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培平  关景丽  赵新超 《中国药房》2012,(21):1960-1962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甲氨蝶呤0·5mg·kg-1,3d1次)和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0·2、1·0mg·kg-1,每日1次),每组10只,后4组用完全弗氏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建模给药后第16天开始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给药15d。评价建模给药后各组小鼠关节炎指数(3d1次),检测建模给药30d后各组大鼠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含量和CD4+T/CD8+T细胞比例,以及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更高,外周血CD4+T、CD4+T/CD8+T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FN-γ、IL-4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硼替佐米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更低,外周血CD4+T、CD4+T/CD8+T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FN-γ、IL-17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仅硼替佐米高剂量组IL-4表达明显增加(P<0·05);硼替佐米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水平减缓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
施丽  吕洁清 《江西医药》2006,41(6):358-360
目的考察萘普生对大鼠Ⅱ型胶原性关节炎(CIA)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对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相关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牛Ⅱ型胶原(CII)加完全佛氏佐剂(CFA)免疫Wistar大鼠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以足踝周长法测量动物足肿胀的变化并给出相应评分;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抗CⅡ抗体的水平、血清中TNFα和IL1的含量;以同位素法检测动物脾淋细胞在刀豆素A(ConA)的刺激下的增殖情况。结果萘普生可对CII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研究发现禁普生可使CIA大鼠过高的ConA增殖反应降低.同时对CIA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释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显著抑制CIA大鼠体内抗CⅡ抗体的产生。结论萘普生对CI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同时通过细胞和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可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炎症性骨吸收。方法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 Ⅱ-Fc)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3、10、30mg.kg-1.d-1)吡格列酮灌胃治疗CIA大鼠3周。比较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病理差异、骨代谢指标——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TNFα的蛋白水平差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法等方法检测OPG、RANKL及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后踝关节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生及软骨不同程度破坏;各治疗组关节炎症和滑膜增生不同程度改善,无软骨及骨破坏。相比模型对照组,各治疗组血清及软骨中OPG水平明显增高,而血清中TNFα及软骨中RANKL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比低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OPG水平较高,而TNFα及RANKL水平较低(P<0.05)。相比TNFα拮抗剂治疗组,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软骨中OPG水平较高,而RANKL水平较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通过下调CIA大鼠血清中的TNFα及关节软骨中的RANKL,上调关节软骨、滑膜及血清中OPG的蛋白表达,起到抑制CIA大鼠的炎症性骨吸收的作用;并且有随剂量增大而增强的趋势,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时此作用可能稍强于TNFRⅡFc。  相似文献   

4.
可溶性鸡Ⅱ型胶原对关节炎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考察口服小剂量可溶性鸡Ⅱ型胶原(SCCⅡ )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检测脾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 (MLNCs)和肠派伊尔结细胞 (PPCs)的ConA增殖反应、腹腔巨噬细胞 (PMΦ)和滑膜细胞 (SMCs)产生IL 1和TNFα水平 ,结合观察踝关节继发炎症、胸腺指数等指标变化。结果 :SCCⅡ (0 .0 3、0 .30和 3.0 0mg·kg- 1·d- 1,ig)治疗 (d 1 2~1 8) ,能提升患鼠脾细胞低下的ConA增殖反应 ,进一步抑制MLNCs和PPCs低下的ConA增殖反应 ,显著抑制PMΦ和SMCs产生IL 1和TNFα,明显减轻大鼠AA的炎症反应。结论 :口服小剂量可溶性SCCⅡ对大鼠AA有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白细胞介素-1受体阻滞剂(IL-1ra)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IA)的影响.方法:鸡Ⅱ型胶原诱导大鼠CIA模型,关节评分法观察关节炎的发生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B细胞增殖反应;采用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法检测IL-1活性;放免法检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CIA大鼠在致炎后d10,出现关节红肿,刀豆蛋白(ConA)或脂多糖(LPS)诱导的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PMΦ产生IL-1,TNF-α,PGE2的水平升高.IL-1ra(7.5,30,120mg·kg-1·d-1)和阳性对照组(anakinra 120mg·kg-1·d-1)sc,连续7d,均能减轻CIA大鼠关节局部炎症,降低关节评分;IL-1ra(30,120mg·kg-1·d-1)能明显降低CIA大鼠过高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IL-1ra (7.5,30,120mg·kg-1·d-1)能明显降低CIA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CIA大鼠PMΦ产生过高的IL-1,TNF-α及PGE2水平.结论:IL-1ra对CIA大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胶原性关节炎中免疫抑制性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II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胶原性关节炎模型;检测关节炎大鼠多发性关节炎评分,每周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滋肾通络方(ZTF)对胶原性关节炎(CIA)小鼠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方法 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ZTF组(8.4 g生药·kg~(-1)),造模21 d后每日灌胃给药,连续4周。检测关节炎指数、关节病理改变、血浆IL-10和IL-17水平、外周血和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CD4~+T细胞IL-10、IL-17 mRNA水平。结果 CIA小鼠踝关节病变明显,血浆IL-17水平、外周血和脾脏Th17细胞比例、CD4~+T细胞IL-17 mRNA表达明显升高;血浆IL-10水平、外周血和脾脏Treg细胞比例、CD4~+T细胞IL-10 mRNA表达明显降低。ZTF能明显减轻CIA小鼠关节病变,降低血浆IL-17水平、外周血和脾脏Th17细胞比例、CD4~+T细胞IL-17 mRNA表达;升高血浆IL-10水平、外周血和脾脏Treg细胞比例、CD4~+T细胞IL-10 mRNA水平。