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所致主动脉食管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2例异物性食管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8~78岁。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影像后处理对食管异物病理变化进行准确分级;对主动脉食管瘘的患者采用包括杂交技术(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胸腔镜纵隔引流术)为主的治疗方案,总结MSCT和杂交技术在异物性主动脉食管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平扫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5%(24/32),影像后处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17/17)。MSCT分级所有Ⅰ级、Ⅱ级和Ⅲ级患者均治愈出院,4例Ⅳ级患者采用杂交技术治疗;7例Ⅳ级主动脉食管瘘患者中有5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因开胸行主动脉修补术中死亡1例,开胸行主动脉置换术后24 h内死亡1例。30例痊愈出院患者随访6个月,除1例Ⅳ级患者有轻微背痛以外,其他患者无不适。结论MSCT对食管异物性损伤的准确分级和治疗方式选择均有重要的价值,杂交技术治疗异物性主动脉食管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胸食管异物损伤诊断及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5月至2011年10月26例胸食管异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1.2(18~70)岁。通过多层螺旋CT(MSCT)成像结合临床特征判断其病理类型,采用胃镜异物取出11例,全身麻醉下胃镜异物取出5例,行开胸手术8例,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2例。结果Ⅰ类损伤10例,Ⅱ类损伤5例,Ⅲ类损伤6例,Ⅳ类损伤5例。20例有异物,6例无异物;24例治愈,2例死亡,分别因血管置换术中出血及血管修补术后再出血死亡。结论依据MSCT成像结合临床特征及病史,明确胸食管异物损伤的诊断及病理类型,采取多学科合作的合理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胸食管异物损伤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胸食管异物损伤病变的分级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异物性胸食管损伤病变的分级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84例异物性胸食管损伤患者根据其病变程度进行分级,其中食管非穿透性损伤(Ⅰ级)18例;食管穿透性损伤伴食管周围炎或纵隔炎(Ⅱ级)39例;食管穿透性损伤并发严重纵隔和(或)胸内感染(Ⅲ级)17例;食管穿孔炎症累及邻近大血管(Ⅳ级)10例。根据食管损伤程度和炎症累及范围分别采取经胸食管切开异物摘取(Ⅰ级患者),食管修补、食管部分切除、纵隔引流、瘘口修补(Ⅱ、Ⅲ级患者)或大动脉置换(Ⅳ级患者)等手术。结果Ⅰ级和Ⅱ级异物性胸食管损伤57例均治愈,Ⅲ级患者中死亡1例(1/17),Ⅳ级患者中死亡9例(9/10)。结论对异物性胸食管损伤病变进行分级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预防食管-主动脉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诊断儿童食管异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食管异物患儿食管超声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45例中,颈段食管异物40例(40/45,88.89%)、胸段食管异物5例(5/45,11.11%)。食管超声正确诊断44例食管异物,准确率为97.78%(44/45)。各种异物中,果核类呈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塑料贴纸类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条状强回声,骨头及鱼刺类呈不规则/细条状强回声,纽扣电池表现为弧形/短条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熟蛋清表现为不规则块状无回声,果肉、玩具部件及硬币等多表现为食管内不同形状中等、强或混合回声,金属类异物强回声后方见“彗星尾”征。超声检出的44例食管异物中,31例(31/44,70.45%)异物周围管壁未见异常改变,7例(7/44,15.91%)见黏膜坏死损伤、溃疡形成,3例(3/44,6.82%)管壁炎性水肿,3例(3/44,6.82%)合并食管穿孔。结论 超声诊断儿童食管异物便捷、可行,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质食管镜联合可弯曲气管镜方法用于治疗困难性食管异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月应用硬质食管镜结合可弯曲气管镜取出的11例软性胃镜难以取出的困难性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食管异物的位置、大小、手术时间、损伤情况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食管异物上缘距食管入口2.5~21 cm,颈段2例、胸上段4例、胸中段4例、胸下段1例。误吞异物长径25~40 mm,食管支架长度85~170 mm。手术时间8~100 min。除1例牛肉异物者食管壁无明显损伤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食管壁损伤。所有异物均成功取出。并发症3例:食管壁脓肿、纵膈脓肿、气管食管瘘各1例,均为术前形成。结论:硬质食管镜联合可弯曲气管镜能取出胃镜难以取出的困难性食管异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食管穿孔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食管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01~2010-06 23例食管穿孔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结果本组均经钡剂造影、胸部X线平片、CT、胸腔穿刺等检查,并经手术及食管镜证实。23例中,颈段食管穿孔5例,胸段18例。8例为食管自发性破裂,3例为医源性,11例为食管异物致穿孔,1例为外伤性穿孔。治疗颈段3例手术修补、引流,2例保守治疗;胸段15例经开胸手术,其中2例行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修补13例;2例行可回收带膜食管支架置入封堵术、胸腔闭式引流、空肠造瘘营养支持治疗,1例放弃治疗。全组1例死于严重胸腔、纵膈感染。结论根据发病史及临床特征要及时、准确的诊断是降低食管穿孔病死率的关键。结合穿孔时间、部位、感染程度选择治疗方案,颈段可保守治疗,胸段食管穿孔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食管鱼刺性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食管鱼刺性异物10例患者行食管16层螺旋CT平扫,并将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8例CT图像显示为弧线形、刺状、长条形稍高密度影,以长条形多见,嵌入方式为横位、斜形、纵形,以横位嵌入居多;2例未发现鱼刺性异物。