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检出率逐渐提高,介入治疗大量应用于临床,即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防血管痉挛,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 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术后苏醒平稳,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无动脉瘤破裂。结论 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再破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颅内出血继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它们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两种方法,此两种方法术前皆需明确瘤体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等的关系。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整体显示有着绝对优势,而展示载瘤动脉、瘤颈与瘤体形态等解剖学关系尚需依靠灵活的影像学技术及技巧,这对提高DSA检查效率,争取病人的救治时间和确定治疗方案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我们积累的部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杜志君  李朝晖  祝子峰 《吉林医学》2011,(20):4197-4197
<正>近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2]。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常规2D-DSA检查基础上行3D-DSA SSD检查。对22例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  相似文献   

8.
方烂基 《微创医学》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再行3D-DSA技术,并进行三维重建,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动脉瘤是否填密.结果 24例中,行3D-DSA技术共检出16例20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技术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状、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更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正确决策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及准确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3DTOFMRA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DTOFMRA发现59个病人共67个动脉瘤,53例病例经DSA检查.除1例DSA证实为假阳性、3例因血肿影响显示不如DSA外,其余48例MRA所见无论是瘤腔大小、生长方向、瘤体与载体动脉的关系均与DSA相似,58病例66个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结论:3D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尤以VR成像效果好,可作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或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在全麻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两个实验组(S1和S2)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不同剂量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对照组(C)给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和记录患者术后48h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VAS评分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实验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更为平稳;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不良反应较单用芬太尼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动脉瘤破裂(破裂组),44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破裂组)。患者于1周内同时接受CT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指标。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的符合率较高,对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CTA与DSA测量两组动脉瘤的瘤颈、动脉瘤最宽径、动脉瘤最长径测定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外段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Ⅳ型占比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椎动脉迂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治疗策略和经验。方法通过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35例,于超早期、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同时夹闭责任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35例均成功夹闭。手术效果按GOS评分:V级22例,IV级6例,III级3例,II级2例,I级2例。结论超早期手术,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中操作得当,可使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减影的COMPAS、ROADMAP功能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严景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重庆400042 @张伟国$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重庆400042 @龚水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重庆400042 @杨东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10例需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患儿。观察组患儿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案,对照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及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方案。分别对患儿经不同方式麻醉后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起始至切皮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对两组患儿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苏醒的平均时间为(7.1±3.2)min,对照组患儿苏醒的平均时间为(16.4±3.5)min,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起始至切皮的平均时间为(11.1±2.1)min,对照组患儿麻醉起始至切皮的平均时间为(10.1±2.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发生恶心呕吐和术后烦躁的患者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方法应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和烦躁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尼膜同与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SAH)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8例颅内动脉瘤术前及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膜同2.5~5ml/h持续静脉微泵注入7~10d,改为口服尼膜同14d的治疗方法.结果 疗效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 脑动脉瘤发生SAH和CVS应常规应用尼膜同.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 30例颅内动脉瘤中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 30例 (31个 )动脉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分析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入路选择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  30例术中 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出院时 2 6例痊愈 (包括 1例多发动脉瘤 ) ;2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 ;2例死亡 (术前HuntⅣ级 )。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对动脉瘤术前Hunt分级Ⅰ~Ⅲ级者应尽早手术 ;Ⅳ、Ⅴ级者应先行脑室外引流 ,辅助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 ,待病情平稳再手术。术中防止动脉瘤破裂和破裂后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为寻求麻醉安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全凭静脉麻醉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静吸复合麻醉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IL-6、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ADR)的浓度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术中、术后24 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对照组上升较观察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在术中、术后24 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P〈0.05),对照组上升较观察组明显(P〈0.05);对照组术中、术后24 h血清ADR、NADR浓度升高(P〈0.05),观察组术中血清ADR、NADR浓度有所下降,术后24 h升高(P〈0.05);两组患者BIS在术中较麻醉前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5.47±2.27)min]、拔管时间[(8.92±2.14)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5.81±5.9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苏醒时间[(8.97±2.51)min]、拔管时间[(13.45±4.93)min]、定向力恢复时间[(24.14±7.25)min],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17.31%)(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比较,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创伤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更少,拔管期更加平稳,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