结论 CIA小鼠存在Th17/Treg细胞失平衡,ZTF可调节Th17/Treg细胞比例,重构Th17/Treg细胞平衡,调节相关细胞因子释放,这可能是ZT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鸡Ⅱ型胶原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免疫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可溶性鸡Ⅱ型胶原 (SCCⅡ )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 (CIA)的免疫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检测CIA大鼠血清抗Ⅱ型胶原 (CⅡ )抗体、腹腔巨噬细胞 (PMΦ)与滑膜细胞产生白介素 1(IL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SCCⅡ /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 5个部位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同时测量继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器官系数。结果 ig 0 .0 3,0 .3和 3.0mg·kg- 1·d- 1SCCⅡ (d 14~ 2 2 ) ,明显减轻患鼠继发炎症 ,抑制针对SCCⅡ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和PMΦ,滑膜细胞超常分泌IL 1和TNFα ,促进体重和免疫器官系数恢复 ,提升低下的淋巴细胞ConA反应 ,但不能降低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 ,5个部位的淋巴细胞对SCCⅡ体外刺激也几无反应性。结论 SCCⅡ通过T细胞免疫耐受途径对大鼠CIA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阚晶  李俊  冯利杰 《安徽医药》2011,15(11):1348-1351
目的研究苦参素(OM)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AA)的影响,并探讨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导AA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足爪肿胀度、多发性关节炎指数(AI),HE染色观察关节病理学改变,放免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水平。结果 OM(60、120 mg.kg-1)剂量组能明显抑制A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改善膝关节的病理学病变,使AA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OM对AA大鼠有治疗作用,调节体内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A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Mtb诱导的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实验性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热杀死结核分枝杆菌H37Ra(Mtb)与矿物油混匀,一次性经尾根部皮下注射,诱导SD大鼠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在实验周期内,定期检测实验动物体重、血常规,并进行关节炎临床评分、足趾容积测定,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ELASA方法测定血清TNF-α,关节组织中IL-1、IL-6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检测SD大鼠后腿踝关节软骨及滑膜的病理变化,以X-光检查验证模型骨侵蚀程度,通过多项综合指标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SD大鼠经Mtb免疫14d后,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单核细胞数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增高。从免疫Mtb10d开始,模型组动物足趾和踝关节出现炎症信号,14~16d达到高峰。免疫28d后,大鼠外周血TNF-α水平升高,关节滑膜组织中IL-1和IL-6及VEGF水平上调。显微镜下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关节软骨增生。结论由Mtb诱导的SD大鼠关节炎模型与临床RA特征相近,具有模型复制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可广泛用于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筛选及实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多甙片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清和关节腔中TNF-α、IL-1β以及滑膜中VEGF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CIA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常规HE染色,测量关节体积,计算关节炎指数及病理积分,用雷公藤多甙片灌胃治疗,治疗一月后用ELISA检测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滑膜中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及滑膜中VEG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经过TP治疗后,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及滑膜中VEGF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在关节炎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P能够通过调整细胞因子变化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IA)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2 mg·kg-1)组及3个剂量(25,50,100 mg·kg-1)TGP组;用鸡Ⅱ型胶原建立胶原型大鼠模型;观察胶原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指数(AI)及关节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白芍总苷可明显降低关节指数,抑制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白芍总苷大、中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和VEGF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芍总苷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降低血清白介素-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趋于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蒿藤胶囊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CIA)大鼠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与Ⅱ型胶原混合后乳剂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每周检测大鼠右后足关节肿胀百分率;末次给药后,观察关节滑膜的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蒿藤胶囊对外周血中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酶联法检测蒿藤胶囊对血清中TNF-α、IL-17、IL-6、IL-21及IL-22的影响,PCR法测定蒿藤胶囊对脾脏组织中JNK、p38、ERK 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测定蒿藤胶囊对脾脏组织中JNK、p38、ERK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关节滑膜中JNK、ERK蛋白表达。结果:蒿藤胶囊0.193 g·kg-1在给药14 d时可显著缓解CIA大鼠的关节肿胀率,降低病理学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IL-17、IL-6的水平,抑制CD4+ T淋巴细胞升高,下调脾脏组织JNK、p38、ERK mRNA及JNK、ERK蛋白的表达并下调关节滑膜中JNK、ERK蛋白表达。结论:蒿藤胶囊治疗CIA大鼠的免疫抑制机制可能与下调脾脏组织与关节滑膜中JNK、ERK表达,降低外周血中CD4+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与血清炎症因子IL-17、IL-6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T细胞结合肽(FNS007,又称NTAP)对小鼠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关节炎(CIA)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牛CⅡ加弗氏佐剂诱导小鼠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发病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阿巴西普)组、FNS007低剂量(1.2 mg·kg~(-1))、中剂量(2.4 mg·kg~(-1))和高剂量(4.8 mg·kg-1)治疗组,发病入组当天尾静脉注射给药,以后隔天1次,直至治疗结束。