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褐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中医在黄褐斑治疗方面优势显著,但仍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等不足.目前,多数医家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肝脾肾失调密切相关,但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黄褐斑的发病与肺关系密切.故从肺与面部皮肤之气血阴阳关系、与其他脏腑发病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与肾的生理相关、病理...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曝光部位发生获得性的褐色斑为特征。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多是沿袭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笔者根据黄褐斑面部发病部位的不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探讨黄褐斑面部的发病部位与五脏的相关性,创造性采用部位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及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希望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相东  樊西玲  郭小青 《陕西中医》2012,(10):1353-1354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和黄褐斑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按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评估其体质特点,并对黄褐斑患者根据体质不同进行中药加减治疗。结果:黄褐斑患者偏颇体质较多,占93.96%,健康组平和质居多,占35.71%,两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处理,偏颇体质中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虚质在两组人群之间体质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发病和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9,(12):1740-1744
黄褐斑为中青年女性多见的面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影响容貌美观,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认为本病标在气血瘀滞致颜面部生色沉,本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导致黄褐斑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的原因有紫外线照射、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种族及遗传等。本文分别从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对黄褐斑的机制及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称黄褐斑为"面皯""蝴蝶斑""肝斑"等。根据古代中医文献、其临床表现及笔者临床跟师心得,将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定为肾虚血瘀。就黄褐斑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提供临床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黑素细胞的含量和酪氨酸酶的活性是引起黄褐斑、白癜风等色素性皮肤病的关键因素,黑素细胞含量的多少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强弱直接决定色素性皮肤病的严重程度。从中医方面来看,黄褐斑、白癜风均可因肝肾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六味地黄方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效,对黄褐斑和白癜风疗效显著。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者正在研究六味地黄方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和黑素细胞生成黑素的影响。阐明六味地黄方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细胞的双重作用,为六味地黄方更加准确用于治疗黄褐斑和白癜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黄褐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面尘"范畴。为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育龄期妇女尤易罹患。本病常于颜面部对称性发生,多分布于双颧、两颊、额部,口周等部位,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常于夏季加重。中医治疗黄褐斑多从肝脾肾论治,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黄褐斑病因病机为肝、脾、肾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颜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孙章艳  邓燕 《河北中医》2016,(8):1125-1127
黑素细胞的含量和酪氨酸酶的活性是引起黄褐斑、白癜风等色素性皮肤病的关键因素,黑素细胞含量的多少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强弱直接决定色素性皮肤病的严重程度.从中医方面来看,黄褐斑、白癜风均可因肝肾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六味地黄方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效,对黄褐斑和白癜风疗效显著.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者正在研究六味地黄方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和黑素细胞生成黑素的影响.阐明六味地黄方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细胞的双重作用,为六味地黄方更加准确用于治疗黄褐斑和白癜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与总结近5年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今后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检索2015—2019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相关文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数据挖掘构建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129篇文献,其中方剂共有204条;共有179味中药,其中频次最高为当归。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归经多见于肝经。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方12个。结论:目前黄褐斑发病主要以肝郁、气滞、血瘀为主要病因,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  相似文献   

10.
肖华 《吉林中医药》2010,30(8):688-68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将黄褐斑分为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肾阴亏损型、脾气不足型4型进行辨证论治。配合西药与外用药进行治疗,将中药、西药、外用药融为一体,结果:25例中,临床痊愈1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8%。结论:中医内治法在黄褐斑初期应注重调理肝脾肾三脏,晚期加入活血化瘀法,并配合西医药与外用药,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及调护。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81-1783
王琦教授不仅擅长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而且对于损美性疾病黄褐斑的治疗也有独到的治疗经验。基于"体病相关","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理论,黄褐斑的发病与体质有关,其患者多为血瘀质,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对于黄褐斑的治疗,王琦教授从活血化瘀干预血瘀体质的基础上论治黄褐斑,同时兼顾致瘀诱因加减用药。同时以其病例说明治疗黄褐斑的方药配伍及用药加减应用,从而显示出辨体论治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女性颜面部的常见皮肤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医家认识到体质影响着黄褐斑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本文通过概述黄褐斑的研究现状、体质与黄褐斑的相关性,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从中医体质"度-治"黄褐斑,以改善体质的方式防治黄褐斑,对黄褐斑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学的"面尘""黧黑斑""肝斑"等疾病的范畴,传统多认为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郁气滞、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医家对黄褐斑的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现普遍将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肝、脾、肾和心、肺功能失调以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亦可见肝肾阴虚、脾虚肝郁、心脾血虚等脏腑兼见证。现通过概述黄褐斑的脏腑辨证治疗,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更清晰的临床思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4.
依据"日光照射是发生黄褐斑的重要因素"与"雌激素和黄体酮增多进而刺激黑色素细胞而致色素沉着"的发病假说,现行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有紫外线照射法、雌激素全身攻击法和黑斑形成液注入法等,制备方法多样,目前尚无国内外公认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制备规范。本文从黄褐斑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等方面对现有的黄褐斑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黄褐斑动物模型的制备规范,以期为黄褐斑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尚未确定,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皮肤微生态失调、紫外线照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黄褐斑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维生素E、大剂量维生素C、外用遮光剂等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人们用新兴激光技术治疗,效果亦不理想。我们通过检索近20年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及60部古籍专著,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是目前医院皮肤科的难题,也是美容行业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内服配合针刺治疗黄褐斑可突出中医整体疗法,疗效显著,标本兼治,安全无副作用。对黄褐斑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研究概况。方法:归纳、总结、分析近10 a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相关文献。结果: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和内外兼治法。结论:中医治疗黄褐斑独具特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据报道与内分泌有关,且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密切[1]。中医学又称为“黧黑斑”,并认为其发病多由气血不和、脉络瘀血所致。我们对36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血液流变学检查,以此观察治疗前后两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多与肝、脾、肾三大脏器相关,以血脉不通为标,面部或体表色素沉着为主症;西医则认为与家族遗传、种族差异、紫外线照射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预防紫外线辐射、局部增白剂、化学换肤等。此外,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采用中药内服、局部外用、针灸等。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主要以调控体内抗氧化、内分泌及黑色素代谢为主,虽能一定程度解释作用机制,但对中医药外用调控黄褐斑作用机制的探讨仍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提出及深入研究,NEI网络以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实现整体功能调控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验证与认可,本文在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及目前中医药的调控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可能通过调节体表NEI网络发挥局部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期对黄褐斑的治疗及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文献,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针灸治疗方法、作用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有多种,如针刺、耳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疗效。针灸主要通过调节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调节内分泌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