所有病例均经过食管镜检查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鱼刺性异物的形态,大小、长度、边缘锐利程度能清晰显示,且定位准确,对食管鱼刺性异物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食管异物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总结食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明确食管异物的性质及食管损伤程度,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1例食管异物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死亡1例,自动出院3例,其余痊愈出院。结论对食管镜取出困难或易造成2次损伤的食管异物采用手术治疗。对于食管异物,应尽早取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复杂食管异物的诊治(附6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复杂食管异物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4年7月64例复杂食管异物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种类和停留部位. 结果动物骨类异物占50.0%(32/64),义齿占20.3%(13/64),枣核占14.1%(9/64),其它异物占15.6%(10/64).异物停留在第一、二、三狭窄区分别占68.7%(44/64)、26.6%(17/64)、1.6%(1/64),2例(2/64,3.1%)停留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上方.与50岁以下患者相比,50岁以上患者义齿类异物及第二狭窄区异物比例增高,分别为30.0%(9/30)与43.3%(13/30),差异有显著性(P<0.05);59例经内镜取出异物治愈,3例颈侧切开治愈,2例转院治疗.食管穿孔6例,4例由食管异物本身造成,2例取异物时手术所致;5例异物取出经保守治愈,1例异物未取出转院治疗. 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异物种类、停留部位和对周围组织损伤的程度,选择适当麻醉、内镜与操作手法,对安全取出异物以及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患者外科治疗的效果,为其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72.22%),女5例(27.78%);年龄57.50±15.28岁(30~82岁)。18例患者均有吞食异物史,食管异物以动物骨骼为主(55.55%,10/18),食管胸上段(66.67%,12/18)为异物最常见嵌顿部位。2例未检查出确切并发症,16例有不同程度的穿孔、黏膜重度损伤等并发症。15例行手术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15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136.33±92.86 min(50~410min),住院时间16.35±15.80 d(4.00~69.92 d);3例(其中78岁和82岁各1例)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12例顺利出院。3例未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06±1.47 d(3.71~6.63 d),均治愈出院。结论食管异物患者应及早就诊以减少相关并发症,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高龄和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在全面评估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手术,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管异物的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怀疑食管异物者均行X线平片、食管吞钡棉检查、CT平扫,比较不同方法对异物的检出率,并与食管镜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CT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8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骨、鸭骨、鱼刺等,形态、大小、长度及所在部位各异,均能被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X线平片发现5例,检出率为17.86%,食管吞钡棉检查发现8例,检出率为28.57%。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相对于X线平片、食管吞钡棉检查可明显提高食管异物的检出率,并可评价食管损伤程度及周围脓肿、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的情况及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用于诊断耳硬化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7例(92耳)耳硬化症及65例(79耳)非耳硬化症听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轴位平扫MSCT,对MSCT原始图像行后处理,包括镫骨、耳蜗多平面重组(MPR)及听骨链曲面重组(CPR),比较MSCT原始图像及其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根据MSCT原始图像诊断66耳、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89耳耳硬化症,二者敏感度分别为71.74%和96.7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29%和96.49%,后者均高于前者(P均<0.05);其特异度(92.41% vs. 9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MSCT诊断耳硬化症的敏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应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 fast spin echo,3DSPACE)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接诊的12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21~68(41.52±4.13)岁,依次采用单独MSCT扫描仪扫描、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及3D-SPACE序列联合MSCT扫描。比较3种诊断方式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分级情况,观察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的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判断3种诊断方式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与单独MSCT检测在总诊断率和分级总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SPACE序列扫描联合MSCT检测总诊断率和分级总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或MSCT检测(P<0.05);单独3D-SPACE序列扫描与单独MSCT检测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相关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116例肾损伤患者的MSCT扫描和超声检查资料,其中增强扫描92例,延迟期扫描41例,比较二者在肾损伤临床分级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肾损伤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和分级,本组116例患者中Ⅰ级26例,Ⅱ级27例,Ⅲ级39例,Ⅳ级14例,Ⅴ级10例;MSCT对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闭合性肾损伤的分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5%、88.9%、89.7%、92.8%、100.0%,显著高于超声的诊断符合率80.7%、81.5%、84.6%、85.7%、9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MSCT平扫有1例考虑右肾损伤行探查发现肾脏完整,而增强扫描与手术结果符合率100%。 