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奄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Delbet Ⅰ型1例、Ⅱ型15例、Ⅲ型14例、Ⅳ型2例.平均受伤年龄10.7岁(3.7-14.1岁).所有患儿均随访至骨折愈合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年(1.0-12.2年).1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Ratliff Ⅰ型犁8例、Ⅱ型3例、Ⅲ璎4例、分型不详1例.将受伤年龄、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类型等影响凶素分别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10岁组(11例)有4例、年龄≥10岁组(22例)有1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0.465).骨折Delbet Ⅱ型组(15例)有8例、Ⅲ型组(14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无移位骨折组(4例)有1例、移位骨折组(26例)有1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复位满意组(20例)有10例、复位不满意组(9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非坚强内固定组(27例)有13例、坚强内固定组(4例)有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受伤年龄等因素均可以影响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牛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空心钉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阳性组),85例未发生股骨头坏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21.30%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Garden分型(P=0.01)、体质指数(P=0.02)以及术后股骨颈骨折端三维重建不同方向的移位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牵引、等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空心钉固定手术之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肥胖等出现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患者及时采用关节置换,术后适当减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06本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手术间隔时间、复位质量、术后负重时间、术中是否囊内减压7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2例获平均22.6(12~54)个月随访,10例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发生率9.80%。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得出影响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的风险因素依次为手术间隔时间(OR=15.63,P=0.001)、复位质量(OR=14.49,P<0.001)、是否囊内减压(OR=0.04,P=0.02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得出复位质量及囊内减压是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结论骨折复位质量和是否囊内减压是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复位质量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程度极大;受伤后尽早的手术有助于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术后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的96例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4例,女52例;年龄21~88岁,平均56.3岁。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复位时间与术后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获得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25.4个月。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骨折不愈合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术后Harris评分为(86.20±11.00)分,优40例,良32例,可7例,差5例。未移位骨折组和移位骨折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3.22%和18.8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解剖复位组和非解剖复位组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5.00%和20.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不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对继发股骨头坏死无明显差异。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良好,骨折类型及骨折复位情况是影响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对年轻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尽可能解剖复位、牢靠内固定,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64例,女49例;年龄21~50岁,平均36.3岁。按患者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非股骨头坏死组和股骨头坏死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选用可能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相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Garden分型、手术时间、手术复位情况、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以及内固定是否取出等8个因素,对这些因素分别给予分组、统计和赋值,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去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3例患者获得23~105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共2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对上述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两组间骨折Garden分型、手术时间、手术复位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复位情况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后骨折的类型事先影响缝匠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手术医生争取一次复位成功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与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7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5);骨折闭合复位后,A组采用PCCP固定,B组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构成、术前Harri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复位质量以及术后实际下地康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2个月行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7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3.7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复位质量均为Ⅳ级),无骨不连和退钉发生;B组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发生骨不连(骨折复位质量Ⅰ级2例,Ⅱ、Ⅲ、Ⅳ级各1例),3例退钉;两组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7,P=0.046);且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不连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P=0.047)。