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雅玛  徐立  孙颖 《天津中医药》2016,33(4):248-252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治疗胃脘痛具有肯定的疗效。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胃脘痛的记载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检索古代医学相关文献中针灸治疗胃脘痛相关条目,并对所涉及腧穴和信息加以归纳、分析与研究,通过探究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规律,整理胃脘痛"同功穴"规律谱,为腧穴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检索与人工检索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分析胃脘痛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腧穴归经分析,腧穴归属部位分析,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205部古医籍以及312篇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共有54个,其中出现频次为27(100%)的腧穴有7个;在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腧穴最多,占总腧穴的24.07%;从腧穴所在部位看,以胸腹部最多,占总腧穴的35.19%。结论我们将使用频次在24次以上的腧穴纳入一级谱,共有16个,一级谱中的16个"同功穴"与《国家标准·腧穴主治》高度一致,与古今文献记载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年来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状况。方法:通过对古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现代医家关于该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述了温针灸法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结果:温针灸法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上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结论:温针灸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在选穴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泽泻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泽泻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产地和品种.方法 系统查阅古今中医药典及有关文献.结果 古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药用泽泻品种与现代文献基本相符.结论 川泽泻为古文献中记载的汉中泽泻,药典收载的泽泻品种为古文献中的东方泽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整理大量古代文献,总结古代医家对暴聋这一病症的相关认识,重点探求古人治疗该病的针灸学思路,为暴聋的针灸治疗提供古文献学支持并为现代针灸治疗暴聋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眼底病古今均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与记载。本文对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研究与报道、实验研究进行分析,探寻取穴特点与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眼底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今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取穴思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检索18部针灸古代文献及1995-2010年CNKI期刊数据库87篇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文献,统计归纳出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取穴规律,并对古今取穴思路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规范用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古人治疗胃脘痛的针灸方法,摸索古人以针灸治疗本病症的取穴规律,为指导现代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确立胃脘痛相关检索词,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考察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不同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使用的规律。结果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居前的腧穴有中脘、足三里、内关、上脘、膈俞、公孙、建里等,以经穴为主;多选取走行穿经上腹的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配合为主。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针灸治疗胃脘痛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疗效好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通过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相关文献,从针刺、艾灸、针灸及其他疗法4个方面对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要阐述各种疗法的应用及疗效,同时指出既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2):373-376
为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古今针灸治疗用穴异同,检索清代之前的古籍及1989—2014年间发表在CNKI中的文章,通过对古籍及现代文献中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处方的整理,总结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穴位,分析了古今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配穴规律和用穴变化,为针灸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今女科针灸文献和针灸临床其它文献一样 ,同是祖国医学针灸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多少蜚声针坛的医家 ,毕生忙于诊疗 ,无暇著书立说 ,只留下宝贵经验于以医案、病例、处方等为主体的针灸治疗文献中 ,这是女科和其他各科针灸临证治学方面的精华所在。先秦至今 ,文献的记载从未间断 ,且其发展日益为医界所瞩目。笔者将所收集到的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简介如下 (见表 1、2 )。表 1 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来源概况  时间医家数医著数量代表著作医案病例数处方数  战国~秦汉 33黄帝内经 3  14晋~唐 33甲乙经、千金要方 2  2…  相似文献   

12.
针灸文献研究是中医针灸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具有特异性和先进性。作者从针灸文献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及思考,认为针灸文献研究的目的是传承、发展、传播针灸学术,针灸文献研究的方法有保存性、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作者亦对针灸文献研究提出了建议。认为针灸文献研究应当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其关键是要扬弃和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冲破单一局面,有效地进行古今针灸文献研究,并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系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针灸在胃脘痛的治疗中优势独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近五年来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文献,从针刺疗法、艾灸疗法、针药结合、其他疗法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究传统针灸"治未病"及近年来穴位注射治疗亚健康的作用机理和临床治疗概况。收集整理有关传统针灸、穴位注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古今文献,从古代医家治疗经验、现代研究进展方面对针灸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概况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穴位注射治疗亚健康疗效可靠,但其作用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秦汉时期最早提出了胃脘痛的病名,认为胃脘痛的病因包括机体虚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及肝气犯胃,主要病机则是胃失和降。在针灸治疗取穴上以井穴、合穴为主,但多采取单穴治疗,缺乏穴位的配伍运用。汉末至唐代进一步完善了胃脘痛的认识,创建胃脘痛各类证型,明确各类证型的选穴,逐步采用多穴共治法。该时期各医家开始根据证型灵活选用针刺、艾灸、汤药,推崇多种治法并用。宋金元时期胃脘痛已独立成章,彻底与心痛鉴别开来,明确了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主穴,摆脱了以单穴为主的配穴理论,选穴更加多样,开始注重穴位配伍。针灸治法上着重针法,讲究补泻手法。明清时期对前期历代医家进行总结,出现大量综合性针灸学专著,为后世针灸治疗胃脘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是中医针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现存数量繁多,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大,故一直被后世医家重视.通过对古今女科针灸治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力求从中找出腼穴辨证论治运用的规律性,以更好地指导女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无疑是一项颇有研究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几种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方法。方法:通过阅读、积累、引用等方法,对古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借鉴、研究,从中深入研习古今中医药文献的知识。结果:正确的运用和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鉴别文献的知识,积累文献的程序,是整理古文献的有效学习途径。结论: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对继承和发掘中药学传统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文基于针灸标准化的各项因素对古今针灸领域所涉及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探讨,全面分析了古代与现代针灸意外发生的趋势,阐述了针灸安全性发展史。并对现有的影响针灸安全性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展望。[方法]本文根据针灸标准化的基线,采用古籍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整理古籍以及现代文献中造成针灸危险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相关案例的记载,分门别类讨论造成针灸的危险状况的因素,加深对针灸的安全性的历史进展与现状的了解,以更加出色的规避危险。[结果]古今在腧穴的标准定位、针灸器械及针灸操作规范等标准化方面的差异影响着针灸安全性的发展。[结论] 回望古代,守望现代,展望未来,遵循既定的针灸标准,促进针灸标准化的建设,提升治疗有效性,推进器械操作创新,确保针灸安全性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简介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教授等主编的《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最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针灸文献学方面的一套工具书。利用已建成的针灸临床信息数据库,获得了100余种针灸临床常见病证的古今相关文献,以及较为可靠的统计数据;并以此为依据,从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刺灸方法等角度,探讨各病证的针灸治疗规律,比较古今针灸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规律之不同。方法收集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取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古代医家选穴较为分散,取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现代医者选穴相对集中,处方相对固定,取穴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古代医家还多选用任脉穴,现代医家则更多选用督脉穴。结论古今医家组方选穴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类型上较为相似,选穴多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均看重俞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