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 D3]对人白血病6T-CEM细胞株凋亡及维生素D受体(VD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1,25(OH)2 D3作用于6T-CEM。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法(TUNEL)检测细胞晚期凋亡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DR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1,25(OH)2 D3作用后可促进6T-CEM 细胞的凋亡,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 <0.05)。1,25(OH)2 D3作用前后6T-CEM细胞均表达VDR蛋白,药物作用后VDR蛋白表达上调。结论1,25(OH)2 D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诱导6T-CEM细胞凋亡,使VDR蛋白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李传应  吴成 《安徽医学》2022,43(5):545-548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代谢酶(CYP24A1、CYP27B1)和其受体(VDR)水平。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安徽省儿童医院32例CMPA患儿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根据症状将患儿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7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VDR、CYP24A1、CYP27B1转录水平差异。结果 (1)试验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重度组患儿25(OH)D水平低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CYP24A1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儿CYP24A1转录水平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YP27B1、VDR转录水平在试验组和对照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儿25(OH)D水平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470,P=0.007); CYP24A1转录水平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806,P<0.001),25(OH...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受体mRNA在卵巢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张晔  朱晓燕  刘宇健  卢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076-1080
目的:构建由载体介导的抑制人维生素D3受体(VDR)表达的RNA干扰载体,并在人骨肉瘤细胞中初步研究其对VDR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线筛选设计了两段针对人VDR的RNAi序列,并与载体pSilencer-2.1-U6连接,获得了表达载体pSilencer-2.1-U6-VDR1与pSilencer-2.1-U6-VDR2.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入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细胞中,通过Western 印迹法检测其对内源性VDR蛋白表达、对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激活PKC作用的影响,利用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检测其对1,25(OH)2D3抑制HOS-860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分别转染pSilencer-2.1-U6-VDR1/2的HOS-8603细胞中,与对照细胞比较,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1,25(OH)2D3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1,25(OH)2D3快速诱导PKC磷酸化的作用均有显著降低.结论:构建的表达载体pSilencer 2.1-U6-VDR1与pSilencer 2.1-U6-VDR2均能在细胞水平显著抑制内源性VDR基因的表达,并能有效阻断一些由VDR介导的1,25(OH)2D3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研究VDR与维生素D3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5.
<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er,VDR)是一种属于配体依赖的类固醇激素超家族的受体,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维生素D3(Vitamin D3)即1,25(OH)2D3,就是与VDR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配体。自从发现1,25(OH)2D3抑制IL-2、IFN-C、GM-CSF和IL-12的转录以及上调细胞因子IL-4以来,VDR在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 受体(vitamin receptor,VDR)是介导1,25(OH)2D3VD(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受体.VD与VDR结合后可与靶基因上游启动子区或调控区域上的特定DNA序列相结合,进而对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调控[1].研究表明,VDR在药物代谢、转运及药物疗效中起关键作用[2],而造成个体对药物代谢、疗效及肿瘤易感性的差异与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3],因而对VDR变异的研究也就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转录水平上论述VDR的变异对药物代谢酶CYP3A4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FokI(rs2228570)的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平台从建库到2011年5月的文献,对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运用RevMan5.0.0软件进行Meta分析,Stata11.0软件进行Begg’s检验。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累积样本量为8360例,其中病例组3749例,对照组4611例。定量合成分析未见VDR FokI位点的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有显著关联(等位基因F对f:OR=1.00,95%CI=0.94~1.06,P=0.96;基因型FF/Ff对ff:OR=1.04,95%CI=0.93~1.51,P=0.48;基因型FF对Ff/ff:OR=0.97,95%CI=0.89~1.06,P=0.53)。以印度人群为对象的一篇研究提示等位基因F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但Begg’s检验显示该研究存在较大的发表偏倚。对全体人群按人种进行亚组分析,均未得到VDR FokI位点的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显著性相关(等位基因F对f:白种人OR=0.91,95%CI=0.88~1.02,P=0.17;黄种人OR=1.09,95%CI=0.95~1.24,P=0.22;印度人OR=1.91,95%CI=1.30~2.81,P=0.0009)。结论:VDR FokI位点等位基因F可能为欧美高加索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慧花 《医学综述》2013,19(5):820-822
