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有无内侧柱支撑与其术后放射学参数变化及肩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2获得完整随访的59例肱骨近端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根据术中肱骨近端有无内侧柱支撑分为内侧柱支撑组(31例)及非内侧柱支撑组(28例)。观察2组术后肱骨头高度丢失、内翻角度及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5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6~24)个月。末次随访时,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0.149~4.761(1.527±1.042)mm,内翻角度0.046°~6.772°(2.150±1.802)°,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78.129±7.527)分。非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0.343~5.317(2.501±1.290)mm,内翻角度1.429°~22.978°(10.870±4.217)°,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65.250±7.801)分。非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t=3.206,P=0.002)及内翻角度(t=9.962,P0.001)明显高于内侧柱支撑组,内侧柱支撑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内侧柱支撑组(t=6.451,P0.001)。结论肱骨近端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术后肱骨头高度及颈干角、改善肩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肱骨内侧柱重建对老年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锁定钢板或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85例,其中男33例,女52例,年龄60~78岁,平均(65.3±5.4)岁。Neer骨折分型:二部分骨折37例,三部分骨折42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3组:传统钢板组(23例),锁定钢板肱骨近端内侧柱未获重建组(锁定钢板未重建组,34例)和内侧柱支撑获重建组(锁定钢板重建组,28例)。随访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肩关节的Constant评分变化、肱骨头内翻角度、术后肱骨头高度比丢失值、二次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4~42个月,平均(16.3±3.6)个月。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间Constant评分变化、肱骨头内翻角度和肱骨头高度比丢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锁定钢板重建组Constant评分升高(33.5±4.2)最高、肱骨头内翻角度(1.1°±3.8°)及肱骨头高度比丢失值(0.02±0.01)最少,锁定钢板未重建组次之,传统钢板组最差;锁定钢板重建组二次手术率(3.5%)较未重建组(10.4%)和传统钢板组(30.4%)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4,P=0.021);锁定钢板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未重建组为29.4%,传统钢板组为34.7%。结论锁定钢板结合重建内侧柱支撑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术后肱骨头复位丢失和肱骨头内翻角度,从而提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质量,使老年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固定组(行常规内固定)和支撑组(在常规内固定基础上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治疗),每组55例。比较术后两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疼痛VAS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随访12个月。与固定组相比,支撑组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更短(P 0. 01),Constant评分及其优良率更高(P 0. 01),VAS评分更低(P 0. 01),肱骨头内翻角度更小(P 0. 01),肩关节活动度更大(P 0. 01)。结论与常规内固定治疗相比,内侧柱支撑重建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迅速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2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4例,女71例;年龄18~88岁,平均54.6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7例,三部分骨折62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术后X线片所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2组:内侧柱支撑重建组(重建组,84例)和内侧柱支撑未重建组(未重建组,41例).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重建组与未重建组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9±13.0)、(67.3±11.3)分,优良率分别为72.6%、43.9%,平均VAS评分分别为(1.6±2.0)、(3.2±2.4)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2°±3.3°)小于未重建组(4.4°±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二次手术率(4.8%)均较未重建组(34.1%、17.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骨折端良好复位不仅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及内固定失败,而且术后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3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3例肱骨近端骨折,30例在术中置入内侧支撑螺钉(观察组),33例未在术中置入内侧支撑螺钉(对照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肱骨头高度丢失情况、内翻角度、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6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6.5个月。63例均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肱骨头高度丢失较对照组少,内翻角度较对照组小,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减少复位丢失及肱骨头内翻移位,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内侧距支撑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1行PHILOS内固定治疗的42例肱骨近端骨折,21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模拟肱骨近端骨折内侧距支撑重建(3D打印组),21例进行常规手术(常规组)。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5(6.0~12.5)个月。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短,肱骨颈干角更大,肱骨头内翻角更小,肱骨头高度丢失更少,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辅助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进行术前模拟手术,术中精确放置钢板固定肱骨内侧距,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肩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对固定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5—2013-05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62例,其中内侧柱支撑组32例,非内侧柱支撑组30例。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内侧柱支撑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均低于非内侧柱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柱支撑组在Neer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方面优于非内侧柱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对内侧柱支撑能够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增强肱骨头的稳定性,有效地避免术后肱骨头内翻移位。  相似文献   

8.
