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然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重在阐述中气为一气周流之枢轴,对气的周流运动叙述甚少。人身之一气外至于筋骨皮毛,内至五脏六腑,遍达周身,通彻内外,无所不至,周流而不息;气行不偏于外,不偏于内,至中至和,协调平衡即称为一气周流。人体组织细胞不能自养,需要气的周流运动濡养形体官窍、五脏六腑。人体之阳气上行,以养在表之皮毛肌腠及在上之脏腑官窍,阴气下行以养在里之脏腑及在下之形体官窍,阳气升已而降,阴降已而升,如是周身皆得所养而气平和。世间万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皆需要气的周流来濡养其形体,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气不周则病,气不流则死,故而一气周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中气为运行一身之气之枢轴,为生命的根本,是一气周流的原动力。保养中气,复一气之周流是中医治病防疾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妙理。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法治疗以内伤脾胃为基本病因病机的一类发热证候。今以清·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探讨“甘温除热”法,认为其针对的病机属脾胃内伤、君火不主令、相火上炎,治以扶中阳、疏解少阳、升发清阳,使坎离复位、水火既济,其遣方用药重用甘温但不拘泥,甘温甘寒同用有升有降、有补有泄,使气机升降协调。从“一气周流”角度观“甘温除热”法,更能彰显该法重视畅通气机的特点,注重“中气”“阳气”对维持人体健康的作用,能够为临床辨治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1.
姜德友  曲晓雪 《河南中医》2016,(10):1678-1679
心肺阴虚时神无所养,魄无所藏,百脉失养,以致悲喜不自知,行为相矛盾,如有神灵作祟,心肺阴虚生内热,内热生虚火,虚火扰心神,从而导致心神不安,饮食、行为失调,感知冷热矛盾。心气血内虚,心脉失于充养,又受外界惊恐刺激,使血气逆乱而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出现精神惶恐,卧起不宁,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症状。心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液使水液疏泄失调,上凌于心致使心阳被遏,阳气欲发不得,病者出现心情烦躁,忐忑不安的症状。肝阴亏虚则魂无所归,故本病的特点是心中烦扰,郁郁不宁,不能安然入睡。脾阳虚衰,湿从寒化,不能消化食物,当饱食之后,食物得不到运化使气滞阻滞不畅而烦闷。实邪阻肺时,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使肺气壅滞于内,气机不畅,其气化燥,使人喘息而烦躁不安。湿热内蕴中焦,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浊湿不降上冲于心,加之内蕴之热,上扰心神,轻者心中郁闷,烦热不安,重者心中烦乱,反复颠倒,莫可名状。肝经湿热则心中懊恼,心烦症状更为明显。寒饮搏结胸胃,胸阳阻滞,欲伸不能,邪正相搏,气机逆乱,病势欲出不能,欲降不得,以致心胸烦闷不堪,有无可奈何之状。肝气郁滞,血行不畅,使肝失条达之性,郁不得舒,气不能畅则烦躁易怒脘腹胀满。临床治疗伴有情志的疾病可以从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入手,达到精神内守,神安志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满""燥""青""涩"四字,即"瘀血"的四大主症。然而若是遵循教条主义,受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就会固步自封,有失偏颇。瘀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胸腹胀满疼痛、口干舌燥、舌色青紫、脉涩不利外,还可有痞块、感觉麻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痈疡、胎动下血、神志异常等诸多症状和体征,前者是辨证的基准,后者为鉴别的补充;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对普遍性的归纳,后者是对特殊性的演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也是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必读之书,但是惟有理论联系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实践回味经典理论,反复实践,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才能逐渐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才能寓发扬于继承之中,才能让经典成为提升自身的中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4.