A组患者术后实际下地康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均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空心加压螺钉相比,PCCP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具有更好的静态稳定性和骨折端动态滑动加压作用,术后允许早期康复锻炼和负重,骨不连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但骨折复位质量较差和粉碎骨折患者仍可能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描述股骨头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量化其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72例(174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创伤机制、创伤-手术间隔时间、创伤发生季节和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影像学资料包括骨折Garden分型、Pauwel分型、股骨头后倾角度、术后骨折复位、螺钉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存活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患髋关节功能,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结果:172例(174髋)患者纳入研究,共29例(16.67%)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变量是复位质量(OR=0.126,P=0.027)和后倾角(OR=4.380,P=0.010)。股骨头存活136例患者(137髋)纳入生活质量调查,Harris评分90.14±7.92,其中优96髋(70.07%),良28髋(20.44%),中13髋(9.49%),差0髋。SF-36评分中生理健康得分为46.12±9.12,心理健康得分为50.21±3.97,两者不呈线性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与生理健康得分相关有显著差异的变量是复位质量与后倾角度,与心理健康得分相关有显著差异的变量是骨折是否移位与创伤机制。结论:复位质量位不佳和后倾角15°是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心理健康得分恢复良好,但生理健康得分不能恢复到正常人群平均水平,复位质量与后倾角度可作为生理健康得分预测因素,骨折是否移位与创伤机制可作为心理健康得分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年龄为20~60岁,行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共88例,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3例。根据可能影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是否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关。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术后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对骨折类型进行分型、提高手术技巧及加强对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124例(125髋),年龄20~75岁,平均39.7岁.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复位时间、合并同侧坐骨神经损伤、伤后手术时间、手术入路、骨折复位质量、异位骨化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119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5个月(12~76个月).按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优51髋、良44髋、可16髋、差8髋,优良率为79.8%.功能优良率在简单类型骨折和复杂类型骨折组分别为88.9%和69.6%(X2=6.763,P=0.009);14 d内手术和14 d后手术组分别为85.9%和68.3%(X2=5.130,P=0.024);复位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分别为86.8%和18.2%(X2=29.450,P=0.000);无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24 h内复位组和24 h后复位组分别为85.9%、84.2%和40.0%,24 h内复位组与无髋关节脱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24 h后复位组的优良率低于无髋关节脱位组(X2=13.532,P=0.000)和24 h内复位组(X2=5.369,P=0.0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伤后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位质量、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骨折类型及伤后手术时间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移位性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移位性髋臼骨折124例(125髋),年龄20~75岁,平均39.7岁.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同侧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复位时间、合并同侧坐骨神经损伤、伤后手术时间、手术入路、骨折复位质量、异位骨化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119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5个月(12~76个月).按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优51髋、良44髋、可16髋、差8髋,优良率为79.8%.功能优良率在简单类型骨折和复杂类型骨折组分别为88.9%和69.6%(χ~2=6.763,P=0.009);14 d内手术和14 d后手术组分别为85.9%和68.3%(χ~2=5.130,P=0.024);复位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分别为86.8%和18.2%(χ~2=29.450,P=0.000);无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24 h内复位组和24 h后复位组分别为85.9%、84.2%和40.0%,24 h内复位组与无髋关节脱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4 h后复位组的优良率低于无髋关节脱位组(χ~2=13.532,P=0.000)和24 h内复位组(χ~2=5.369,P=0.0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伤后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结果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位质量、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间、骨折类型及伤后手术时间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松  杨塍尧  彭茜 《中国骨伤》2024,37(3):264-270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治疗的5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分为建模组(385例)和验证组(165例),建模组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患者作为发生组(112例)和未发生组(27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术后负重时间、血管损伤、手术方式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建模组112例出现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73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7)、BMI(OR=4.042)、骨折类型(OR=4.244)、手术时机(OR=2.665)、体力劳动>Ⅱ级(OR=5.099)、骨质疏松(OR=10.219)、复位不良(OR=3.112)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表明模型预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为0.867[95%CI(0.826,0.908)]、0.882[95%CI(0.827,0.938)],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骨质疏松、复位不良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及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本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的208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资料,比较MRI及X线片对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结果,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是否急诊、骨折复位质量与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结果] 208例患者随访12~68个月,平均(28.12±9.04)个月,全部完成X线片随访检查,X线片检出43例(20.67%)坏死。其中158例完成规范的MRI,MRI检出102例(64.56%)坏死。208例患者中MRI和(或) X线片共检出110例(52.88%)。