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YZ  Xue HB  Chen X  Guo LX  Li HW  Liu HR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50-353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的34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源性腰痛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随访时间48~66个月,平均52.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和中远期功能.术前ODI评分平均58.4%,VAS评分平均7.4分.对放射学资料进行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早期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个月ODI评分平均18.2%,VAS评分平均1.8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7.6%,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2°.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缓解满意,18例患者下腰痛逐渐加重,ODI评分平均为31.2%,VAS评分平均为3.1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下降13.5%,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8°,植入物移位发生率73.5%(25/34),软骨终板退变损伤发生率64.7%(22/34).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尚不能达到长期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目的 ,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逐渐减少,下腰痛逐渐加重影响其中远期疗效,明确术前诊断和严格手术指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disc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3~6月,共施行PDN置换术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8.4岁;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 17例,L5S1 3例;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6.7个月。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15例,PR925型1例,PR525型1例,PW725型2例,PW525型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7例获得1~3个月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5.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4,P<0.01), 无早期假体移位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腰部酸痛和低热。结论PDN置换术能有效恢复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近期效果肯定,多数国人适合置入单枚PR725型PDN。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两种人工腰椎间盘移植物治疗90例108节段具有明确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且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男28例,女62例;年龄25~54岁,平均39.2岁;单节段植入85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1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39例,L5S1A节段63例.使用Prodisc L人工腰椎间盘48节段,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60节段.手术均取腹膜后人路.术后采用改良Odom评估、Oswestry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四种方法对症状及疼痛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15.5min.术中血管损伤1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90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4、6、26、52周.术后Odom评估显示:优7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5.55%.住院时间2.5~6d.平均3.4d.术后翻修2例.影像学检查:假体下沉2例,两种假体移植物均无明显向前或后迁移.结论 应用腰椎全椎间盘置换可恢复退变节段的间盘高度和神经根管的高度及前、后径,保留腰椎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SB ChariteⅢ型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术前JOA评分4~17分,平均11分。手术节段为L3-41例,L4-518例,L5S18例,3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术(L3-4和L4-51例,L4-5和L5S12例)。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分;症状改善率64%~100%,平均89%;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率50%~100%,平均84%。27例患者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l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背痛,l例患者虽然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但仍感左下肢疼痛,l例患者术后16个月搬运重物时造成手术节段的椎弓根断裂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介绍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或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1998年4月~2000年4月,应用改良型SB Chan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1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个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 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年9月,平均随访26个月(17~41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可平均前屈4.0°和后伸 5.1°,共9.l°活动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由于技术上的原因,1例出现滑动核轻度移位,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Link 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30个,随访4~28个月(平均16个月),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JOA评分。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100~800ml(平均320 ml)。术后第2d(早期病例为术后第7d),患者可佩戴腰围下地,术后6周除去腰围恢复正常活动。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3例患者术后出现健侧肢体麻木。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无椎间盘假体脱落、失效,远期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对软骨终板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 DB  Zhao L  Jin DD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54-356
目的 测量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后软骨终板应力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6具,Medic分级均为正常.采用MTS材料测量系统进行轴向垂直加载试验,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在正常状态、摘除髓核状态和人工髓核植入状态下L4-5椎间盘下终板各测量点的应力分布.结果 正常椎间盘状态下,软骨终板应力分布在中心区域最高,沿两侧逐渐均匀减低.摘除髓核后终板应力分布变化显著,中心区域测量点的终板应力降低(P<0.05),而纤维环部应力增高(P<0.05).人工髓核植入后,中心区域测量点应力分布明显增高,较正常状态增高15.1%(P<0.05),且邻近区域亦出现高测量值.结论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后,假体区域终板出现应力集中.目前假体设计尚不能在植入后完全达到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矢状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35例.术前MR检查评估小关节和椎旁肌退变程度;术前和随访时均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及包括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假体位置和活动度、矢状平衡参数.结果 术后随访2~5年,平均3.5年.一个间隙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术中出血平均170 ml.输尿管损伤1例,术中修补后效果好,交感神经损伤5例,术后神经根性痛4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末次随访时Oswestry 评分由术前平均46.6%+12.0%降至23.2%±19.0%;腰痛和腿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平均7.6±2.3和3.6±3.0降至2.7±2.5和1.9+2.5.