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议规划教材中的若干中医诊断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六版规划教材的使用,比较《中医诊断学》与《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存在着一些有关《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问题。特别是“证”名、“病”名的概念及使用上的不一致及脉象记录方式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门课程的桥梁,在各科有关教学内容上应力求协调共济体现系统、规范、科学、创新的原则,提高中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的几点看法庄泽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250014)关键词中医诊断学;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严密性;教材编写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课本,教师执教的依据,因此,教材的编写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重视。鉴于《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  相似文献   

3.
《中医诊断学》案例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编写是在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本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书写格式,使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得到了阐述和深化,通过案例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临证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行《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完成了中医诊断学理论课教学之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理论和实践脱节”。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重要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和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注重中西医结合诊断思维的建立,使学生认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性,重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配备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这对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邱德文教授任总主编的“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结合大专系列教材” ,已陆续面世。该套教材共分《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诊断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 1 9部 ,基本涵覆了中西医基础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及中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九版(新世纪三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三焦概念的论述问题。[方法]采用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以《内经》三焦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对教材论述三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教材》对三焦的论述存在着概念违背逻辑学规则;不符合《内经》三焦理论;不符合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①三焦定义概念不符合六腑节六腑定义概念要求,用作腑概念表述缺乏《内经》文献依据,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规则。②未满足《内经》对三焦腑概念的要求,未满足《内经》六腑功能概念的要求以及“同一律”逻辑规则要求。③《教材》对三焦的形态结构对应论述时,文献引用存在证据力不够;形态结构的对应与《内经》水液代谢论述不符,与解剖学器官上的不符,与生理学功能上的不符。[结论]这九版(新世纪三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三焦理论在认识思维上出现概念不清、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9.
半身汗辨析     
“半身汗”为问汗内容之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四版统编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均作为专条内容论述。其他教材中亦有专论。然对于“半身汗”之病机及病变部位究为何侧,说法均不一致。教材内容的不一致就带来了授课内容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0.
规划教材对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做了较大的修改、补充 ,使之内容更加丰富 ,更联系于临床。但有几个具体问题尚值得进一步探讨 ,笔者不揣浅陋 ,现提出来以供同道参考。1 关于戴阳证对于戴阳证的临床表现 ,规划教材和五版教材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 ,即“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 ,却时而泛红如妆 ,嫩红带白 ,游移不定”。但对其产生的机制 ,两本教材论述却截然相反。规划教材认为是“久病脏腑精气衰竭 ,阴不敛阳 ,虚阳上越所致。”而五版教材则认为是“虚阳浮越”,“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真寒假热 ,为阴盛格阳 ,决非阴不敛阳 ,故此两说值得…  相似文献   

11.
为了坦步完善、提高中医妇科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严密性,针对六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在基础理论应用、中西医理论结合、辨证论治体系和内容编排形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阅读九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诊》)的过程中发现书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如黄疸的成因,只论述了湿热和寒湿两种,而胆管阻塞并未述及,胰腺癌、乏特氏壶腹癌、总胆管癌等是常见的引起胆道梗阻的疾病,其所产生的黄疸并非湿热、寒湿所致,若按教材所论,以治湿热或寒湿之法治之,就是误诊,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低热一症,《中诊》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但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慢性乳蛾、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而上述病证多由湿热所致,若按《中诊》所言治之,恐怕难见其效。干咳一症,教材仅言其由阴虚肺燥或燥邪犯肺引起,但临床风热蕴结咽喉(咽炎)、肺癌、喉癌、支气管癌、支气管异物、自发性气胸、悬饮及外耳道刺激、心阳虚引起的肺瘀血等均可出现干咳,皆非阴虚肺燥或燥邪犯肺所致。教材中尚有不少类似的症状表述,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术语,将其补充完整,使之更符合临床,这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充实和提高,绝非中医西化,而是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3.
诊断学函盖着物理诊断学、心电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放射诊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近年来,除了物理诊断学之外,心电、超声、实验等诊断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大专诊断学教材如何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合格人材,是必须研究的课题。由卫生部高等医学专科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诊断学》(三版)医专教材(以下称三版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多方面的进步,我校已使用了两届。现就《诊断学》(三版)教材,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1《诊断学》(三版)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是传授中医诊察、分析、判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程,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临床各科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着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笔者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提出必须调整教学计划,改革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早期临床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模拟临床教学、搞好临床见习教学、精心组织病例分析讨论等,以增加学生技能操作训练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中医诊疗水平。一、《中医诊断学》教学的现状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生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典型病例较少,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作为重要的动手能力训练课程的《中医诊断学》,其教学中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且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具、器材和设备的模拟性也较差,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基本功训练;在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受卫生部委托,由我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诊断学师资班于一九八五年元月中旬结业。该班学员三十三人来自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中医院校。在学习期间,除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编写大纲及其内容按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外,还在中医科研方法、医学数理统计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与中医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该班编辑了《中医诊断学题解》,题型多样,内容翔实,可备教学及自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工作32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临床一线,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发现现用第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概况,指出了《中图法》第5版中关于中医类、西医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类文献归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文献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科技术语的命名约定,提出中医症状的命名原则。以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的诊法部分作为讨论对象,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命名存在7大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①补充不完整的症状名;②将繁琐而属性单一的临床描述简化为症状名;③将包含多个属性的临床描述拆分为症状名;④合并内涵相同或相近的症状名;⑤拆分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不同的症状名;⑥多个症状名组合才有临床意义不属诊法的研究内容;⑦删除西医学症状名。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研究诊断与证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 ,为病证提供防治依据的学科。它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 ,范围广 ,内容又多 ,因此 ,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医学专科学校来说 ,面临着内容多 ,时间紧的严重困难。为了使学生较轻松且较好地学好《中医诊断学》 ,为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体会。1 教学内容的改革1.1 联系基础 ,突出特色 我校使用的是《中诊》五版教材 ,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阅读九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及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乳娥、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若按《教材》所言病因辨证,则容易对上述病证产生误诊。《教材》中对某些症状体征的表述也多有与临床不符之处。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与体会,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