朱佳玲  周浩  江南  王超 《河南中医》2016,(8):1303-1305
仲景方剂中最为常见的方剂命名方式即以方剂全部药物命名,易读易记,实用性广;另一种常见方剂的命名方式即是以方中主药和功能命名,因方中药物味数较多,不便命以全部药物,故以主药命名;有一类方剂以特殊方式为其命名,即选取方中主药剂量或全部药物的数量命名;还有一种在主药基础上,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药物,重新命以方剂之名;有一类方剂不按照方剂命名的一般规律命名,即以方剂煎煮之后药物所呈现的颜色命名,以区别于其他方剂。仲景所载煎剂以方中主要药物或全部药物命名。仲景对于散剂的方剂命名与众不同,一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矿物药为辅,植物药常常作为方剂的主药,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方剂的命名常以药物的增减变化为主,配伍不同,方剂主证千差万别。丸剂命名除遵循汤剂命名一般规律以外,仅有1首方名是依据方剂来源命名,即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仅有1首方剂命名为洗剂,即百合洗方。仲景命名酒剂均以方剂中所有组成药物命名,酒剂用药少,药量大,煎煮时间长,多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用。通观《金匮要略》方剂的命名规律,可以为现代中药制定方剂名称提供有效参考,提高方剂命名的规范化,促进方剂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为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实现途径,推动中医药方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阴阳毒"之病机在于"毒邪"从口鼻咽喉进入机体,毒邪蕴于咽喉,所以均可出现"咽喉痛"症状,如果邪气停聚与表,在表浅者,阳气热盛而壅与上,故出现斑似锦纹;若邪气由咽喉要道直入里,出现气血凝滞不通,阳气无法到达头面四肢,所以头面四肢失去阳气的温煦,出现面目青,周身疼痛等症状。《金匮要略》采用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阳毒加用蜀椒之辛热之品,阴毒反而将其去除。一些医家认为是因为错简,以徐大椿、王孟英为代表。但也有医家并不那样认为,以赵以德、尤怡为代表。笔者认为并不是错简,张仲景在"阴阳毒"这一治疗上,体现的是辨病结合辨证来治疗,以"升麻鳖甲汤加减"贯穿前后,阴阳毒总为"毒邪"侵犯机体,用升麻为君药解百毒,当归、鳖甲养阴、活血,行瘀。甘草清热解毒。阳毒用蜀椒、雄黄之阳性同气相求引上犯之火热邪气下行。阴毒去之在于其二者的辛热之性恐让阴气受损。体现了一病用一方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温中法应用于虚寒证,可分为温中涩肠法、温中止呕法、温中止血法和温中补虚法4法;而应用于实寒证,可分为温中化饮法、温中止痛法、温中通便法3法。《金匮要略》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因此,温中法的运用,应遵循脾胃的生理特性,根据其虚实、"所得"予以遣方用药,促使疾病痊愈。此外,《金匮要略》在心、肝、肺、肾诸脏寒证的治疗中,均与温中法相联系,突出了后天脾胃在疾病证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张仲景"调中州,安五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与《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在病因上,皆为湿致带下。在辨证分型上,皆有寒热之别,《金匮要略》最先分类湿热带下与寒湿带下;《傅青主女科》创五色带下,其中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均属湿热带下,白带下属湿盛火衰,或可属寒湿轻证,实质也不离寒热两大类。在治法上,《金匮要略》以外治为主,开创了妇科疾病阴道纳药外治的先河,且湿热带下常配内服用药以内外合治;《傅青主女科》则从肝、脾、肾三脏来论治带下,并兼顾带脉与任脉,实为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遣方用药上,清热、利水、祛瘀、补气是二者共同的用药原则,只是所选药物有所不同,傅青主重视肝、脾、肾三脏,故用药有其独特性。由以上内容可见,《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是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16,(6):939-941
由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基本不涉及脏腑,且对于"短气"一症的解释较少,所以笔者从《脉经》对于"短气"的论述入手,对于《金匮要略》中"短气"一症做出了全面的考证,认为"短气"一症和五脏相关,且分虚实,原因分别有1心气不足,外邪侵袭。2肺气痿弱,水饮内停。3脾脏"虚寒"。4脾脏有"实",有"热"。5肝肾之气不足,阴寒乘袭。且王叔和对于短气症状本身的特点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王叔和认为:呼出障碍和吸入障碍都属于"短气"症状。总之,全面学习仲景对"短气"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对于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曹玉风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15,35(2):246-248
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不仅为"扁鹊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所折服,其在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时亦明示,此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成。扁鹊对仲景医疗实践影响之大,由此略见一斑。受此影响,仲景不但在《金匮要略》首篇阐明"若人能养慎……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的观点,还将"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无犯王法""房室勿令竭乏",避免"禽兽灾伤"等意外伤害,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措施加以规范并贯穿于杂病的防治过程中。健康与疾病,虽然有着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界限,而是存在一个"中间态",即"病前状态"。此时,虽缺乏疾病的典型表现,但体内病机已经启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处于欲病未作或已病未显的阶段。仲景每每见微知著,发于机先,提前干预之。仲景亦十分重视疾病的早期治疗,强调:"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对于肝实证,仲景通过实脾以截断疾病发展演变的途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肝实证的治法中提出了"肝病实脾"的理念。对于肝虚证,其主张"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既要重视通过直补病变之本脏,防止他脏之邪的乘虚侵犯;又应注意借助清心益肝、培土荣木等措施,充养已虚之肝。仲景诊脉,秉承《难经》之旨,亦以寸口诊法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