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艳华 《中国医药》2012,7(1):63-64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传代细胞培养法培养VSMC细胞;将100、200、400mg/L的AGE分别作用于VSMC,且设200 mg/L BSA组与空白对照组;10-5、10-3、10-3mol/L的二甲双胍+200 mg/L的AGE分别作用VSMC,于加药后12、24、48及72 h观察增殖变化;后用四氮唑蓝法测定其吸光度值.结果 各浓度AGE组在不同时间均能促进VSMC增殖;其中,100 mg/L AGE组12 h时对VSMC就有增殖作用,而200 mg/L AGE组增殖作用最明显,且在24h作用最强;400mg/L组同200 mg/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浓度二甲双胍组在24h、48 h、72 h各组均能抑制VSMC增殖,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二甲双胍组相比,10-4mol/L、10-3 mol/L组24h抑制作用最强,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对AGE诱导的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基化终产物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药物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观察氨基胍、吡格列酮、伊贝沙坦三种药物对AGEs诱导的VSMCs增殖的拮抗作用。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s,6~10代用于实验,0、50、100、200、400ml/L的AGEs,与VSMCs孵育不同时间(0、8、16、24、48h);并用上述三种药物与200ml/LAGEs共同孵育24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微量酶比色法检测VSMCs增殖。结果 各浓度的AGEs对VSMCs作用8h,细胞增殖不明显,浓度200ml/L作用48h,细胞增殖最明显;三种药物均能抑制AGES诱导的VSMCs增殖(P〈0.05)。结论 氨基胍、吡格列酮、伊贝沙坦可明显抑制AGEs诱导的VSMCs增殖,在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方面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二甲双胍(MF)在体外对小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BMP一2)及核心结合因子(Cbfa一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骨代谢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分离培养原代颅盖骨成骨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2)以乳鼠成骨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不同浓度(0、50、100、200、400Ixmol/L)的MF干预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24h后,M1vr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细胞BMP-2及Cbfa-1基因表达。结果二甲双胍干预成骨细胞24h后,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在浓度400μxmol/L的OD值最大为0.298±0.047(P〈0.05);可促进BMP-2及Cbfa-1mRNA的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二甲双胍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通过调节BMP-2及Cbfa-1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U293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U2932细胞,分为对照组(0 mmol/L)和二甲双胍实验组(分别为5、10、20、40 mmol/L),分别培养24、48、72 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自噬及凋亡等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二甲双胍处理后的U2932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5、10和20 mmol/L二甲双胍组G0/G1期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20 mmol/L二甲双胍组24 h、48 h、72 h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 mmol/L二甲双胍组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α亚基(p-AMPKα)、P5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微管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马法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效果。方法选择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作为研究细胞株,将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与马法兰联合作用于细胞株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二甲双胍与马法兰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当二甲双胍和马法兰浓度为80 mmol/L时,培养24、48、72 h的RPMI8226细胞株凋亡率均显著高于浓度为20mmol/L和5 mmol/L(P<0.05);当二甲双胍和马法兰浓度为80 mmol/L时,培养24、48、72 h的U266细胞株凋亡率均显著高于浓度为20 mmol/L和5 mmol/L(P<0.05);观察组C骨髓瘤细胞RPMI8226、U266凋亡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A、观察组B,且当二甲双胍和马法兰浓度为80 mmol/L时,培养24、48、72 h的U266细胞株凋亡率均显著高于浓度为20 mmol/L和5 mmol/L。结论二甲双胍与马法兰联合使用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效果明显,可有效促使细胞凋亡,可在临床上广泛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通过激活自噬促进MC3T3-E1细胞系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二甲双胍的成骨诱导剂处理MC3T3-E1细胞,其中二甲双胍的浓度分别为0(对照)、200、400、800μmol/L。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二甲双胍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的最适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并选择出二甲双胍的最佳干预浓度。对照组、二甲双胍400μmol/L组、二甲双胍400μmol/L+3-甲基腺嘌呤(3-MA,5 mmol/L)组和3-MA 5 mmol/L组分别干预MC3T3-E1细胞4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检测自噬指标,并利用ALP染色、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能力。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剂量相关性地促进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并且400μmol/L二甲双胍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的最适浓度。二甲双胍0(对照)、200、400μmol/L组的LC3 Ⅱ/Ⅰ比值逐渐增大,P62/β-actin比值逐渐减小,LC3荧光强度逐渐增强;800μmol/L二甲双胍组的LC3 Ⅱ/Ⅰ值减小,P62/β-actin比例增大,LC3荧光强度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400μmol/L二甲双胍组的LC3Ⅱ/Ⅰ比值明显增大,P62/β-actin比值明显降低(P0.05),LC3荧光强度最强。与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400μmol/L组中LC3 Ⅱ/Ⅰ的比值增大,P62蛋白表达减少(P0.05),LC3荧光强度增强,自噬体数量增多;ALP活性增强,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OCN,COL1的表达增强(P0.001、0.05、0.01)。二甲双胍中加入3-MA 5 mmol/L后,LC3 Ⅱ/Ⅰ的比值减小,P62蛋白表达增多,LC3荧光强度减弱,自噬体数量减少;ALP活性减弱,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OCN,COL1的表达减弱。