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具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但是脉诊“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自身特点使得其推广和传承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齐向华教授创立了“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学术特色独特,与“传统脉学”具有较大区别,具有系统性、辨证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脉诊心理过程明晰的特点,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齐向华 《中医杂志》2017,58(11):984-986
介绍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操作规范,对脉象要素进行数字化信息描述;阐述系统辨证脉学分析疾病的过程和环节,实现中西医汇通诊断;通过各种脉象特征回溯既往感而未发或潜伏时间长的致病因素,诊断\"伏邪\";从辨识人体的早期功能改变、疾病前期预警、心身一体疾病等方面诊断\"未病\"。提出系统辨证脉学在中西医学汇通、诊断\"伏邪\"、治未病和构建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方面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3.
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传承、创新后形成的独特的脉学体系,与传统脉学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按传统辨证分型分为痰瘀滞络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个证型,以及从气机角度出发分为气亢于上证、气郁于中证、气陷于下证3个证型,并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辨证论治,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准确辨证、高效论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脉象单因素者易于分析,如浮脉主气之升浮。沉脉主气之沉降。但单一因素的脉象临床罕见。疾病中脉象总是多因素以兼脉及不同部位脉象的有机组合面貌出现,是病机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同性脉相兼,如浮滑数三个阳性脉共现,表明脉气的升浮活跃,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肺胃气热或其他阳盛浮动之疾。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黄玉璐(字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核心思想为人体气机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循环周流,人体之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如果气失周流,则生逆乱,变生诸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文章立足于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将不同脉象要素组合,来分析患者的气机、病理状态,总结出在"一气周流"理论的框架下眩晕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老师2013年7月26日在重庆市綦江作“脉诊与辨证”的全国继续教育讲座。讲座中张师立足临床,针对文献中脉诊理论基本的缺陷,提出、分析问题,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体现了脉诊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笔者为张师弟子,多年侍诊中亲聆受教和切身体验到老师脉诊观点和技术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今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24-426
齐向华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创新归纳出"脉证方相应"规律。列举系统辨证脉学临证验案3则,并总结"脉证方相应"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为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翠英  齐向华  滕晶 《中医杂志》2021,(24):2123-2126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根据元气论和系统论理论,认为三焦作为一个功能存在,最大的特点是腔,是人体气化作用的主要场所,并通过引进谐振腔原理,提出三焦的功能决定了脏腑生成的理论;同时认为三焦辨证应结合病性和病位,并将其分为上焦气实、上焦气虚,中焦气实、中焦气虚,下焦气实、下焦气虚.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结合三焦理论对上焦气实和...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最为玄妙和最难掌握的技术,如<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因为前人记载的仅单种脉象就有27种(或34种)之多,加之怪脉、真脏脉以及复合脉、兼脉等,使医者如坠云雾[1];近代学者从位、数、形、势对不同脉象进行归纳与分类,依然令初学者难得要领[2].  相似文献   

11.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论述了齐向华教授根据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从辨脉以审证求因、论治以脉为重等,提出应用病机脉象系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并举验案以佐之。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医学关于气陷证的辨治大多从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来论治,但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从气陷日久导致湿、热、瘀下注的实证来论治,收效显著。气机下陷不仅仅着眼于机体上部的气血不足,更应改善久病气血夹湿浊或湿热瘀稽留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效果。方法通过对106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以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为辨证施护原则,进行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以及中药熨烫、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临床痊愈及显效70例,有效29例,无效7例。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临床护理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6例肝郁气滞型失眠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用安神汤治疗,对照组用艾司唑仑片治疗,判别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实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79.17%,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记述临床病案凭脉指导辨证施护,指出积食、脱水、肺部积痰和大便秘结的脉象特征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体现脉诊在指导辨证施护的重要作用,提示在中医护理队伍中开展临床脉象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对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理论和护理队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上热下寒证形成机制,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角度分析,认为上热下寒证形成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心肾不交及肝肺功能失调有关.在此基础上,从脏腑辨证角度对上热下寒证进行分型辨证,可以分为胃热脾寒证、心热肾寒证、肺热脾寒证及胆热脾寒证4个基本类型,并指出各证型相应的代表方剂,为临床辨治上热下寒证提供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