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直径分为3组:A组21例(〈4cm),B组(≥4~≤8cm)63例,C组(〉8cm)18例。结果:A组中17例(81%)患者无任何症状,其中3例行肿瘤剜除术,其余患者定期随访。B组中50例(79%)患者有临床症状,44例行肿瘤剜除术,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肾切除术,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5例患者定期随访。C组中16例(88%)患者有临床症状,所有病例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肿瘤剜除术,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肾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择期行肾切除术,在6例行肾切除术的患者中,有一例因伴发下腔静脉瘤栓而同时行了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沦: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可临床随访;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近期诊治的1例及既往文献报道的8例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回顾性分析病例的影像学与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总结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而判断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疗措施。结果 9例患者中7例在术前检查中均诊断为结肠脂肪瘤,2例患者在手术病理实验后获得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术后随访复查中腹部超声与立体腹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同时未发生切口感染、肿块残余等不良事件,均获得良好的治愈效果。结论巨大结肠脂肪瘤相对少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脂肪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20例结直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自1993年—2007年治疗的20例结直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病例中9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11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7例(85.0%)随访1~168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开腹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手术切除脂肪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是结直肠脂肪瘤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年龄33~65岁,平均49岁。男9例,女6例。右侧10例,左侧5例。腰痛6例,高血压2例。术前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14例。病程2个月~3年。结果: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十一肋间切口行开放手术11例,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4例。病理均证实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术后随访6个月~7.5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2例高血压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该病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开放手术或后腹腔镜下单纯切除肿瘤是主要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诊治方法琴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B超检查提示33例为错构瘤,35例CT检查27例提示为错构瘤,11例行MRI检查9例提示肾错构瘤。45例均手术探查。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B超结合CT和MRI检查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最佳诊断方法,对已确诊的较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6.
李鹤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62-563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20例,采用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特征。【结果12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确诊率90%(18/20).其中19例为单发肿瘤,1例为双侧:肿瘤平均直径6.5(2~1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所有病灶密度均匀3例,均为脂肪组织.病灶密度不均匀17例,其中以脂肪为主的3例.以软组织密度的骨髓组织为主3例,以脂肪、骨髓混杂成分的11例;肿瘤轻度强化14例.中度强化3例,无强化的3倒。【结论】CT、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诊断率高,有特征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髓样脂肪瘤7例,7例肿瘤均在右侧。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明确诊断,2例同时行MRI检查明确诊断。结果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闻50~14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20~100ml,平均43ml。1~2d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d。肿瘤直径1.7~6.5cm,平均5.34c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3例伴相关症状者.术后腰部酸胀症状消失。7例术后随访1周~5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可替代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不典型RAML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CT诊断正确率58.3%。B超检查诊断正确率50%。所有肿瘤都为单侧发病,肿瘤直径3~8cm,平均为5.5cm。5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患者行部分肾切除术,3例患者行肿瘤剜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提示肾错构瘤。其中3例患者伴有瘤内出血,肿瘤直径均大于6cm。术后病理均为RAML。结论:对不典型RAML术前做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应结合病史厦影象学检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9.