结论二甲双胍能通过激活MC3T3-E1细胞系的适度自噬促进其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体外增强顺铂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培养液中二甲双胍终浓度为10mmol/L)、顺铂组(培养液中顺铂终浓度为20μmol/L)、联合组(培养液中二甲双胍和顺铂的终浓度分别为10mmol/L和20μmol/L),各组作用24h,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存活率,金氏公式评价二药协同效果;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二甲双胍、顺铂均可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存活率和侵袭力;二甲双胍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顺铂单独或联用二甲双胍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并能下调GRP78蛋白表达水平(P<0.05),二药联用上述作用效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增强顺铂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化疗敏感性,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下调GRP78蛋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李洪林  韩红波  卢清军 《中国医药》2014,(10):1492-1494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进行干预,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氨唑溴盐法检测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GF、EGFR的表达.结果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以10 mmol/L作用终浓度抑制效果最明显,其48 h的细胞吸光度为(0.477 ±0.025),与对照组(0.602±0.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渐增加二甲双胍的作用浓度,细胞凋亡率随之逐渐增加,药物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76±0.96)%、(20.77±1.16)%,与对照组(5.21±0.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33342染色可见明显的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等凋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随着二甲双胍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调.结论 在体外,二甲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细胞内EGF及EGFR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GMC,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GMC增殖,选择最佳刺激浓度,并在普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不同剂量的条件下,比较GMC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的增殖情况.结果 葡萄糖最佳刺激浓度为0.6 g/L;普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高剂量组对葡萄糖刺激的GMC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对G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20,(2):202-207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胰腺癌BxPC-3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以Smad4基因天然缺失型人胰腺癌BxPC-3细胞为对象,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不同剂量二甲双胍(5、10、20 mmol/L)作用24 h后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采用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不同剂量二甲双胍(10、20 mmol/L)作用24 h后的细胞迁移情况,记录迁移细胞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细胞中钙黏着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补体反应基因32(RGC-3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5 mmol/L二甲双胍组比较,10、2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凋亡率均显著升高,且2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10 mmol/L二甲双胍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10、20 mmol/L二甲双胍组迁移细胞数均显著减少,且20 mmol/L二甲双胍组显著少于10 mmol/L二甲双胍组(P<0.05);10、2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20 mmol/L二甲双胍组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0 mmol/L二甲双胍组;1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Vimentin mRNA,2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Vimentin mRNA及其蛋白以及10、2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中RGC-3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20 mmol/L二甲双胍组Vimentin mRNA及其蛋白、RGC-3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10 mmol/L二甲双胍组(P<0.05或P<0.01)。结论:二甲双胍可剂量依赖性地通过Smad4非依赖性通路抑制BxPC-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这可能与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以及RGC-32表达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娟  杨艳  王树人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687-368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VSMCs,将培养的VSMCs分为0、50、100、200、500及1000 μmol/L Hcy,其中0 μmol/L Hcy组为对照组.当VSM-Cs细胞长满80%瓶底时,各组加入不同浓度的Hcy,继续培养细胞6h、12h、24h、36h、48h、72h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当Hcy刺激VSMCs 12~48h时,VSMCs的细胞数逐渐增加,细胞的活力也持续增加(P<0.05);当Hcy的刺激时间达72h时,高浓度(1000 μmol/L Hcy)组的VSMCs活力的升高趋势有所减缓,细胞有损害表现.结论:高浓度Hcy可直接诱导VSMCs增殖;但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过高浓度的Hey对VSMCs表现出抑制和损害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内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簇(ROS)、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2 '7'-二乙酰二氯荧光素(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 PI)双染色分析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与未经葡萄糖处理的牛血清白蛋白(BSA)组对比,500 μg/mLAGEs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内ROS形成和细胞凋亡(均P< 0.01);给予二甲双胍(100~500μmol/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BSA组及AGEs组成骨细胞内ROS形成和细胞凋亡,浓度分别为500、400 μmol/L时,对细胞内ROS形成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强.结论:AGEs显著诱导原代成骨细胞内ROS的形成和细胞凋亡,而二甲双胍能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GEs诱导的成骨细胞内ROS的形成和细胞凋亡,减轻AGEs对成骨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厄贝沙坦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6~10代的细胞用于实验,糖基化终产物(50,100,200,400 mg·L~(-1))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8,16,24,48 h)后,分别用氨基胍(阳性对照组)、吡格列酮、厄贝沙坦与200 mg·L~(-1)基化终产物共同孵育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比色(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各浓度的糖基化终产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作用8 h,细胞增殖不明显,200 mg·L~(-1)糖基化终产物作用48 h,细胞增殖最明显;氨基胍、吡格列酮、厄贝沙坦均能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0.05)。