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经皮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引导器在椎板关节突螺钉植入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2例,均行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根据椎板关节突螺钉植入方式分为引导器植入组25例和徒手植入组2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式分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单侧组,n=47)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双侧组,n=53),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不同部位高度、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隐性失血量及住院费用少于双侧组,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双侧组(P 0. 05),两组住院时间,椎体间融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ODI、VAS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椎间隙手术对侧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疗效相近,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更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降低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9例采用改良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T 组,改良 TLIF 即在 TLIF 基础上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并以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19例采用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P 组,改良 PLIF 即在 PLIF 基础上减少棘突切除范围,保留邻近节段后方韧带复合体,同时扩大切除下关节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年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年时 Oswestry 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T 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 P 组( P<0.05)。两组间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无差异,各组内患者术后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及3个月 P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T 组( P <0.05);术后1年 T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P 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前 ODI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 ODI 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 组明显低于 P 组( P <0.05)。P 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SD),T 组2例出现 AS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组中1例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无力,3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骨折。T 组中2例出现椎弓根骨折伴螺钉外露,1例出现棘突根部骨折,5例出现加压后棘突挤压,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两种改良技术均可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各伴随不同的并发症。改良 TLIF 较改良 PLIF 有助于患者远期腰部功能康复,但在术后早期可能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失稳患者的效果.[方法]下腰椎失稳患者30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病例.[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有效提高椎间骨融合率,达到小关节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且手术创伤小,内置物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廖鑫  吕超  罗政  刘俊 《中国内镜杂志》2023,29(10):12-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联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ndo-TLIF组(32例)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 Endo-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TLIF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出院时,Endo-TLIF组腰痛VAS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腿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Endo-TLIF组JOA评分高于TLIF组,ODI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传统TLIF和End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Endo-TLIF具有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8例中18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TLIF术(单侧改良TLIF组),20例行后正中人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PLIF组),比较两种术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28~35个月,平均33.6个月,末次随访单侧改良TLIF组优良率94.4%;PLIF组85.0%;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钉棒松动、断裂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0.05),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比较而言,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缓解快等优势。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57-4258
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及各项影像学参数。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参数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指标(P<0.05)。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能矫正脊柱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Sextant系统下经皮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Quadrant系统下经后路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TLIF)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经验,比较本方法与传统开放TLIF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4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Quadrant系统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21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TLIF手术(20例,开放组),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中和术后显示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均良好。两组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年随访ODI改善率、临床疗效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均<0.01)。结论采用经皮椎弓根固定结合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操作方便、安全、微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疗效及对腰椎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6月79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行MIS-TLIF联合PSF术治疗,41例)及开放组(开放TLIF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微创组、开放TLIF术组手术优良率、有效率分别为80.49%、97.56%vs76.32%、97.37%,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切口长度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JOA评分、ODI评分及术后1d、3d及术后7d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MIS-TLIF联合PS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有助于其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双侧钉棒及同侧单钉棒置入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mL。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者即刻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无切口感染、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无新发神经根性疼痛。30例患者术后均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融合率为100%。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下肢肌力和感觉异常改善明显,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提高了融合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崮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问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6例采用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7例采用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scale,VAS)和JOA评分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率及优良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JOA、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手术优良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单侧椎弓根固定能够提供和双侧固定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