吕云凯 《临床医学》2006,26(1):37-38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超检查10例,CT检查9例,IVU异常5例,1例观察治疗,10例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中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均病理检查证实;7例获随访,观察1~3年,无恶变和复发。结论B超、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手术治疗主要是保护有功能的肾功能,此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总结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9年收治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13例,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与影像学诊断结果高度一致。肿瘤大小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无复发,预后良好。3例未手术者随访无临床症状,肿瘤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该病预后良好,无复发。无症状患者可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cm,16例肿瘤直径≥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55.5岁),55岁以上29例(78.4%);有20年以上吸烟史27例(73%)。37例共53个瘤灶,25例为单发,8例为单侧多发,4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79.2%),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平均长径约2.8cm。CT平扫(21灶)肿瘤呈实性(11灶)或囊实性(10灶),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检查(32灶)T1WI瘤灶均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27灶),内可见裂隙状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16灶T1WI瘤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17例27灶)动脉期呈中等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18灶见包膜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麦默通装置在乳腺微创外科中的应用。方法:44例共113个乳腺多发肿块均采用麦默通装置8G穿刺针在彩超引导下进行肿块切除术,术后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所有肿块均为完全切除,大小为0.4~5.5 cm,56个为临床不可扪及的肿块,占49.6%,存在两种以上的病理改变9例,占20.5%,手术平均耗时12.5 min,平均出血18.6 mL。术后8例局部青紫,3例切口下血肿,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切口感染与瘢痕发生。结论:彩超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是一种早期诊治乳腺肿瘤安全、合理、有效、符合美学观点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多发和无法触及的肿块。  相似文献   

16.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乙状结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人乙状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中,肿瘤性穿孔9例,非肿瘤性穿孔26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3例(37.1%),存活22例(62.9%),术后再发穿孔行二次手术5例,伤口感染8例,伤口裂开行二期缝合2例。结论:老年人群乙状结肠穿孔有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准确判断手术指征和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复杂嗜铬细胞瘤115例诊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复杂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复杂嗜铬细胞瘤,其中男64例,女51例,年龄13~73岁,平均42岁。有高血压表现者占80%(92/115),24 h尿儿茶酚胺升高者占受检患者的73.8%(82/111),碘代苄胍(MIBG)和(或)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者占受检患者的86.7%(98/113)。CT和(或)MRI检查阳性率为100%(115/115)。结果手术治疗109例。开放手术89例,其中行体外循环下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18例,胸腔镜手术1例,经尿道膀胱黏膜下肿瘤剜除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7例,直径8.0~17.0 cm,平均12.0 cm,其中3例为多发。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2例,直径1.5~22.0 cm,平均6.8 cm,19例多发,其中腹膜后64例,膀胱7例,纵隔4例,心脏5例,颈部1例,肝脏1例。随访1~144个月,失访14例,肿瘤复发、转移17例,死亡8例。结论复杂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可分布于全身各处,定位诊断多有困难,需结合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综合考虑。手术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的定位诊断,充分的药物准备,严密的麻醉监护对手术的成功开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及超声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B患者的临床和乳腺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病程1周~5年。首发症状为乳腺无痛性肿块。所有肿块触诊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可以活动。乳腺超声检查共显示瘤体10个,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7/10)。所有肿块按超声声像图不同表现分为3个类型:其中分叶形6个,圆形、椭圆形或呈浅分叶状的3个,不规则形状1个(内部呈囊实混合性)。肿块直径1.5~9.5cm。按WHO分类标准,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2例,恶性2例。多数交界性和恶性PT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多为Ⅱ级和Ⅲ级。肿块内均未见钙化灶,未见异常血管图像,无邻近组织结构紊乱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PTB在临床及超声影像表现上与纤维腺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中年妇女乳腺发现较大肿块且短期内迅速长大并结合一些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应高度怀疑PTB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分析颞叶致痫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肿瘤病理类型和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颞叶致痫肿瘤的发病年龄、病程与癫痫类型等临床资料、MRI表现、累及部位及病理类型.结果 39例颞叶肿瘤患者的癫痫发病年龄平均9.4岁,36例(92.3%)为儿童期起病;平均癫痫病程98.8个月.以复杂部分性发作居多,共29例(74.4%),其中11例伴全身性强直-震挛发作(GTCS),2例伴失神发作;GTCS和强直性发作分别为5例(12.8%)和2例(5.1%);单纯部分性发作3例(7.7%).颞叶肿瘤病理类型:节细胞胶质瘤24例(61.5%),星形细胞瘤5例(12.8%),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各3例(7.7%),其他类型肿瘤4例(10.3%).肿瘤位于颢叶内侧和外侧分别为28例和11例;颞叶内侧肿瘤累及海马者(71.4%)显著高于颞叶外侧肿瘤(9.1%).MRI确定病灶为囊实性、实性为主和囊性为主者分别占46.2%、30.8%和23.1%; MRI增强扫描64.1%的病灶无强化.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位于皮层内,具有多小囊性特征外,其他各类肿瘤MRI表现缺少特异性.结论 颞叶肿瘤性癫痫好发于儿童期,多为累及颞叶内侧或外侧皮层,且为生长缓慢的小肿瘤,其中尤以节细胞胶质瘤居多.癫痫发作类型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全身强直震挛发作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