闫开文  翟江华  许业伦  江渟 《骨科》2015,6(5):268-269
目的 探讨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的同时取髂骨植骨支撑内侧柱的方法,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的同时取髂骨植骨支撑内侧柱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6例。与既往未行植骨支撑相比较,比较内容包括骨折愈合时间、1年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植骨支撑组骨折愈合时间比未植骨支撑组平均缩短5.0周;1年后植骨支撑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未植骨支撑组高5.8分;植骨支撑组肱骨头内翻角度比未植骨支撑组减少4.5°;植骨支撑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未植骨支撑组发生1例螺钉穿出肱骨头关节面,并出现肱骨头坏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内侧柱粉碎性骨折者,应该取髂骨植骨行内侧柱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与探讨内侧支撑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对术后固定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19~78岁,平均52.8岁。内侧支撑组32例,无内侧支撑组30例。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为14个月。所有病例根据肱骨近端骨折有无内侧支撑分为两组,在术后随访时调查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以及用Neer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内侧支撑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所起到的作用。结果有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平均为(1.3±1.0)mm,无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平均为(6.6±3.2)mm,无内侧柱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明显高于内侧柱支撑组,临床疗效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内侧支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明显小于无内侧支撑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过程中,内侧支撑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植骨将患者分为植骨组(14例,采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与未植骨组(12例,单纯使用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颈干角丢失角度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3个月。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以及颈干角丢失角度植骨组均优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不植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可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本科治疗的6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4例。年龄61~75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型:2部分骨折13例,3部分骨折29例,4部分骨折20例。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术中注意恢复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有效支撑重建,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通过测量骨折愈合后肱骨头的内翻角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判断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折均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79%,平均分82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2.8±2.2)分,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平均为(4.5°±3.1°),且肱骨头内翻角度≥10°的患者4例(6.4%)。术后共8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12.9%),分别为脂肪液化、螺钉松动、肩关节僵硬、螺钉穿入盂肱关节间隙和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各1例(各占1.6%),肩峰撞击2例(3.2%),1例患者同时合并肩峰撞击与螺钉穿入肱盂关节间隙(1.6%)。所有病例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排异反应、内置物断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锁定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张力侧固定作用,结合内侧柱有效支撑重建可以较好地恢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43-1648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高度丢失及Neer评分比较,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辅助肩袖缝合固定在锁定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11月采用锁定板治疗的55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辅助肩袖缝合固定及有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分为4组。A组:无肩袖缝合固定且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B组:无肩袖缝合固定,但有肱骨近端内侧支撑;C组:有肩袖缝合固定,但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D组:有肩袖缝合固定且有肱骨近端内侧支撑。测量随访时肱骨头高度丢失及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分析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肩袖缝合固定在骨折术后复位维持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结果]55例患者随访13~33个月,平均17个月。A组7例,B组12例,C组15例,D组21例。术后3个月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为(5.94±2.46)mm,明显高于B组(2.42±0.77)mm、C组(2.43±0.82)mm和D组(1.60±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术后3个月肱骨头高度丢失明显高于D组(P0.05)。术后3~12个月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2.27±1.31)mm高于B组(0.52±0.40)mm、C组(0.53±0.29)mm、D组(0.50±0.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C、D组Neer评分优于A组,D组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肩袖缝合固定对于维持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有着重要作用,两者结合锁定板固定对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HILOS板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4例单侧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HILOS板内固定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1.6±4.3)min。术后复查X线及CT示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器及异体腓骨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异体腓骨排异反应。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1±2.3)周。无肱骨头内翻塌陷及坏死,亦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1±0.6)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75.1±5.0)分,其中优20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PHILOS板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  相似文献   

14.
