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脑血管源性损伤所致的早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属于中医学"健忘""善忘""呆病"等范畴。关于其发病机制,李英杰主任医师认为与痰浊密切相关,并指出治痰当首辨病性,即辨湿痰、热痰、寒痰;治痰不离调气,气滞者顺气,气虚者补气;治痰必用破瘀。遵湿痰燥之、热痰清之、寒痰温之之旨,因气机郁滞者,主以疏肝行气;因脾肾虚而生痰者,主以温补,不忘治痰之本方为正治。  相似文献   

2.
总结卢尚岭教授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阐述以此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及临证发挥。1987年卢老提出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的病机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迄今,气机逆乱已被确认为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卢老倡导调理气机是急性中风证治的基本治则,创制大黄瓜蒌汤、调气息风饮等常用方。基于急性中风以气机升降逆乱为本、痰火瘀滞为标的病机认识,提出急性中风之风火痰瘀证治皆以调理气机为要。基于卢老经验,后学者提出,中风标实常见风火痰瘀,主要责之肝胃;本虚多见气虚、阴虚或气阴俱虚,发病责先后天之本受损,并提炼出邪实治在肝胃、正虚当补脾肾的中风基本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3.
介绍胡学军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胡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然总以"风""痰""瘀""毒"为标,以"五脏虚损"为本,气机升降出入变化为主要病机.治当辨内外之邪以祛之,审五脏荣枯以调之,察气机升降出入以畅之.如此内外兼顾,虚实并调,枢机畅达,则疗效可期.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腹胀属中医学"胀满""痞满"范畴,主要由肝失疏泄,气运不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浊气内生,亢逆不降所致,脏虚为本,邪实为标。故立调气降浊之法以治之,针对病机,补脾胃之虚,祛所生实邪,调理气机,降泄浊气。而调气者分气病之异,滞者行之,虚者补之,逆者降之,陷者升之,降浊者亦由证型之别,分芳香化浊、淡渗利浊、通腑泄浊、升清降浊各法。二者相辅相成,随证共施,以求肝气条达,脾胃气机和畅,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如此则胀满自除,邪去正复,当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擅长从气、血、痰、郁辨治杂病。胃癌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为基础,痰瘀互结、邪实郁滞为要素,因此临证可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从气论治,当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从血论治,可治以养血化瘀、清化血热;从痰论治,应治以实脾化痰、顺气导痰;从郁论治,宜治以理气解郁、开郁散结。  相似文献   

6.
卢尚岭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通过追溯中风源流,探究"风"的含义,认为风之病即气之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火、痰、瘀等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基于此,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在中风各期中,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学义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擅长对脾胃病的辨治诊疗。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现从"首要审辨虚实""次当厘清脏腑""治疗重在调理气机"等方面总结徐老对于胃脘痛的辨治思路;并结合具体病案,针对不同的证型,概括徐老"散寒温胃,行气止痛";"调气和胃,泄肝清中";"疏血活络,理气安痛";"益气补脾,寒热平调";"滋养胃阴,补而兼行"的治胃病五法。  相似文献   

