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鼓膜微管置入术治疗中耳不张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例(34耳)中耳不张的患者病历资料.选择耳闷就诊患者,进行耳镜、听力和鼓室导抗检查,并在局麻或全麻下行鼓膜微管置入术,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 置管成功34耳,术后耳闷症状消除30耳,声导抗提示鼓室图由“C”型恢复为“A”型,纯音听阈测试提示听力提高5~15 dB.没有患者出现感染、鼓膜穿孔和鼓室硬化等并发症.结论 鼓膜微管置入术治疗中耳不张,不需鼓膜切开,损伤小,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鼓膜微型管植入术治疗中耳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6例(28耳)中耳不张的患者,以耳闷为主诉;耳镜检查见鼓膜内陷、光锥散乱或消失、鼓膜苍白无光泽;纯音测听气骨导差> 10 dB;声导抗鼓室负压;中耳不张分级Ⅰ~Ⅲ级.患者局麻下行鼓膜微型管置入术,术后随访6 ~12个月.结果 25耳术后耳闷症状消失,其中23耳微型管取出后2周声导抗检查提示鼓室压图由C型恢复为A型,平均听阈下降5 ~20 dB;2耳取管后1个月复发,耳闷症状和中耳负压重新出现.3耳置管失败或耳闷无改善,均为中耳不张Ⅲ级.26例患者取管后2周鼓膜均良好愈合,未出现感染、鼓膜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鼓膜微型管置入术能有效解除鼓室负压,缓解耳闷,可用于Ⅰ~Ⅱ级中耳不张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耳屏软骨环-软骨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疗效。 方法 将80例(80耳)鼓膜穿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耳内镜下耳屏软骨环-软骨膜修补术,对照组行显微镜下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鼓膜愈合率、听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2.19±12.35)、(82.67±11.1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1.34)、(14.27±2.35)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分别为23、8、9例,77.50%(31/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5.00%(38/40)、87.50%(35/40),术后6个月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2.50%(37/40)、85.00%(34/40),术后12个月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2.50%(37/40)、85.00%(34/40),两组术后1、6、12个月鼓膜愈合率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听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发生再度穿孔3例(7.5%),对照组术后1年内发生再度穿孔6例(1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1, P=0.479)。 结论 耳内镜下耳屏软骨环-软骨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及鼓膜愈合率,改善患者听力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Ⅰ期钛质人工听小骨听力重建在慢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并接受Ⅰ期钛质人工听小骨听力重建的慢性中耳炎或中耳胆脂瘤患者65例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听力情况和气骨导差(ABG)。 结果 术后第1、3、6个月,纯音气导听阈均值(PTA)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G均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G≤20 dB者达39耳(P<0.05)。 结论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加Ⅰ期钛质人工听小骨行听骨链重建治疗慢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能否提高鼓膜修补成功率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伴中、下鼓室自行封闭患者66例(66耳),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其中31例术中应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内植法鼓室成形(前瓣组),35例应用软骨和筋膜内植法鼓室成形(软骨组),测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气导(AC)、气骨导差(ABG),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前瓣组成功率为96.8%(30/31),软骨组88.6%(3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瓣组有效率为88.46%,软骨组为6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前瓣组优于软骨组.结论 伴有中、下鼓室封闭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应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鼓室成形能提高筋膜成活率,术后鼓膜穿孔率低,较好成形鼓室,并能同期听力重建,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传统超声乳化术中的劈核技术进行改良,评估其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方法 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0眼随机分为劈核改进技术超声乳化术组及传统核分瓣超声乳化术组,每组80眼,记录手术时间、乳化时间、能量等数据,术后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水肿程度、房水闪辉等指标。 结果 对术中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手术时间(P=0.000)、乳化时间(P=0.011)、能量(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 d(P=0.003)、3 d(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状态术后1 d(P=0.005)、3 d(P=0.004)、7 d(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水闪辉术后1 d(P=0.004)、3 d(P=0.011)、7 d(P=0.02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 结论 劈核改进技术超声乳化术较传统核分瓣超声乳化术对眼组织损伤更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去顶+低温等离子囊壁消隔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8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内镜监视下低温等离子术,B组采取传统齿龈沟径路行囊肿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12、24、48 h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与复发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5.98)min、(13.55±4.01)mL、(3.52±1.02)d,B组分别为(38.96±8.24)min、(51.88±9.30)mL、(5.97±2.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12、24、48 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A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B组的19.05%(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8%和7.14%,复发率分别为0和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去顶+低温等离子囊壁消隔术具有鼻内镜及低温等离子的双重优势,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效果优于经齿龈沟径路囊肿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 对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并入院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的19例21耳行短期疗效观察分析。评价的指标如下:纯音电测听气导均值(PTA)、气-骨导差(ABG)、声阻抗、耳内镜检查、颞骨CT扫描和主观满意度(VAS视觉模拟评分)。 结果 19例均于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鼓膜置管未脱落者予以取管。术后随访6~10个月,纯音电测听测试耳气导结果术后较术前有所提高。PTA从术前(59.5±21.5)dBHL降低到术后(52.0±31.0)dBHL(t=3.409, P=0.005), ABG从术前(35.5±17.5)dBHL降低到术后(21±16)dBHL(t=2.957,P=0.011), 76.19%的患者声阻抗鼓室图术后转为A型;3例5耳自觉听力和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4耳鼓室积液持续存在,1例1耳取管后3周再次复发,予以持续置管。术后疗效满意度平均为(6.17±1.16)分。 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鼻窦炎口服液联合低剂量克拉霉素片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慢性鼻窦炎患者86例,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试验的方法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 两组均口服克拉霉素片250 mg/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鼻窦炎口服液10 mL/次, 每天3次, 连续3个月。比较两组用药前、用药3个月末主观、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及鼻窦CT扫描Lund-Mackay评分均明显下降(t=21.23, 30.23, 25.81, P均<0.05), 与对照组比较(t=10.21, 12.79, 9.58, 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83.72%, 对照组为6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752.5 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鼻窦炎口服液联合低剂量克拉霉素片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两种途径进行鼓室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式分别为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方法 将药物治疗1周~1个月但疗效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5例(69耳),分成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32例(33耳)行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对照组33例(36耳)行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治疗,每2~3 d注药1次, 共治疗3次。