结论:吡格列酮与厄贝沙坦可明显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抑制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钙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在含10 mmol·L~(-1)β-甘油磷酸培养液中加入200 mg·L~(-1)的AGEs及不同浓度(10~(-7)~10~(-5)mol·L~(-1))的罗格列酮体外培养VSMCs,采用甲-酚酞络合酮方法测定细胞钙含量,real time-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Rage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水平。结果 AGEs可使VSMCs钙含量增加,Tnf-α、Il-6及Rage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罗格列酮组均可降低VSMCs细胞层钙含量,抑制上述影响(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VSMCs Rage表达,降低Tnf-α、Il-6表达和分泌,减轻AGEs诱导的VSMCs钙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凝血酶诱导培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作用,探讨其引起VSMCs增殖与NF—κB途径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以0.01、0.1、0.2、0.5、1.0、2.0U/mL的凝血酶与培养的VSMCs共孵育24h和用0.5U/mL凝血酶与VSMCs分别孵育1、2、6、12、24、48h:采用WST-1代谢活性和^3H—TdR掺入率测定VSMCs细胞增殖率;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基础状态下和0.5U/mL凝血酶干预的VSMCs中NF—κB的细胞内定位及其核中NF—κB的蛋白含量;以已知的AngⅡ和PDGF对VSMCs的增殖作用为阳性对照,研究NF-κB途径与凝血酶诱导的VSMCs增殖关系,100μmol/LPDTC(NF—κB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后检测凝血酶引起VSMCs的增殖率。结果:浓度为0.2~2.0U/mL的凝血酶对VSMCs分别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和P〈0.01);但浓度为0.5~2.0U/mL的凝血酶作用24h对VSMCs的促增殖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U/mL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呈双峰样改变.1h和24h分别达峰值。基础状态下VSMCs的NF-κB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凝血酶干预后VSMCs的NF—κB主要分布于细胞核。PDTC预处理明显抑制凝血酶促VSMCs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浓度0.2~0.5U/mL范围内的凝血酶呈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培养SHR的VSMCs增殖:而且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提示凝血酶的促增殖作用存在延迟现象。凝血酶能够激活VSMCs的NF—κB,使其从细胞浆转位至细胞核。凝血酶引起VSMCs增殖与NF-κB途径有关联,NF—κB可能是V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共同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异常增殖的影响。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PS(0.1,1,10mg·L-1)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12,24,48,72h)后,分别用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与10mg·L-1LPS共同孵育72h,四甲基偶氮咗盐微量酶比色(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10mg·L-1LPS孵育72h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最明显(P<0.01);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论: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对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类药物可能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crocetin)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Endothelial cells,BECs)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纯化新生牛全血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用虎红染色法测定西红花酸对牛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BECs黏附的影响,Cell-based ELISA法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选择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AGEs(100μg/mL)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BECs的黏附(P〈0.01 vs control),用西红花酸(1,0.1,0.01μmol/L)预孵内皮细胞12h后,再用AGEs作用24h,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BECs的黏附较AGEs模型组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5或0.01)。Cell-based ELISA测定结果显示,AGEs作用4h内,BECs中的E-selectin表达水平上升,之后E-selectin表达下降,8h时,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而西红花酸(1,0.1μmol/L)能使E-selectin表达下降。sABC免疫化学结果也证实西红花酸对AGEs诱导BECs中E-selectin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西红花酸可通过抑制黏附分子E-selcet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这可能是西红花酸减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F2高剂量给药组(2mg/kg)、F2中剂量给药组(1mg/kg)、F2低剂量给药组(0.5mg/kg)。模型组及F2各给药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各组分别于术后7d取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定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d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血管壁细胞PCNA表达显著增加(P<0.01),F2剂量依赖地降低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壁α-actin阳性染色减少,F2各给药组可增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中α-actin阳性染色率。结论:F2能抑制兔颈总动脉机械损伤后血管内膜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其增殖有无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合成AGEs,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AGEs对HSC增殖的影响及不同浓度EGb对AGEs促HSC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当培养液中AGEs浓度≥50mg/L时,12~48h内检测发现HSC较正常对照组增殖明显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P<0.05),而6h内及低浓度AGEs组未观察到其对HSC增殖有明显影响。EGb在培养48h时对AGEs刺激的HSC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AGEs可以促进HSC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作用时间充分的前提下,EGb可抑制AGEs诱导的HS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