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体内的维生素D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最终被转化为有较强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各个靶器官发挥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维生素D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对细胞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维生素D受体(VDR)在免疫相关细胞内的表达,1,25-(OH)2D3对细胞因子生成的调控,VDR和各羟化酶缺损的转基因动物研究等。因此,除了对血钙、血磷代谢的调节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外,维生素D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也越来越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受体(VDR)是维生素D作用于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VDR或者其天然配基1,25-(OH)2D3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本文着重关注VDR在肺癌、结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调节控制的差异,评价其选择性预防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D受体(VDR)是维生素D作用于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VDR或者其天然配基1,25-(OH)2D3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本文着重关注VDR在肺癌、结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调节控制的差异,评价其选择性预防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l和Fokl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儿科就诊的佝偻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婴儿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VDR基因BsmI和FokI位点多态性,采用BMD-1000A超声波骨密度仪检测左胫骨中段骨密度,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钙和磷,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采用全血干化学法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研究组血钙、骨密度以及25-(OH)D_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血磷和B-AL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6. 578/0. 000,8. 489/0. 000,4.489/0.000,2.936/0.004,5.358/0.000);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在FokI位点上的基因型ff、Ff以及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79,P=0.031),而在BsmI位点上基因型BB和bb+Bb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χ~2=0. 102,P=0.749);FokI位点携带FF基因型个体的佝偻病发生风险高于携带ff+Ff基因型个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918,95%CI 1. 174~8.918,P=0.045),而BsmI位点基因型BB与bb+Bb个体相比,佝偻病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密度和25-(OH)D_3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基因型间血钙、血磷以及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F基因型个体骨密度和25-(OH)D_3水平均明显低于携带Ff和ff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婴幼儿佝偻病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25-(OH)D_3水平密切相关,FF基因型可能是佝偻病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5例正常者的VDR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水平,并检测相关临床及生化指标,比较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及不同基因型血清1,25(OH)2D3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明显(P<0.01)。糖尿病组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因型AA组及Aa组血清1,25(OH)2D3高于基因型aa组,而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低于基因型aa组,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 Apa I位点的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血清1,25(OH)2D3水平、空腹血糖及血压与VDR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常永丽 《医学综述》2012,18(8):1243-124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内蒙古蒙汉人群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287例,其中蒙古族患者117例,汉族患者170例。分别采静脉血1 mL,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维生素D受体FokⅠ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全部研究对象中共见FF、ff、Ff三种基因型。蒙古族糖尿病肾病患者FF基因型频率为37.8%、ff基因型频率为22.2%,Ff基因型频率为40%,而汉族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频率分别为55.1%、9%和35.9%。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与汉族的糖尿病肾病与VDR基因FokⅠ多态性有关联性;F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钧 《医学综述》2012,18(3):324-326
免疫细胞存在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3通过其体内代谢活性产物1,25-(OH)2D3与VDR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1,25-(OH)2D3除了直接作用于T细胞外,还通过多种机制调节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对12,5-(OH)2D3免疫调节机制的认识提示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可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2,5-(OH)2D3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1,25(OH)2D3对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平  蔡德鸿  黄震 《广东医学》2007,28(1):152-154
