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真空现象对腰椎骨盆矢状面形态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行TLIF手术治疗且有2年以上随访的125例Ⅰ~Ⅱ度退变性L_4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4.7岁)。根据在CT上是否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将患者分为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于术前、术后和中期随访时,测量滑脱参数: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局部后凸角;腰椎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L_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伴椎间盘真空现象13例(10.4%)。真空现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真空现象组[(60.7±13.6)岁∶(54.4±11.9)岁,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分别为(24.3±3.9)和(20.7±4.6)%,滑脱角分别为(2.7±2.1)°和(7.4±3.3)°,局部后凸角分别为(-1.4±2.3)°和(-8.2±4.7)°,椎间隙高度分别为(0.17±0.09)mm和(0.27±0.10)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PT和LASD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而SS和LL明显小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患者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LIF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至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改善均显著优于真空现象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PI、PT、SS和LA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真空现象组LL显著小于非真空现象组。[结论]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的L_4退变性滑脱患者椎间隙显著塌陷,是滑脱椎体复位不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退变腰段脊柱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腰骶椎(T12~S1)新鲜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椎间隙楔形角(Cobb角)、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应用Ostrix Dicom Viewer影像系统对椎间盘、关节突退变程度分别根据Mimura及Lane评分标准评估。利用脊柱力学测试仪以±7.5Nm、0.005Hz对标本进行力学加载,获取每个椎间隙屈伸(flexion-extension,FE)、侧屈(lateral bending,LB)及旋转(axial torsion,AT)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每个测试模式的第三个周期测试结果用于数据分析。将ROM、NZ测试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将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椎间盘形态(椎间隙Cobb角)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评分、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对称角)与ROM、NZ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腰骶椎标本均为退变型,按Cobb角分为3组:Cobb角10°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组(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DS组),共5例;3°≤Cobb角≤10°为侧凸前组(pre-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PS组),共9例;Cobb角3°为无侧凸组(none scoliosis group,NS组),共25例。总共187个脊柱功能单位,其中38例存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PS组及DS组AT的ROM和NZ均显著性大于NS组(P0.05),而FE和LB的ROM与NZ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椎间隙Cobb角即椎间盘的不对称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与脊柱ROM和NZ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均可使脊柱旋转增加,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可促使脊柱旋转而导致侧凸的形成及进展,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形态与侧凸的发生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关节突关节角度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共45例,通过收集同期在我院体检患者90例作为正常组,记录患者体重指数,测量L4~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左右关节突关节角是否对称,并对这些参数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在体重指数、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与体重指数、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可能存在相关性(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中左右关节突关节角是否对称与滑脱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关节突关节角更加趋于矢状化、关节突-椎弓根角趋于水平化。  相似文献   

6.
章宏  王玲  王星 《颈腰痛杂志》2023,(5):874-876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下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11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2例,女70例,年龄(61.33±5.93)岁;均为L4-5滑脱。收集患者影像资料,MRI轴位片判断小关节积液情况,并设为积液组与未积液组。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并分析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中,小关节积液54例,小关节积液平均宽度(2.90±0.45)mm。积液组病程、ODI指数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普遍存在腰椎小关节积液现象,且小关节积液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分级具有正相关关系,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诊...  相似文献   

7.
王海莹  吕冰  李辉  王顺义 《中国骨伤》2021,34(11):1016-1019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关节突关节角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方法:以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120例L4-L5单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120例L4-L5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为对照(对照组)。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L4-L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及小关节不对称性。比较两组患者参数的差异并对有意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方向与脊柱-骨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PI、PT、LL、SVA、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I、PT及头侧关节突关节角是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滑脱组头侧关节突关节矢状化与PI、PT呈现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PI、PT及头侧关节突关节矢状化是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并且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和大PI、P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变性L4-5滑脱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测量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并与同年龄组没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痛患者作对照。对有退变性滑脱病人的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与椎间隙的高度,腰椎的生理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L4关节面较对照组更偏向于矢状位,L5终板倾斜度的增大,L4-5关节面的角度变大与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及L5终板倾斜角度增大与腰椎曲度的减小有相关。结论:在有L4-5退变性滑脱的病人中,L4-5关节面的方向更接近矢状位,L5椎体终板的倾斜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关节面方向和终板倾斜角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退变性L4-5滑脱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测量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并与同年龄组没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痛患者作对照,对有退变性滑脱病人的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与椎间隙的高度,腰椎的生理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L4关节面较对照组更偏向于矢状位,L5终板倾斜度的增大,L4~5关节面的角度变大与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及L5终板倾斜角度增大与腰椎曲度的减小有相关.结论在有L4~5退变性滑脱的病人中,L4~5关节面的方向更接近矢状位,L5椎体终板的倾斜度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600-1604