随访1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31/33)和83.3%(30/36)。随访10~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5.2%(5/33)和33.3%(12/3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电子鼻咽喉镜下经咽鼓管注药和鼓膜穿刺注药两种方法鼓室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相同疗效,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疗法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的患者经过开放式乳突切开手术或者完壁式乳突切开手术加面神经减压手术改善面瘫的疗效。方法 面神经House-Brankmann分级显示Ⅲ级9例、Ⅳ级11例、V级5例,其中2例出现下眼睑向外翻。根据面瘫时间不同,从患面瘫至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患面瘫后30 d内手术者13例,其中Ⅲ级7例、Ⅳ级5例、Ⅴ级1例;第2组:患面瘫后30~60 d内手术者8例,其中Ⅲ级2例、Ⅳ级5例、Ⅴ级1例;第3组:患面瘫后60~90 d内手术者4例,其中Ⅳ级1例、Ⅴ级3例。所有的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评估并分析。结果 25例均为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的时候比术前明显恢复,其中Ⅰ级7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Ⅳ级3例(P<0.001),术后6个月的时候比术前明显恢复,其中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5例(P<0.001),但是术后6个月比术后3个月没有明显的恢复(P=0.076)。第1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第2组与第3组。第2组与第3组术后3个月的时候比术前面瘫程度并没有明显改善(P=0.009),然而术后6个月的时候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66例,其中35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为治疗组,31例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比例.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实施鼓膜置管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19年6个月收治2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所有患儿接受鼓膜置管术,统计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随访1年患儿咽鼓管功能.结果 本组26例患儿左耳道经治疗后,在不同压力下咽鼓管测压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患儿测试结果与术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角膜绷带镜应用于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患者58例(62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29例31眼)术后第1天开始佩戴角膜绷带镜,对照组(共29例31眼)行常规眼垫包扎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 d、4 d、7 d及1个月时眼部症状及术后9个月时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第1天、第4天,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第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术后9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胬肉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对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角膜不适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是一种简单有效、适宜推广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66例(78眼)白内障合并DME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组(IVR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组(IVTA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眼压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术前BCVA(LogMAR)、CRT和眼压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3组的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之间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BCVA(LogMAR)、CRT的综合差异(group)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BCVA(LogMAR)、CRT的比较:IVR组与对照组差异,IVT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R组与IVT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眼压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组之间眼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1个月IVTA组眼压升高,与对照组、IVR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眼压的综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 结论 对合并DME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均可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水肿,雷珠单抗不会引起眼压升高,较曲安奈德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可吸收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干眼患者32例(64眼),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人工泪液治疗16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16例患者为试验组,对比评价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主观症状评分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RQOL)评分。 结果 治疗前泪膜破裂时间(P=0.803)、泪液分泌试验(P=0.758)、角膜荧光染色评分(P=0.735)、主观症状评分(P=0.385)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RQOL)评分(P=0.883),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五项指标1个月(P<0.001)、3个月(P<0.001)及5个月(P<0.001),两组间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除治疗后5个月的泪液分泌试验(P=0.141)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治疗后1个月(P<0.001)(<0.001)(<0.001)(0.014)(<0.001)、3个月(P<0.001)(0.007)(<0.001)(<0.001)(<0.001)、5个月(P<0.001)(0.141)(<0.001)(<0.001)(<0.001)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可吸收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中耳乳突再次手术病例中已植入的钛听骨假体存在状态、临床特征、影响听骨位置状态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鼓室成形术中听骨植入提供临床经验和教训。 方法 总结2013—2020年行乳突鼓室成形术中植入钛听骨后6个月以上因各种原因再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钛听骨的位置情况、听骨位置异常的原因、处理方法。 结果 在485例应用了钛听骨听力重建的鼓室成形术中,有30例再手术,其中钛听骨位置良好9例,鼓膜(TM)内陷钛听骨突出2例,TM穿孔钛听骨顶出7例,脱离TM或倾角6例,脱离镫骨患者6例。再手术原因术后感染8例,复发15例,单纯听力下降7例,术后感染均发生在术后1个月之内,而复发和单纯听力下降中位数发生时间分别为19个月(5~54个月)、30个月(4~49个月)。复发和感染中钛听骨位置良好占1/3、1/2,而单纯听力下降者钛听骨位置均异常。 结论 使用钛假体的听骨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重建方法,再手术率较低,咽鼓管功能不良、TM内陷是钛听骨异常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感染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手术中发现前次听骨植入失败包括脱位、倒伏、突出、脱落、异物刺激反应、肉芽包裹等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与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窦内镜手术,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外周血细胞成分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之间的差异。将实验组根据是否复发、癌变进一步分为SNIP组(38例),复发组(14例)及癌变组(10例),分别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P=0.016),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NLR的增加(P<0.001)、PLR的减少(P=0.002)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NIP和复发组(P=0.045),癌变和复发组(P=0.017)在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PLR与SNIP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成为SNIP的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NLR的增加、PLR的减少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SNI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