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PCV患者87例(107眼),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眼底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87例(107眼)PCV患者中,男性占57.5%(50例),单眼受累占77.0%(67例)。41~92岁,平均(66.4±9.4)岁。51.4%(55眼)见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45.8%(49眼)见视网膜下橘红色隆起改变。77.6%(83眼)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息肉状病灶1~8个,平均(2.71±1.79)个,单灶性与多灶性息肉状病灶中最大者平均面积分别为(0.52±0.35)mm2和(0.49±0.37)mm2。 结论 PCV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单眼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黄斑区的出血性PED及视网膜下橘红色隆起改变,单灶性息状病的平均面积大于息肉状病灶中最大者的平均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ICNV)的疗效。方法 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36例36眼,按病程分为A(病程<3个月)、B(3个月≤病程<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ranibizumab注射治疗。治疗前检查两组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眼压、散瞳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病灶与中心凹的位置关系以及CMT、FFA。治疗后每月检查两组受检者BCVA(logMAR)、眼压、散瞳查眼底、OCT查CMT,必要时重复造影确定是否需要眼内重复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BCVA(logMAR)、CMT、眼压,并统计6个月时的注射次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BCVA及CMT均有明显改善, P<0.05。而两组间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 BCVA及CM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随访6个月时,A组的注射次数(1.3±0.5)次少于B组(2.1±1.2) 次(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ICNV患者病情,发病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注射风险并减少治疗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近视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亚洲国家尤为多见。而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它可以引起眼底黄斑区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出现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如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失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在诊断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起到很大帮助,可以较为明确的显示新生血管的位置,大小等,不论其是否处于活动期。目前对于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主要治疗方法有光动力治疗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近年来,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成为病理性近视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黄斑区水肿,从而达到改善视力及更好的预后效果。论文主要综合整理近期关于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PED)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层中基底膜和玻璃膜(Bruch膜)内胶原层发生的分离,根据RPE层下积液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多种形式,其中以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erous 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sPED)最为常见。晚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eAMD)是PED最常见的疾病形式。临床上对PE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目前临床上被广泛认可的PED发病机制是Bruch膜和脉络膜的渗透系数降低,导致RPE层和脉络膜之间液体交换减少,液体积聚于RPE层下方,出现RPE层的脱离。目前临床上对PED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以及光动力疗法等。论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eAMD并发PE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式进行讨论和展... 相似文献
5.
息肉样声带炎(Reinke‘s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息肉样声带炎为发生于Reinke’s间隙的水肿,又称“弥漫性声带息肉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喉病之一。该病在间接喉镜下检查常受到限制,不易确诊,而纤维喉镜的广泛应用为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现将我所1996~1998年资料完整的48例息肉样声带炎的临床持征及三种治疗方法作以比较,供大家共同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8例息肉样声带炎患者中,男17例,女利例;年龄33~73岁,平均52.7岁;病程2月~20余年;声时2~14秒,平均6秒;职业用声者5例占11%,非职业用声者43例占89%;吸烟者41例占86%,有哮喘病史者4例占8.… 相似文献
6.
7.
血管通透性因子在声带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通透性因子(VPF)在声带息肉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声带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VPF在37例声带息肉及11例正常人声带中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PF在声带息肉中表达阳性率51.35%,与正常人声带阳性表达率18.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PF在声带息肉固有层中血管阳性数百分率(56.66±25.48)%高于正常声带的(37.11±29.52)%(P<0.05)。组织阳性表达率及血管阳性数百分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PF对声带息肉发生过程中组织极度水肿的产生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声带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控制细胞因子VPF在声带息肉中的产生,可能为声带息肉的治疗找到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咽音法治疗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样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音法治疗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样变卢美琼1汪雅清2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样变性是常见的嗓音病,大多由于发声方法不正确,用嗓过度所造成。我院自1992年~1996年4月,用“咽音”练声法矫治,取得满意疗效。1病例选择声带小结咽音法治疗组共36例,男7例,女2...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息肉切割器腺样体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鼻内窥镜下用微型息肉切割器切除肥大腺样体的效果。方法 对7例腺样体增生儿童,在鼻内窥镜下用息肉切割器行腺样体切除术,对照手术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张口呼吸及打鼾全部消失,随访3月~2年无复发,伴渗出性中耳炎者辅以中耳穿刺治疗而治愈,鼻窦炎症状减轻.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鼻内窥镜下用息肉切割器行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是常见的引起视力损害的眼底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显小等。A型性格、外源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内源性皮质醇水平升高等是CSC常见的危险因素。眼底荧光素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提示CSC可能继发于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功能障碍,但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尚未明确,治疗方法仍无统一的金标准,目前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是光动力疗法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论文回顾了关于CS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过程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患病率高达15%~40%,包括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常年性变应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特应性角结膜炎以及巨乳头结膜炎等。