结论MSCT增强扫描能快速明确患者肾损伤的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肾损伤诊断和分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叶清岚  李晶  候金丹  蔡磊  熊星  王海姣 《中国骨伤》2022,35(10):967-97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伴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经关节镜或手术定性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伴半月板及韧带损伤患者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21~67(44.35±8.77)岁,病程1~6(4.64±1.75) d;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85±2.78) kg/m2。收集63例患者的MSCT和MRI检查资料,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并评价二者的诊断价值。结果: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伴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和关节面损伤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3/63),95.24%(60/63),42.86%(27/63)和36.51%(23/63),MSCT的检出率分别为49.21%(31/63),41.27%(26/63),0.00%(0/63)和1.59%(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MSCT(P<0.05)。结论: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伴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对关节腔、关节面及骨髓等周围组织病变诊断准确性较高,可降低临床误诊风险。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中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技术。方法对184例CCHD患者,在未使用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完成16排MSCT扫描,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相对照。结果184例中,MSCT共检出616处畸形,并被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MSCT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为100%,MSCT对房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54.65%(47/86),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78.62%(114/145),而对于瓣膜性病变不能明确显示。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外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6例中4例接受CT,其中2例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仅接受平扫、1例仅接受增强扫描;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接受动态增强MRA检查。结果 4例病灶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桥小脑角区,1例跨小脑幕上下生长。3例侵犯邻近组织。3例伴瘤周水肿。3例病灶CT平扫分别呈低、等、高密度;5例病灶平扫MR T1WI均呈低信号,T2WI 4例呈高信号。4例MR增强检查中病灶明显强化,3例见脑膜尾征。2例MRA动脉期肿瘤均未见显影,其中1例静脉期肿瘤显影,1例MRA全程未见显影。结论脊索样脑膜瘤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轻;肿瘤好发于幕上,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呈延迟强化;易侵袭邻近组织,尤其是骨组织,但较少突破软脑膜侵袭脑实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MSCT、MRI特征。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最大直径>7cm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MS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8例共37个瘤体,其中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4例。MSCT平扫肌瘤密度均混杂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主要表现为囊性变性。病变MR平扫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巨大子宫肌瘤的MS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巨大子宫肌瘤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无功能性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CNETP)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CNETP的MSCT表现,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0例NF-CNETP中,位于胰头5例,胰尾4例,同时位于胰体尾部1例;肿瘤最大径2.5~6.2cm。10例肿瘤均边界清楚,其中9例见完整包膜。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性囊壁呈等或稍低密度,10例中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呈明显环状不均匀强化,1例含壁结节者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均呈持续性强化。肿瘤囊壁动脉期平均CT值为(128.00±62.62)HU,门静脉期为(132.40±44.66)HU。4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胰周淋巴结转移。6例接受能谱CT双能扫描,肿瘤囊壁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浓度值与腹主动脉的碘浓度值进行标准化后分别为0.40±0.16、0.79±0.22。结论 NF-CNETP的MSCT强化方式及包膜显示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