郭秀武  樊健  袁锋 《中国骨伤》2016,29(6):509-512
目的 :比较内侧柱是否使用螺钉支撑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29~80岁,平均55.1岁。其中内侧柱使用螺钉支撑组(支撑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8~80岁,平均(55.8±11.8)岁;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骨折8例,3部分骨折10例,4部分骨折7例。内侧柱未使用螺钉支撑组(未支撑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9~79岁,平均(54.2±14.8)岁;Neer分型:2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9例,4部分骨折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15.6个月。支撑组手术时间(1.6±0.4)h,未支撑组(1.5±0.4)h;支撑组骨折愈合时间(3.0±0.6)个月,未支撑组(3.1±0.6)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支撑组(89.7±4.9)优于未支撑组(8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未支撑组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内侧柱使用螺钉支撑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功能恢复更满意。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手术全部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UCLA评分.[结果]35例患者随访31~63个月(平均52个月),UCLA评分优(34~35分)10例,良(28~33分)21例,中(21~27分)4例,无差病例.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90.6±8.3)°,外旋(64.5±6.5)°,内旋(72.5±5.3)°.病人主观均较满意.所有病例大小结节均愈合,未发现假体松动、感染、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建肱骨近端正常解剖和实现大、小结节骨折块的坚强固定,规范的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分别采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anteromedial combined with lateral locking plate,ALLP)及单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us locking plates,PHLP)治疗各15例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51~78 (61.5±7.5)岁。分为ALLP组和PHL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简明肩关节功能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内翻角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所有骨折获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2~24 (14.3±2.9)个月。ALLP组手术时间较PHLP组长(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两组S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方面,术后1、3个月,两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及内翻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支撑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采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诊治的17例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10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组),7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异体骨组)。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1±8.6)个月。自体骨组手术时间较异体骨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体骨组比较,自体骨组肱骨头内翻角度较小、肱骨远端沉降高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支撑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疗效,自体髂骨支撑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撑螺钉在内侧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12—2014-12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PHILOS)内固定治疗的20例肱骨近端骨折,术中用肱骨距螺钉支撑固定内侧柱,有1或2枚锁钉通过肱骨距。结果 11例肱骨头内下方置入1枚支撑螺钉,9例置入2枚支撑螺钉。切口均一期愈合。20例术后均获得平均21.5(12~36)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1.2(9~14)周。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松动。肩关节功能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评定: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2.5(62~96)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差1例。结论 PHILOS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内侧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中采用支撑螺钉对肱骨内侧柱支撑有效、固定可靠,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肱骨近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12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55~78岁;骨密度<-2.5 g/cm3;伤后至手术时间2~6 d。Neer分型:Ⅲ型骨折7例;Ⅳ型骨折4例;Ⅵ型1例。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及内固定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肱骨头塌陷坏死1例,肱骨头内翻1例,无肩关节撞击、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45~90分,其中优6例,良3例,差3例。结论: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可有效重建肱骨内侧柱支撑,加强骨折稳定性,术后疗效满意。但因未设立对照组,术后肩关节功能未多次评价,不能动态反应肩关节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内侧柱有效支撑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肱骨近端骨折块有无内侧柱有效支撑分为支撑组38例和无支撑组34例。术后随访测量两组患者肱骨头高度的丢失,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 72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支撑组和无支撑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分别为[(1.35±0.63)mm vs (6.14±2.84)mm],支撑组明显小于无支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3,P<0.05)。支撑组和无支撑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分别为[(94.15±5.39)分 vs (82.73±4.30)分],支撑组明显高于无支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0,P<0.05);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 vs 84.3%),支撑组明显高于无支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72 ,P<0.05);支撑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无支撑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4例患者出现螺钉穿出关节面;螺钉穿出关节面患者均行二次手术取出或更换螺钉治疗。 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不能完全的支撑肱骨头,内侧柱有效支撑可以更好的维持复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