维生素D代谢物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是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维生素D活性形式,通过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参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代谢调节.维生素D受体(VDR)是一种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其主要介导维生素D对靶细胞的生物效用.VDR不仅分布于与骨、钙代谢有关的小肠、肾和骨等组织,还存在于脑、肝、皮肤、牙齿等器官;同时促进其对钙、磷的吸收.1,25(OH)2D3与受体结合激活基因组时先由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将其转运到各靶器官组织,与靶器官及组织中的VDR结合,再与视黄醛X受体(RXR)形成杂二聚体,后与维生素D反应元件(VDRE)结合,对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进行调控,且只调节含有VDRE的基因,进而实现其生物学功能.1,25(OH)2D3亦介导快速反应,其反应时间仅几秒钟.如肠细胞、破骨细胞、甲状旁腺组织及胰岛β细胞均有这种快速反应.它通过与膜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刺激蛋白激酶C,进而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然后刺激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引起基因效应.VDR功能本质上反映了1,25(OH)2D3的功能,其不仅存在于成骨细胞,而且也存在于破骨细胞[1].位于骨组织上的VDR作用是双向的,成骨细胞上的VDR可调节而位于破骨细胞上的VDR,可抑制其增殖亦可促进其分化.从而对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起着双向调节作用,而该双向作用的取向则取决于维生素D的含量.正常的骨再建过程依赖于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的动态平衡,而这一过程又分别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结直肠瘤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多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结直肠肿瘤患者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Fok I多态的分布特征,探讨其与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了69例中国结直肠肿瘤病人及218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外周血gDNA,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并分析VDR Fok I多态的分布频率. 结果:F等位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者和结直肠肿瘤病人中分别是61.5%和49.3%,健康对照者和结直肠肿瘤病人中的FF,Ff和ff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9.5%,44.0%,16.5% 和29.1%,40.5%,30.4%.F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者和结直肠肿瘤病人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势比(odds ratio,OR)分析中,Ff基因型人群中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OR值为2.00(95%可信区间: 1.01~3.96),ff基因型人群中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OR值为2.51(95%可信区间: 1.21~5.18) (P<0.01).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VDR基因起始密码子区 Fok I多态在中国人群中的广泛分布特征,同时揭示了VDR Fok I变异可能降低个体患结直肠肿瘤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Ⅰ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VDR基因Fok Ⅰ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Fok Ⅰ位点ff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与FF基因型相比,ff基因型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性增加(OR=2.241,P<0.05);与F等位基因相比,携带f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罹患原发性肝癌(OR=1.479,P<0.05).结论:VDR基因Fok 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VitD)是一组具有广泛生理作用的类固醇衍生物,其作用是通过VitD受体(VDR)介导的。体内大多数组织和细胞都有VDR。VitD抵抗是指机体对正常甚至大剂量VitD或1,25(OH)2D的低反应或无反应现象,VDR基因点突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机体有着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受体受体基因BsmⅠ和FokI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3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佝偻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法检测VDR基因BsmⅠ和FokI位点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5-(OH)D3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FokI位点上的基因型ff、Ff以及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79,P=0.031),而在BsmⅠ位点上基因型BB和bb+Bb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49);FokI位点携带FF基因型个体的佝偻病发生风险是携带Ff+ff基因型个体的3.9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CI)=3.918(1.174~8.918),P=0.045),而BsmⅠ位点基因型BB与bb+Bb个体相比,佝偻病发病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研究组,25-(OH)D3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F基因型个体骨密度和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携带Ff和ff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烟台地区婴幼儿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25-(OH)D3水平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佝偻病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北方满族人结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36例满族结肠癌患者及80例满族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RFLP检测FOKI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健康人等位基因F、f分布频率为48.5%、51.5%;病例组结肠癌患者等位基因F、f分布频率为32%、68%,在北方满族结肠癌患者及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Ff基因型人群中结肠癌患病风险的OR值为1.85 (95%可信区间: l.11~3.43),ff基因型人群中结肠癌患病风险的OR值为2.36 (95%可信区间: l.42~4.29) (P﹤0.01)。结论 在结肠癌患者中,表现为FF基因型显著减少,ff基因型显著增多,VDR ff型等位基因有可能成为结肠癌的遗传标志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