给药后d 28处死小鼠。给药期间测量小鼠爪厚度和踝关节宽度;关节评分法检测关节炎发生情况;实验结束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抗CⅡ抗体水平;X线分析FNS007对CIA小鼠4爪骨损伤的作用;对小鼠踝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NS007给药后能明显抑制CIA小鼠的爪厚度和踝关节宽度,明显降低小鼠的关节炎症评分,明显降低血清IFN-γ、IL-6及抗CⅡ抗体水平,小鼠X线评分降低,踝关节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FNS007对CⅡ诱导的小鼠胶原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为竞争抑制T细胞活化,抑制CIA小鼠体内致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抗CⅡ抗体的产生,减轻组织损伤和骨破坏,从而对小鼠CIA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霞水母胶原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霞水母来源的胶原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造成大鼠关节炎模型,致炎后大鼠给予霞水母胶原连续灌胃14 d,观察大鼠双后肢关节肿胀情况,及对血清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 口服霞水母胶原可以降低大鼠的双后肢关节肿胀度,降低大鼠血清中NO和MDA含量,提高大鼠血清中SOD活性.结论 霞水母胶原对佐剂型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及过氧化脂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对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以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从第1次免疫造模开始,大鼠分别予以FTY720(0.1、0.6mg·kg-1)和雷公藤多苷(6、12mg·kg-1)灌胃治疗,连续4周。观察记录大鼠活动和关节炎指数、体重、足底厚度和足爪肿胀;血常规分析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变化;流式分析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变化;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炎性关节病理改变和滑膜组织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FTY720给药后能抑制大鼠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明显降低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滑膜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结论 FTY720可有效控制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浸润到滑膜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皮酚、三七总皂苷联合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将存活且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丹皮酚组、三七总皂苷组、丹皮酚与三七总皂苷联合用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另立假手术组。连续给药4周, Masson 染色检测各心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Western - blot 检测心肌组织中 TNF -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 CVF 和 TNF -α蛋白表达不同程度降低;与单味药丹皮酚组和三七总皂苷组比较,联合用药组 CVF和 TNF -α蛋白表达下调显著,联合用药高剂量组较联合用药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结论:丹皮酚与三七总皂苷联合应用可协同下调 TNF -α蛋白表达,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红曲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曲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牛Ⅱ型胶原建立Wistar大鼠CIA模型,大鼠在首次注射Ⅱ型胶原后d 14灌胃红曲500 mg·kg-1,qd,给药至d 48处死大鼠(共给药34 d).分别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的后足容积,并对关节炎的肿胀程度进行评分;对大鼠的踝关节拍摄X线片,评价CIA大鼠的软骨和骨的破坏程度;同时对大鼠踝关节的滑膜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在CIA大鼠关节滑膜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在首次注射Ⅱ型胶原后11-13 d,大鼠关节炎形成.红曲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于首次注射Ⅱ型胶原后第4周开始下降,与CIA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关节炎评分与CIA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d 48,红曲组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CP-1和RANTES阳性细胞均显著低于CIA模型组(P<0.05).结论:红曲对CIA大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CP-1和RANTE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胡宾  沈敬华 《安徽医药》2013,17(5):735-738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对日本大耳白兔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外周血中抑炎因子(IL-10)、促炎因子(TNF-α)、CD4+、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氧化二砷低剂量组(1.0 mg·kg-1·d-1)、三氧化二砷中剂量组(2.0 mg·kg-1·d-1)、三氧化二砷高剂量组(4.0 mg·kg-1·d-1)、激素组醋酸泼尼松龙(10 mg·d-1),每组8只。成功建立卵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后,分别给药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外周血中的IL-10、TNF-α,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含量。结果卵蛋白诱导法可以成功诱导兔的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中的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模型组TNF-α较正常对照组上升(P0.05),三氧化二砷各剂量组兔的关节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而TNF-α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比值均比正常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三氧化二砷可能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异常增生,减轻细胞免疫应答、调节卵蛋白关节炎兔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的紊乱缓解RA的病程发展,该作用可能是三氧化二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络通痹颗粒(QLT)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T细胞亚群及滑膜细胞TNF-α,IL-1的影响。方法:建立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给药自d 7始,持续21 d。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RT-PCR技术,观察QLT对CIA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滑膜细胞分泌TNF-α,IL-1和TNF-αmRNA,IL-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QLT 14.4 g·kg~(-1)可明显升高CIA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CD8~+比值(P<0.05,P<0.01);QLT 7.2和14.4 g·kg~(-1)降低滑膜细胞分泌TNF-α,IL-1(P<0.05,P<0.01)及TNF-αmRNA,IL-1 mRNA的表达。结论:QLT可调节CIA大鼠T细胞亚群的比例,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提示这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