末次随访时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7.5°±5.2°,节段性前凸较术前增加,但相邻节段前凸代偿性减少,腰椎前凸轻度增大,维持矢状平衡.L4-5 椎间盘置换同时行L5S1前路融合者L4,5前凸增大不明显;L5S1椎间盘置换者骨盆指数平均降低1.7°;骶骨上终板倾角<35°者末次随访时平均增大2.1°,>45°者平均减少3.8°.结论 内镜辅助微创人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保留椎间活动度,恢复和保持脊柱矢状平衡,间盘置换节段一般前凸增加,但受相邻节段融合手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腰椎髓核置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果胶/聚乙烯醇复合(CoPP)水凝胶人工髓核置换延缓腰椎间盘退变的效果.方法 以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腰椎髓核置换的动物模型,显露L3~4和L4~5两个椎间盘.L4~5椎间盘用16号针头穿刺后将聚乙烯醇(PVA)或CoPP水凝胶试件植入其内,L3~4椎间盘行假手术处理或只用针头穿刺而不植入试件.由此,全部实验椎间盘分成假手术组、穿刺组、PVA组和CoPP组.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并对手术节段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无伤口感染或手术并发症发生,无PVA、CoPP假体试件突出或明显移位.PVA组和CoPP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明显小于穿刺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A、CoPP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术后观察时间的延长,两者治疗效果的差别逐渐增大,PVA组椎间盘退变明显,CoPP组退变相对缓慢.结论 CoPP水凝胶人工髓核置换术可保留椎问盘高度和填充髓核空间,延缓纤维环的退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节段选择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7例多节段或一般影像检查不能明确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34个椎间隙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注入时阻力、是否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等确定责任椎间盘,并对相应节段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结果:34个椎间隙造影中注入量大于2ml 17个间隙,推注时阻力减低者17个间隙,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19个间隙,无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对19个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的椎间盘进行了置换术。随访16~42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7~17分,平均9.9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准确选择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节段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Charité SBⅢ假体对65例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5.8年(2~7.5年)随访的48例52个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4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3岁(36~58岁);椎间盘退变9例,椎间盘退变合并椎间盘突出34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5例.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3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5.8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前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44例患者行单间隙椎间盘置换,其中L3,43例,L4,523例,L5~S118例;双节段4例,其中L3,4和L4,51例,L4,5和L5~S13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4.3、4.3、3.8、3.1、2.6分,末次随访时1.8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8.6分,术后24个月12.5分,末次随访时8.2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仅1例患者丧失活动度,其余患者保留活动度,平均5.5°.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1例患者对手术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8%.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Link SB Charite 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6例。手术节段为L_(4、5)4例,L_5S_12例。结果 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5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例劳累后仍感腰痛,6例均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评价:优5例,良1例。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介绍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3~4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2~48岁,平均33.4岁;病史8个月~3.6年,平均18.4个月。均为单间隙病变,以单纯腰痛为主者2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或双侧下肢放射痛以一侧为主者7例。手术节段为L4.5 6例,LsS1 3例;后侧入路8例,经腹膜后侧前方入路1例。随访12~13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120ml。术后4~5d戴腰围下地活动,术后6周去腰围恢复正常活动。根据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临床成功率88.9%;复查X线片示术后和术前椎间隙高度百分比为128%。1例患者术后腰痛缓解不明显,第4d出现健侧下肢放射痛,经卧床、脱水治疗后缓解。2例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示植入物轻度移位,未见腰椎生理弧度异常改变.腰椎活动度正常。未见植入髓核脱出、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羟基磷灰石喷涂型椎间植入物与皮质骨界面的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在生理负荷下羟基磷灰石表面喷涂型椎间植入物的界面介导皮质骨长入形成骨性结合的特性。方法 建立直立动物椎间植入物-椎体皮质骨界面研究动物模型,制作猕猴型椎间植入物12个,金刚砂磨面(对照组)4个、羟基磷灰石表面喷涂(观察组)8个。取4只成年猕猴,分别在其L2,3L3,4和L4,5椎间隙随机放置2个羟基磷灰石喷涂及1个金刚砂磨面植入物。于术后3、6、12、24、40周行X线摄片,40周非脱钙骨切片行骨界面形态计量学分析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第3天全部动物恢复站立,行走,步态正常。观察期间植入物无松动及移位。术后40周观察组骨界面主要以部分矿化的类骨质及钙化良好的成熟骨组织充填,单位视野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数明显增多(t=16.983,P=0.000),矿化骨组织百分含量高于对照组(t=5.001,P=0.000)。羟基磷灰石涂层无碎裂及剥脱,与骨组织界面密合。结论 羟基磷灰石与椎体皮质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体内性质稳定,在椎间压应力生理负荷下,较金刚砂磨面能更好地介导椎体皮质骨组织长入骨界面,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15.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融合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比较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 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1月 至 2010年 3月, 8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 44 例)或 ACDF手术(融合组, 43例)。分别在术前, 术后 1周, 术后 3、6、12及 24个月, 对患者进行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脊髓 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36, SF-36)的评估及影像学评估, 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 术情况。结果 78例患者获得平均 12.4个月(6~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颈痛、上肢痛 VAS和 JOA评 分, 术后各随访点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SF-36躯体评分、精神 评分术后各点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 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 92.1%。