变应性结膜炎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可能致盲。近年来,泪液细胞学检查和泪液特异性蛋白检测为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滴眼液在重症变应性结膜炎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季节性和常年变应性结膜炎治疗中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初发活动期mCNV并接受IVR的38例4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采取IVR 1针初始治疗联合按需注射(1+PRN)...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例1,女,69岁,因“声音嘶哑伴喉痛半个月”于2015年12月9日到我院就诊。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咽喉炎,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10 d,声音嘶哑及喉痛无好转。病程中无午后低热及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在我院查体及电子喉镜检查,双侧扁桃体、口底及舌根散在片状淡粉色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双侧声带轻度水肿,右侧声带前份鱼腹状稍突出。行扁桃体及口底隆起处活检,病理结果:(双侧扁桃体及舌根)鳞状上皮增生,上皮内及上皮下有较多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上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建议口服复方瓜子金颗粒,半个月复查,复诊结果:声音嘶哑及喉痛症状较前加重,余无其他不适。电子喉镜示:双侧扁桃体、口底及舌根散在片状淡粉色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病变范围较第一次就诊广,且片状粉色隆起明显。双侧声带充血肿胀,右侧声带鱼腹状突出较前明显(电子喉镜表现见图1)。追问病史,1个多月前胸、后背曾有较多圆形皮疹,详细检查前胸,有少许浅褐色圆形痕迹。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A ntibody particles agglutinate experi-ment,TPPA)示:梅毒抗体阳性。进一步查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esilient packet ring,RPR)示,1∶128倍稀释阳性。临床诊断:咽喉部梅毒。给予罗红霉素、卞星霉素治疗。电话随访:声音嘶哑及喉痛症状消失,建议复查电子喉镜RPR,患者不同意,故未复查。例2,女,50岁,因“咽痛1个月余”于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手掌皮肤呈有脱屑,曾按咽炎、扁桃体炎间断口服咽炎片和头孢类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我院查体示,双侧扁桃体Ⅰ度,腭舌弓及双侧扁桃体见片状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双侧手掌隐约可见圆形皮疹痕迹。TPPA示:梅毒抗体阳性。RPR示:1∶64倍稀释阳性。临床诊断为咽梅毒,给予治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例1,女,69岁,因“声音嘶哑伴喉痛半个月”于2015年12月9日到我院就诊。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咽喉炎,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10 d,声音嘶哑及喉痛无好转。病程中无午后低热及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在我院查体及电子喉镜检查,双侧扁桃体、口底及舌根散在片状淡粉色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双侧声带轻度水肿,右侧声带前份鱼腹状稍突出。行扁桃体及口底隆起处活检,病理结果:(双侧扁桃体及舌根)鳞状上皮增生,上皮内及上皮下有较多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上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建议口服复方瓜子金颗粒,半个月复查,复诊结果:声音嘶哑及喉痛症状较前加重,余无其他不适。电子喉镜示:双侧扁桃体、口底及舌根散在片状淡粉色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病变范围较第一次就诊广,且片状粉色隆起明显。双侧声带充血肿胀,右侧声带鱼腹状突出较前明显(电子喉镜表现见图1)。追问病史,1个多月前胸、后背曾有较多圆形皮疹,详细检查前胸,有少许浅褐色圆形痕迹。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A ntibody particles agglutinate experi-ment,TPPA)示:梅毒抗体阳性。进一步查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esilient packet ring,RPR)示,1∶128倍稀释阳性。临床诊断:咽喉部梅毒。给予罗红霉素、卞星霉素治疗。电话随访:声音嘶哑及喉痛症状消失,建议复查电子喉镜RPR,患者不同意,故未复查。例2,女,50岁,因“咽痛1个月余”于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手掌皮肤呈有脱屑,曾按咽炎、扁桃体炎间断口服咽炎片和头孢类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我院查体示,双侧扁桃体Ⅰ度,腭舌弓及双侧扁桃体见片状隆起,表面呈细颗粒状。双侧手掌隐约可见圆形皮疹痕迹。TPPA示:梅毒抗体阳性。RPR示:1∶64倍稀释阳性。临床诊断为咽梅毒,给予治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是指后鼻孔解剖学上的闭合,临床上表现为无鼻腔呼吸气流,CT的典型表现为犁骨、翼突内侧板骨质增生以及后鼻孔骨性、混合性或膜性闭锁。根据病变范围,可以分为双侧或单侧闭锁,前者往往需要及时治疗。首选治疗方式为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得到认证。然而术后狭窄仍然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传统支架与丝裂霉素的应用是否有利于避免术后狭窄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一些预防术后狭窄的新方法(糠酸莫米松药物洗脱支架、球囊扩张、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凝胶的局部应用)还在不断出现,可能为后鼻孔闭锁的治疗带来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是副神经节瘤的一个类型,大多为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病因不明。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但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手术风险较大,且术后并发症严重,临床上治疗较困难。本文对颈动脉体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段、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预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儿童声带小结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正才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1(3):132-133
目的 探讨儿童声带小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1年门诊167例儿童声带小结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情况。结果 经随访凡能坚持治疗者,其有效率84.4%;未坚持治疗者,病情无好转。结论 大多数儿童声带小结可在间接喉镜下予以确诊。对于儿童声带小结的治疗应首先保守治疗;而对小结较大,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神经鞘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科2002~2004年收治并于术中诊断为面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面神经鞘膜瘤诊断和治疗的有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于术中诊断为面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行肿瘤切除,并取耳大神经行面神经移植吻合;另1例行腮腺深叶肿瘤切除。结论:原发于面神经的良性肿瘤,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为诊断带来了困难。在临床症状和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影像学检查可确定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为手术进路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信息。治疗原则是全部切除肿瘤组织,保留或恢复面神经功能,保存听力。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术前面神经损伤时间的长短,损伤时间达1年以上,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而病变部位和术前面神经功能的分级并不影响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血管源性耳鸣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源性耳鸣(vascular tinnitus,VT)客观检测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血管源性耳鸣与心电图同步监测技术(VT-ECG),对VT组46例,对照组60例(主观性耳鸣30例,正常人30名)进行了检测及分析。部分VT患者予以中药治疗,并对46例VT相关病因进行分类。结果VT-ECG同步监测技术与听诊器听诊和声阻抗声顺异常的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5.4%,25.6%和4.7%;VT病因主要为三类(动、静脉性、心输出量增加性、不明原因);部分患者服用中药治疗有效率为63.7%。结论血管源性耳鸣与心电图同步监测可对VT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帮助;中药治疗对VT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