[目的]探讨L4退变性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44例L4单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1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进行矢状面参数的测量(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及T1骨盆角TPA等)。按PI大小进行分组对比,并观察腰椎矢状面曲度的Roussouly分型。[结果]DS组的PI、PTNC组,SSNC组(P0.05);两组的LL、SVA及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S组中进一步发现:正常PI亚组的PT、TPA均大于NC组及大PI亚组的相应值,而SS均小于NC组及大PI亚组(P0.05)。按Roussouly分型,NC组中1~4型所占比例分别为9.8%、56.1%、26.8%和7.3%;DS组中1~4型的比例分别为4.5%、25%、43.2%和27.3%。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中均可见PI与PT、SS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而TPA与PI、PT、LL及SVA之间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L4退变性滑脱患者较正常人群的骨盆入射角更大,且存在骨盆后倾的代偿机制;T1骨盆角是评价患者整体矢状面平衡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60岁。左下肢放射痛5年,加重伴腰痛1年,于2016年9月26日入院。曾于2016年4月在外院行腰椎MRI检查,显示L_(4~5)、L_5~S_1椎间盘突出,正规非手术治疗5个月无效。查体:L_(4~5)、L_5~S_1棘突间压叩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左小腿外侧感觉减退,左胫前肌肌力4~+级,拇背伸肌力4级。L_5及S_1神经根呈受损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81~1989年我科对24例有马尾神经症状的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进行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老年人发病率高,其病理是继发性椎管,侧隐窝狭窄,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等改变,造成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压迫,临床表现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者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三种术式。细致操作,充分减压,解除压迫因素是手术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男性,63岁,职员,X号:872738,住院号:166867,因腰痛10余年,双下肢疼痛,浮肿,不能行走20余天于1987年5月3日入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54-1957
[目的]探讨L_(4-5)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十年间本院因腰椎退变经PLIF或TLIF手术行L_(4-5)融合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1年)。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组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邻近节段退变(ASD)在本文中指的是L_(4-5)上下邻近节段发生的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且需要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所有接受L_(4-5)融合的355例病例中,需要再手术的ASD共42例54节段,其中L_(1-2)3例(5%),L_(2-3)13例(24%),L_(3-4)29例(54%),L_5S_1 9例(17%),整体ASD发生率为11.8%。L_(3-4)节段最易发生ASD(P<0.001)。虽然PLIF组的ASD发生率高于TLIF组,但两种术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9.5%,P=0.189)。PLIF组与TLIF组的头侧AS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尾侧(P<0.001)。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LIF和TLIF手术组ASD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结论]355例患者中,ASD发病率为1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2年。L_(3-4)节段是L_(4-5)后路融合术后ASD最易发生的节段。PLIF与TLIF手术组在ASD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局部冠状面失平衡(local coronal imbalance,LCI)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TLIF)治疗且随访2年的114例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1例、女93例;年龄39~73岁(平均50.50岁)。根据在术前腰椎X线片上是否伴LCI现象将患者分为非LCI组和LCI组。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矢状面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相对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参数包括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椎间隙楔变角、冠状面失平衡。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15例(13.16%)伴有LCI现象。术前LCI组和非LCI组滑脱率分别为(21.35±4.12)%和(24.27±4.70)%、椎间隙相对高度分别为(0.27±0.03)和(0.23±0.09)、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7.39±10.54)°和(42.11±1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CI组冠状面侧凸角、冠状面失平衡、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均显著高于非LCI组(P0.05)。经TLIF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LCI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LCI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未见差异(P0.05);术后LCI组冠状面失平衡显著高于非LCI组,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LCI的DS患者伴有腰椎侧凸和椎间隙塌陷,TLIF术式可有效矫正伴LCI患者冠状面侧凸和失衡,但其滑脱改善率低于非LCI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侧方不稳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的9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根据在术前腰椎X线片上是否伴有腰椎侧方不稳(lumbar lateral instability, LLI)现象,将被纳入的患者分为侧方不稳定组(L组)和非侧方不稳定组(NL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结果 本研究有22例(22.7%)患者伴有LLI现象。L组患者术前滑脱角、腰椎冠状面平衡距离、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均显著高于NL组,且L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丢失更为严重(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 伴有LLI的DLS患者是一个与腰椎不稳定相关的独特亚群,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伴LLI患者的冠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_(4~5)单节段融合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疗效,分析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行L_(4~5)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的患者,共46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3±11.0)岁。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下肢及腰背部疼痛状态,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状态,通过站立位全长侧位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参数。分析临床疗效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2±11.1)个月(25~58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和腰背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和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L_(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大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L、L_(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大于术前,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PI-LL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L、SS、L_(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临床疗效较好的患者LL、SS、L_(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较大。结论 L_(4~5)单节段TLIF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改善矢状位序列。LL、SS、L_(4~5)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在制定手术策略时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8.
Dynesys治疗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ynesys应用于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自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s系统装置治疗1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果 术后随访14~28个月,ODI、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延缓并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48岁。持续性腰酸胀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半年,左足内侧麻木,以L4、5椎间盘突出收入。检查:L4、5椎旁压痛向左下肢放射痛,直腿试验阳性,足背伸肌力弱,左足内侧针刺觉减退。椎管造影,L4、5椎间有弧形压迹,S1、2椎管正常。CT、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S1、2椎?..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退变是脊柱疾患中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也是脊柱病理的最基本问题。在椎间盘退变中应用基因治疗可能是脊柱疾患的治疗进展中最能够表明科技发展的标志。在2003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第18届年会上很多报告都提到这个发展的话题,并对当前的生物治疗阻止间盘退变和促进间盘再生进行了讨论。Ahn和其同事将BMP-12在细胞培养中转染到纤维环和髓核细胞中。这些细胞来源于人的椎间盘手术的切除物。椎间盘组织在培养液中成熟和生长,髓核细胞(NP)和纤维环细胞(AF)被分离并且进行基质合成和胶原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基因转染BMP-12能够增加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