置换 组中 3例患者在 3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 1例患者在术后第 3天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 2例患 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单节段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 症, 与 ACDF手术一样使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且对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the rationale fo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is discussed, and the authors suggest seven requirements that should be met before the implantation of these devices can be accepted as regular procedures. In an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rais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The search yielded no controlled trials and nine case series with a total of 564 arthroplasties in 411 patients. The devices used were SB Charité in eight and Acroflex in one study. The percentage results classified as "good" or "excellent" in the studies varied from 50 to 81%.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3-50% of the patients. Twenty-two of the operated levels were fused either spontaneously or after additional surgery. A meta-analysi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other treatments could not be performed due to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i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devices have been implanted for almost 15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is literature survey there are currently insufficient data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otal disc replacement adequatel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disc replacement reliably, reproducibly, and over longer periods of time fulfils the three primary aims of clinical efficacy, continued motion, and few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problems. Total disc replacement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re-oper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that may occur with longer follow-up have not been addressed. Therefore, total disc replac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should only be used in strict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 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 9月至 2010年 12月, 应用颈前路 DCI治疗 31例颈椎间盘突出 症患者, 记录并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日本 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评估患者手术前后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在 X线片上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运动 范围、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 FSU)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等的差异。结果 31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5±15) min, 出血量为(100±30) ml。术后随访 6~20个月, 平均 14个月。术前与 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9.6°±4.2° vs. 6.9°±5.3°, P >0.05)、H/h(2.6±0.1 vs. 2.5±0.1, P >0.05)和 FSU的角度(2.6°±5.2° vs. 1.7°±2.9°,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前与末次随访时 NDI(50.5±16.2 vs. 19.6±4.3, P< 0.05)、JOA评分(12.3±1.6 vs. 13.9±1.8, P< 0.05)及颈痛 VAS (6.3±2.6 vs. 3.1±2.2,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 DCI非融合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可以 早期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 维持了椎间高度, 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9例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跳跃节段的屈伸活动度(ROM)和椎间高度,以及C2~7屈伸ROM。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2个月,平均25.1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F-36、JOA评分、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跳跃节段屈伸ROM由术前的12.72°±3.80°增加到16.04°±3.17°(P0.05),后逐渐减小,至末次随访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上、下置换节段的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及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跳跃节段及颈椎整体的运动学特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20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19例.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置换4例.术后定期随访,通过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植入假体位移和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异位骨化及假体融合情况.依照Odom's标准和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上肢放射痛全部缓解.未发现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的患者,术后置换假体前后屈伸活动范围(8.5±1.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5±1.2)°和(3.3±1.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3例发生异位骨化,2例出现假体融合.Odom's临床评定:优25例,良9例,一般5例.JOA评分由术前的(8.26±1.32)分增加至终末随访时的(15.71±1.89)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3.7±3.8)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0.1±2.9)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但该手术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术后异位骨化和假体融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因素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期随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实施的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例患者61个椎间盘,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11例.评估患者病程长短、置换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等术前因素对末次随访疗效的影响.结果 截至2009年1月,术后36个月以上的53例患者中5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55.6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9个月.术前神经症状时间936个月的患者JOA改善率中位数与≤3个月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325,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比≤O.87的患者与>0.87的患者相比,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及颈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应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后早期行手术治疗.拟手术节段退变严重的患者,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相对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