8.
赵龙辉  刘爱军 《河南中医》2016,(8):1329-1331
在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上,马艳东主任提出"痰湿瘀三气杂至合而为浊"的病理新机制,认为慢性咳嗽基本病机为"浊郁肺络",并创立捜络剔浊法。马艳东老师认为慢性咳嗽不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不能忘记祛除痰浊,要寻找滋生痰涎的因素,辨别痰的性质,采取"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久咳时"非宣通肺气则邪气留恋不解,非肃降肺气则气机逆乱不调",用药当宣肃并行,帮助肺脏恢复气机,则外邪得解,痰浊自化,气道通畅,咳嗽自息。马老师紧抓其"浊郁肺络"基本病机,用药以搜络剔浊药为主,并注意宣肃并行、寒温相宜、润燥相兼,巧补肺脾肾,使痰浊得除、外邪得祛,气血调畅,气道通利、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9.
程昭寰 《中医杂志》1998,39(12):757-758
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而尤其强化调气治神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调气治神法的理论依据调气治神法是指通过调理气机以达到恢复脑神功能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中医脑病是指六淫、七情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脑,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主要为中虚气滞,可归属"胃脘痛"范畴,其病机是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饮食所伤,损及脾胃,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李应存教授应用敦煌大补脾汤为主方温中补虚,健脾和胃,根据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辅以缓急止痛,调畅气机之品;在遣方用药中体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的组方特点。内伤邪气(不论寒湿、痰热)或原发脏腑疾病相互作用,影响肺脏肃降功能,气不得降而上逆,发为咳嗽;提出"咳之要在于宣降,治痰必先理气"的独到见解,重在肃降,佐以宣发,根据肺失宣降程度,酌配升降药对及调理气机之品;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宣与降的侧重,注意宣降药味、剂量比例;脾胃乃气机升降枢纽,痰瘀互结是肺病重要病机,尚须配以活血化瘀之药。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黄穗平教授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FD)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疗效。该研究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算法对黄穗平教授辨治痞满的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结果表明,黄穗平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是痞满发生的核心病机,治疗痞满应以"健脾理气"为大法,其中补益脾胃是治本之法,调畅气机是治标之法,治疗应时刻注意顾护脾胃正气,并注意调畅脾胃升降气机和调理肝之气机。脾气健运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气得升,胃气得降,痞满自消。  相似文献   

12.
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病机之关键,贯穿于中风全过程。中风病常见的痰、瘀、火、风等病理产物均由气机逆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治疗中风病当重调气,调气之法有通腑、调肝之分,临证当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调气三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浩教授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特点总结出的相应治法,包括调理阴阳、调和营卫以及行气解郁。李浩认为气机失于敛降是绝经前后诸证的病机核心,治疗当以调理气机为本。临证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阴阳调则升降有序,营卫和则出入有节,气机畅则枢运有常,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余天泰教授认为冠心病中气的虚损,包括宗气、中气以及元气;中气的虚损、气机失调贯穿于冠心病始终。气机失调引起痰阻、血瘀、水停等病理产物是冠心病发病基础。瘀阻心脉贯穿于冠心病全过程,最终导致阳气衰竭,出现阳微阴弦、五脏阳以竭的病机。故治疗冠心病当以调气为要,一调气(阳)的虚损、二调气机、三调病理产物痰瘀水,分阶段调气法始终贯穿在冠心病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总结朱生樑治疗脾胃病经验。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结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经验提出"通""化""宣""平"辨治脾胃病观点,"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化"指运用运化、制化之法调理脾胃,"宣"指运用宣化悦脾、宣畅气机和宣降和胃调理脾胃,"平"指遣方用药平正轻灵、平和如衡、以平为期。在治疗中时刻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  相似文献   

16.
"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旨在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气的运动变化的密切关系,成为历代医家治重调气的理论渊源.从发病观、病机观、治疗观进行探讨,认为气机调畅为生命之常,气机失调为生命之变,调畅气机为防病治病之关键,可广泛用于脏腑病变、血水病变.辛味药为调畅气机之首选.  相似文献   

17.
王新志教授治疗情志病从整体观出发,同时整体结合局部,总结出情志病实为机体受到过激情志刺激后,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一系列脏腑功能改变,并提出"情志-气机-脏腑-气机"的病理发展过程。在治疗上以治"气"为要,常以血府逐瘀汤之桔梗、川牛膝相配,升降并用、气血通调,使全身气机畅然有序,而脏腑功能自平。  相似文献   

18.
许履和教授是孟河医派临床大家,以治外科疑难杂症、危重症候见长。许老认为梗阻性疾病病机为胃气上逆,腑气不通,治以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乳腺类疾病多因气机不畅,血瘀痰凝,当理气疏络,兼以化痰活血;男子前阴诸病,实则治肝,虚则治肾;腺体类疾病,当理气、清火、化痰三法并用。许老长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治法上灵活选择内服外用,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强调应开导患者,减轻其精神顾虑,可提高疗效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温病名家王孟英对痰之为患见识颇深,认为病症之进退转归、按病之顺转逆变与此关系密切;论治主张贵在调理气机、疏理肺胃之气,且注重辨其虚实挟杂、标本缓急,权衡而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