MRI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比较显示坏死组与非坏死组在性别、是否急诊与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Garden分型、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年龄、Garden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是相关危险因素,而性别、是否急诊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患者,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手术复位质量(Garden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复位)、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8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对各单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85例,随访3~10年,平均5.5年,其中28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坏死率15.14%,影响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因素分别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结论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是可控的因素,尽早手术复位骨折内固定,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3个月后开始部分负重均能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现有资料显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总体疗效满意,股骨头坏死率低,手术简单易行,技术要求低,创伤小,对于全身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较长,骨质质量尚好的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以及年龄较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首选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颈GardenⅢ型骨折手法复位术中的医源性继发移位损伤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0-03行闭合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Ⅲ型股骨颈骨折221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继发移位)60例和对照组(无继发移位)161例。对复位质量、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疗效、复位手法应用、术前处理方式等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4~68个月,平均41个月。2组复位质量(χ~2=0.247,P=0.619)和骨折不愈合(χ~2=1.836,P=0.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股骨头坏死(χ~2=5.274,P=0.022)和疗效(μ=3.153,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2类复位手法的应用(χ~2=71.133,P0.001)和应用2类不同复位手法达到满意复位患者的术前处理方式(χ~2=44.14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复位术中的医源性继发移位损伤有关,继发移位损伤的发生与复位手法相关,术前处理方式影响复位手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颈骨折行中空螺纹钉内固定术后,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1994年8月~2003年10月采用中空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30例。应用秩和检验方法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复位方式、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6种因素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得出相关顺序。结果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依次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复位方式、受伤至于术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的不同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骨折移位是影响预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所能控制的因素中,骨折复位质量、复位方式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明显影响预后。患者高龄并未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探讨各影响因素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江苏地区2001至2010年期间接受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股骨头坏死作为观察指标,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伤侧、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手术前时间间隔、骨折复位质量、术后患肢不负重时间、内固定排列方式以及内固定是否取出作为相关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随访获得1849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平均随访时间(6.5±2.7)年。共有246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3.3%。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时间平均为伤后(17.0±4.6)个月(8~72个月)。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的1603例患者调查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3.8±8.9)分(78~100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有相关性(OR=2.078,3.423)。结论 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骨折移位程度及骨折复位质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资料的Harris评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资料中不同变量的Harris评分及Harris评分等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的9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时间、复位质量(Garden指数)、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术前是否牵引、骨折侧别、股骨头是否坏死、随访时间以及随访时Harris评分等因素进行术后随访调查.应用SPSSl4.0和SAS8.2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冈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 结果 P-P概率图和正态性检验得出Harris评分呈偏态分布(w=0.757 09,P=0.000 1).单因素分析中,非参数检验得出对Harris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复位时间(U=-2.289,P=0.022)、Garden分型(H=16.943,P=0.001)、完全负重时间(U=-3.069,P=0.002)、复位质量(U=-3.448,P=0.001)、股骨头是否坏死(U=4.723,P=0.000).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Garden分型(r8=-0.412,P=0.000)、复位时间(r8=-0.231,P=0.021)、复位质量(r8=-0.348,P=0.000)、完全负重时间(r8=-0.310,P=0.002)、股骨头是否坏死(r8=-0.477,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Harris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Garden分型(P=0.000 1)、复位时间(P=0.012 6)、复位质量(P=0.000 3)、完全负重时间(P=0.003 2)、术前是否行牵引(P=0.049 2)及股骨头是否坏死(P=0.000 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股骨头是否坏死(P=0.000 1)、复位时间(P=0.028 2)和Garden分型(P=0.000 7)是Harris评分等级的影响因素. 结论 Harris评分呈偏态分布,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1诊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51例,32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12~90个月,平均39个月。闭合复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移位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与应用3D打印技术后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3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1例,女22例,年龄19~57岁,平均38.2岁,骨折按照Schazker分型:Ⅳ型33例、Ⅴ型24例、Ⅵ型16例;按照CT分型:双柱骨折51例,三柱骨折22例。其中19例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54例行常规CT扫描、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2个月~4年随访(平均24个月)。与常规组相比较,3D技术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 d拍膝关节X线片,3D组:解剖复位17例,移位1 mm 1例,移位1 mm 1例,解剖复位率89.4%;常规组:解剖复位35例,移位1 mm 15例,移位1 mm4例,解剖复位率6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3例;关节僵直0例、2例;关节不稳1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