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估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的治疗效果,为此类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咸阳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断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排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接受PFNA术。其中男33例,女47例,年龄均80岁。评估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全部患者获得12~18个月的术后随访,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差异,术后1年Harri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行PFNA相比,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缩短卧床时间、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疗效也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和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2种入路方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2—2014-0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伴有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均采用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将骨折块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余85例均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行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观察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时间、股骨头脱位率等。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12(11~13)个月,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低于B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股骨头脱位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切断外旋肌群,不切除关节囊,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好,远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合并后方骨折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以及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2年4月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0岁以上新鲜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45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7年,转子间骨折组平均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5.5年。两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扶拐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见因髋臼磨损而发生髋臼内陷甚至中心性脱位。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5例行标准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行Gamma钉或Richard钉内固定术,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例1个月后死亡,余随访7~34个月;除1例有轻度髋内翻外,余患者均疗效满意。患髋功能按Harris评分法: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23/25)。内固定组:随访10~34个月,X线摄片提示全部骨性愈合,优4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9%(46/49)。Gamma钉组有1例术后第6个月时发生1枚螺钉穿破股骨头而引起行走痛,重新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行之有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行走,缩短卧床时间,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身体素质较差,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成国  叶君健 《中国骨伤》2012,25(7):549-55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1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内固定组72例,男20例,女52例,年龄(72.5±5.5)岁;PFNA(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组43例,男12例,女31例,年龄(72.8±4.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76.0±5.0)岁。分别对3组患者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手术创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DHS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A组;X线透视次数PFNA组最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方面,DHS组>PFNA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2周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高于DHS组和PFNA组;DHS组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DHS组比PFNA组发生率高,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可以作为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优先考虑的疗法。DHS较为适合于基层医院、AI型骨折及骨折部位在PFNA入点附近;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粉碎性不稳定型并(或)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不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PFNA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而首次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可靠,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低于后者。临床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5(75±12)min,术中出血300~700 ml。29例获随访(2例术后死亡),时间6~2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1周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统计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个月~6年不等,平均26个月。运用统计学方法给予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髋关节关节功能恢复更佳,SPSS 13.0分析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败的再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73.0±5.2)岁。1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期间拍摄骨盆正位、患侧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初始固定及生存情况,记录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4.7)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5±26.7)分,与术前(23.0±8.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卧床并发症,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定安县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31例,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本组31例术后无髋关节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3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1.3(5~24)个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0.32%。结论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有效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之一,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8例,动力髋螺钉(DHS)组(动力髋螺钉治疗)69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治疗)25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58例。均予以1836个月随访,比较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PFNA与另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分数最高,为(90.2±12.5)分,与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组、PFNA组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及术后并发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性骨折,可选择多种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性骨折,或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髓内固定效果较好。但可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年龄、骨折类型等多方面综合评估,科学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54例)和B组(54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治疗,B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并对患者随访1年。分别记录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早期1、3月,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早期可下地活动开始功能锻炼,有效的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并显著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使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年时的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回顾性分析,对术后内科疾病的转归和不同时期髋关节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无任何髋疼痛35例(87.5%),偶有隐痛或轻微疼痛5例(12.5%).能独立下地行走36例(90%),卧床或坐轮椅4例(10%).脑神经内科疾病术后多有复发或加重,其他内科疾病术后多较平稳.X线片显示:4例假体柄周围见有透亮带.结论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积极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早期负重活动,尽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偏心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颖  何伟  刘又文  冯立志 《中国骨伤》2015,28(2):117-121
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偏心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其中偏心固定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2.68±10.69)岁,采用动力髋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髓内固定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43~78岁,平均(62.60±8.37)岁,采用PFN或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优良率为89.7%,髓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骨折不愈合1例,动力髋主钉螺丝松动并继而发生髋内翻畸形。髓内固定组无防旋钉退出,髓内钉远端股骨再骨折1例。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但是髓内固定较偏心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适用于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PFNA)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置换组(采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和APFNA组(采用APFNA固定术治疗,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及转子间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55~95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1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7例均获随访,时间8~21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应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早期进行患髋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半髋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两者的适应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治疗的3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例出院后失访,2例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内科疾患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共计32例获得随访。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80495岁,平均83.2岁。采用人工半髋置换者12例,接受PFNA者2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人工半髋置换组围手术期出血量多于PFNA组,人工半髋置换组在住院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方面明显短于PFNA组;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人工半髋置换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结论人工半髋置换与PFNA均适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但各有优缺点,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