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联合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 年5月至2021 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和NME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治疗.两组连续干预4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步行功能、10 m步行时间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均方根(Rootmean square,RMS)值.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scale of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FAC)评分、10 m MWS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速、步频、患侧步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腿前屈45°(竖脊肌、腹直肌)、后伸 30°(竖脊肌、腹直肌)RMS 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MES 结合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并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97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8例;年龄65~81岁,平均69.63岁;身体质量指数23.05~29.71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5.84 kg/m2;脑卒中类型:脑梗死59例,脑出血38例;偏瘫下肢左侧62例,右侧35例。随机分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单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关节活动度、脑电波、独立单次步行距离及单次步行距离测定中失衡发生率。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等级分布均未至Ⅳ~Ⅴ级;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FMAS:观察组(17.69±1.54)分vs (10.63±2.74)分,对照组(14.16±1.38)分vs (10.7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平板组仅予以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组在平板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侧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等步态评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联合组步态效果较平板组改善更明显(P0.05);FMA、CS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较单纯平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步行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10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临床术后干预,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行走训练等,40min·次-1,2次·d-1。3个月后对比两组干预后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P0.05);3个月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步行能力:步长、步频及步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对中风者偏瘫、痉挛症状改善情况。方法:以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中风偏瘫出现痉挛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7)。其中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补阳还五汤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同时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力功能、生活能力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痉挛症改善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5.1%,观察组治疗效果好,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中风偏瘫痉挛患者,以康复训练、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时足底压力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采取Bobath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足底压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步态参数、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步频、步幅、步速、步长、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go test,TUG)、睁眼、闭眼静态平衡率高于对照组,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底压力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中,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步态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指标、血流速度指标、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因子指标水平和血流速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因子水平,改善脑供血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刺激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52例行肱二头肌牵伸训练,刺激组53例予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对比两组上肢痉挛程度,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刺激组干预2月末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水平优于常规组;振动频率、动态刚度、对数衰减水平低于常规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FIM)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牵伸状态下深层肌肉刺激调节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调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三维平衡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步态及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取三维平衡训练方案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磁刺激方案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疗效、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参数及跌倒效能.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低(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or the LE,FMA-LE)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高(P<0.05);两组步态各参数和跌倒效能各维度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平衡训练联合rTMS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干预可提高其康复疗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其行走时效能,增加活动时不跌倒信心,值得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对脑卒中发生偏瘫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挑选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中式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运动功能,肌力分级.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FMA总分、Barthel指数、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10MWS均显著上升(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提高得更加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肌力分级及康复人数显著上升(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手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的病人日常生活和肢体运动能力,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支撑面(unstable support surface, USS)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名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12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n=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2周平衡板训练。使用BBS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10 m步行速度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D)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动态平衡、步行和下肢运动功能;利用NeuroCom Balance Manager系统、Qualisys三维动作捕捉与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测量患者干预前后静态平衡和运动学、动力学步态数据。结果 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BBS评分、Fugl-Meyer评分、6 MWD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10 MWT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两侧负重/下蹲在90°和6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负重/下蹲在30°和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背景: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一直是儿童康复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常规康复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理想。ICB矫形鞋垫是一种新型的可定制的康复辅助工具,用于诊断并改善生物力学问题,国内将其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的报道不多。目的:探讨ICB矫形鞋垫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步行能力及纠正下肢生物力线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根据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穿戴ICB矫形鞋垫进行矫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下肢生物力学参数、Berg平衡量表、GMFM88量表D、E功能区对两组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组患儿立姿根骨休息位角度、胫骨扭转角度、髋部活动范围、Berg平衡量表、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ICB矫形鞋垫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用以纠正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生物力线、提高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卒中患者多有步行功能障碍,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开始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步态训练。目的:评估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起病3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在3周步态训练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对以下参数进行训练前后组内和组间对比:步行速度、步调、步行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长、步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结果与结论:训练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步行速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和功能性步行分类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步行速度、步调、患侧步行时间、健侧步行时间、患侧单腿支撑时间、患侧摆动时间、健侧摆动时间、步幅、患侧步长和健侧步长的改善方面较常规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规律性有氧运动疗法联合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肺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另实施规律性有氧运动疗法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肺功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吸量(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情绪障碍指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预后效果[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随访再入院率。结果:治疗前2组FVC、FEV1、MVV、SAS、SDS评分、SGRQ评分、6min步行距离相较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相较,治疗后2组FVC、FEV1、MVV明显升高,SAS、SDS评分、SGRQ评分明显降低,6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存在明显差异,且治疗后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17,4.262,3.576,-6.244,-7.410,-14.169,11.768;P0.05)。结论:规律性有氧运动疗法联合肺康复训练在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中,明显提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患者情绪障碍,临床积极作用明确,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LOKOhelp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响。方法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min/d,6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疗效。结果训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6w康复训练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提恢复期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伴有下肢痉挛状态的初发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牵伸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患侧胫后肌和小腿三头肌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刺激。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积分肌电值(IEMG)、站立行走测试(TUGT)三项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CSS、IEMG、TUGT评分分别为(13.50±1.51)分和(14.00±1.83)分、(246.78±281.23)μV·s和(168.55±194.06)μV·s、(41.29±24.80)和(51.45±17.83)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10±1.66)和(14.90±1.20)分、(336.45±299.61)和(269.55±259.21)μV·s、(31.00±17.73)和(44.11±17.69)s,除CSS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C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IEMG和TUG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但3周时间并未观测到步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非截瘫肌电图受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30岁。分别记录双下肢胫神经的F波的最小潜伏期、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F波的最大潜伏期的差值)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较F波的时间离散度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及非截瘫患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组(MOTOmed+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30例,进行了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分别为(9.0±1.8)ms vs(5.5±1.0)ms(P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84.5±6.2)%vs(89.5±5.7)%;P0.01]。脊髓损伤MOTOmed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TOmed组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常规治疗组低[(8.9±2.1)ms vs(10.4±2.2)ms;P0.01]。MOTOmed组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常规治疗组高[(84.2±7.1)%vs(80.4±6.8)%;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智能训练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患者,提示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认知干预辅助综合性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知干预和综合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χ~2=4.36,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83,P0.05),观察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02,P0.05);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为显著高于对照组(t=9.70,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6.31,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中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绪角色、活力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8.31,8.79,9.31,5.81,6.66,8.43;P0.05)。结论:心理认知干预辅助综合性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胸段脊髓损伤常导致双下肢截瘫,截瘫步行矫形器能帮助截瘫患者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获站立和行走能力。 目的:探讨截瘫步行矫形器对胸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例胸段脊髓(T5-12)损伤患者根据损伤平面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分为完全损伤组和不完全损伤组,各10例,均装配截瘫步行矫形器。分别于装配前进行残余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装配后平行杆内站立训练、平衡及转移训练;室内、户外助行器、肘拐步行训练。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胸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装配截瘫步行器治疗12周后ASIA评分增加,感觉无明显变化,痉挛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治疗12周后ASIA评分增加,感觉明显改善,痉挛随病程的延长无改变;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测)有显著改善。与治疗2周时相比,治疗12周时2组患者10 m行走时间显著减少,6 min步行距离延长。说明胸段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截瘫步行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对肌痉挛控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