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整理总结杨道文教授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 经过跟师出诊学习,归纳整理杨师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医案资料,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结果 杨师认为益气为治本之法,风邪痰浊瘀血贯穿本病始终,疏风化痰活血不伤正为原则.方选玉屏风散合苏黄止咳方加减.结论 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0%以上是由慢性支气管反复发作引起肺气肿病理性改变后逐渐发展形成的,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该病患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年吸烟者、煤矿工人。在北方寒冷和南方潮湿地方是此病的高发地区。该病反复发作和病程较长,使病人日常生活严重受影响,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心理影响亦十分明显,同时病死率在15%左右。所以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控制感染、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环节,并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的转归占有重要地位。抗生素的合理选择,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等对疗效影响明显。另外,血气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共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同期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同期功能变化情况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涉及到"咳嗽"、"哮证"、"喘证"、"肺胀"等多种中医疾病范畴,目前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我们根据其临床特点,分3型辨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升 《江西中医药》2006,37(11):7-8
刘友章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师承名老中医邓铁涛,早年曾留学日本,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重点学科脾胃学科、神经肌肉疾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刘教授从医30载,对内科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颇有经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全球性患病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刘教授运用肺、脾、肾相关理论在积极防治COPD、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不利发为缠绵难愈之病证.属中医"咳嗽"、"哮喘"、"肺胀"范畴.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冯毅主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收集冯毅主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病例共1 602 例,通过EpiData 3.1 软件录入,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以及SPSSAU 对病例数据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舌苔脉象、证型分布、药物频次、药物关联度及证型与药物关联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依次是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百分比均超过60%;舌质多为淡红、暗红和红,舌苔以白薄苔和白厚苔最为多见,二者相加占比37.46%,舌苔中厚苔占比55.69%;脉象以沉细脉最多见,占比12.30%;主要证型依次是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肺脾气虚,其次为外寒内饮、肺肾气虚、肺阳虚衰、肺气虚等证型;1 602 例病例共215 味中药中,排前20 位的药物依次是地龙、茯苓、炒白术、炙麻黄、炙甘草、黄芪、白芥子、射干、白僵蚕、瓜蒌皮、防风、苦杏仁、黄芩、紫苏叶、麦冬、太子参、厚朴、甘草、半夏、补骨脂。高频药物关联分析支持度设置在0.3 以上、置信度在0.7 以上的药物组合有20 对。排前5 位的有炒白术-茯苓,白僵蚕-地龙,白芥子-地龙,太子参-黄芪,苦杏仁-炙麻黄。证型与药物的关联分析,置信度0.5 以上时,共获得9 种证型,即外寒内饮、痰瘀阻肺、痰热壅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肺阳虚衰、痰浊阻肺,及9 类核心组方。结论:冯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阳虚、外感风邪等,主要病理产物为痰和瘀,治法以益气温阳为主,疏风宣肺、降气化痰为辅,随证运用活血祛瘀之品。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之患。正气虚弱是内因,外邪扰肺是外因,痰瘀伏肺是发病的夙根。扶正祛邪是基本治法,扶正重在健脾益肺,补肺纳肾;祛邪则以化痰祛瘀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瘀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痰饮”等范畴 ,其病机大多以外邪犯肺、痰浊阻肺、正气亏虚为主。笔者通过十余年临床观察 ,认为“血瘀”贯穿于此病的整个病程之中。故临床上辨证应用化瘀法非常重要 ,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1 瘀血的形成1 1 久病肺气虚致瘀 肺主表、卫外 ,故外邪入侵 ,首先犯肺 ,致肺气宣降不利 ,久则肺虚而主气功能失常 ,肺主气 ,为诸气之枢 ,肺气通调 ,则全身气机畅达 ,而久患肺病 ,肺气必虚 ,肺气虚 ,则无力助心行血 ,从而形成血瘀。1 2 痰浊致瘀 痰的产生 ,病初由肺气郁滞 ,脾失健运 ,津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慢性肺心病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20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将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DV(63. 22±1. 32) ml、ESV(38. 16±1. 21) ml更低,RVEF(45. 65±1. 02)%、AT(0. 19±0. 01) s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慢性肺心病急性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邵长荣三桑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邵长荣运用化痰利湿、活血补肾法,自拟三桑汤治疗痰湿血瘀肾虚、虚实寒热错杂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重要疾病,吴银根教授认为此病由风寒湿三邪久稽,致痰浊、水饮、血瘀相互影响而发病,治疗上急性期以平喘化痰止咳为主,祛邪兼以扶正,稳定期以益气扶正为主,对证治疗。中医药治疗可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提高生存质量,延缓肺功能恶化进程,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顽固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归为“肺胀”。文章认为其病因病机应从临床特点出发,在慢阻肺的各个疾病分期中,应根据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具体的症状特征采用温肺散寒、宣肺泻热、益气温阳、祛痰行瘀等治疗大法,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在临证具体治疗中,笔者采用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补元汤、皂荚丸、蠲哮汤、千缗汤、麻杏甘石汤合礞石滚痰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等治疗慢阻肺的各个分期,并举出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的6个病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根本是辨清本虚标实,虚实挟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黄益肺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黄益肺合剂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芪黄益肺合剂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李思佳  曲妮妮 《光明中医》2016,(18):2639-2641
曲妮妮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喘病""肺胀"等疾病范畴,该病虽病因繁多,分型复杂,分期明确,但气阳两虚、痰浊瘀血贯穿疾病始终,使得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吾师治以"益气温阳,兼以活血,佐以化痰"之法,并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吾师经验加以总结,望广大读者能够深加体会。  相似文献   

16.
王萍 《西部中医药》2014,(11):140-14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合并小青龙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青海省中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和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联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合小青龙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肺通气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合小青龙汤可有效缓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症状体征,提高心肺功能,并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3.68%,86.84%,对照组分别为21.05%,71.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A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CD8~+降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确切,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进而调节免疫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杏调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效果,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气管注射脂多糖(0.1 m L)法制造CO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3.3mg·kg~(-1)·d~(-1)),麻杏调肺汤低、中、高剂量组(1.7,3.4,6.8 g·kg~(-1)·d~(-1)),另设正常组,每组10只。待伤口愈合7 d后开始给药,连续5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IL~(-1)0;观察肺功能情况及肺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细胞因子TNF-α,NF-κB,IL~(-1)β,IL-8含量明显升高,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肺部组织的病变明显,肺功能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麻杏调肺汤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细胞因子TNF-α,NF-κB,IL~(-1)β,IL-8,升高IL~(-1)0含量(P0.05,P0.01);减轻肺部组织的病变程度,改善肺功能。结论:麻杏调肺汤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中相关细胞因子TNF-α,NF-κB,IL~(-1)β,IL-8,IL~(-1)0治疗COPD模型大鼠,并对肺脏具有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木防己汤加减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海口市中医医院近年来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饮郁化热证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木防己汤加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防己汤加减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心肺功能,并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