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与心理干预对女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女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与心理干预,观察3个月。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末,两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女性精神病患者予以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倩  侯梅  张强  张红  张福平 《中国康复》2014,29(3):179-182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BIT )对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8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 HABIT 治疗。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 )和能力低下患儿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各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同期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QUEST量表承重及保护性伸展部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及PEDI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比较,2组各量表评估分数增加值显著不同( 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与常规OT 治疗相比,HABIT 方法能更好地提高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且较小年龄组患儿进步较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游戏设计结合针刺、推拿应用于脑瘫儿童流涎,观察脑瘫儿童流涎程度的改善情况,及其社会适应性、日常生活独立性、口唇舌活动情况的变化。方法:观察132例伴随流涎的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游戏设计组及对照组,2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推拿进行康复干预,游戏设计组(观察组)采用游戏教学设计融入针刺推拿进行康复干预。干预时间为90d。2组在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格塞尔量表中社会适应性能区得分进行智能发育评价;采用唇、舌、咀嚼动作灵活性评分进行吞咽功能评价;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检查量表(WeeFIM)进行生活独立性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格塞尔适应性评分、唇、舌、咀嚼运动评分、Wee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推介入游戏设计对脑瘫儿童流涎情况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艺术行为治疗在基层医院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康复作用。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工娱治疗,观察组在工娱治疗基础上配合艺术行为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及生活质量问卷表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ANS、SSPI及ADLP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艺术行为治疗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较好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书画训练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均常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及集体性心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书画训练,观察3个月。于训练前后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定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生活质量。结果书画训练3个月后,两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总分、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和兴趣性因子分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除物质生活维度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总分及其他维度分均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书画训练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增强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系统化健康教育,观察1个月,随访1a。干预前后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定康复效果,统计随访期间服药依从性及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 P<0.05或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出院后随访1个月、1 a观察组服药完全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1 a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促进患者临床康复,预防病情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简化的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sCIM T )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中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分为sCIM T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采用社区康复治疗3个月,sCIM T组在训练开始的第1个月,给予一个类似于拳击手套的装置,限制健侧手及腕关节的活动,同时给予sCIMT的行为技术治疗,后2个月同对照组社区康复方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sCIMT 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2组U-FM A及BI评分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P<0.01,0.05);且sCIM T 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简化的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适合社区康复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个案管理对出院重性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出院后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个案管理模式的延续护理,对照组给予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的社区服务,观察1a。于干预前后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管理评定量表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管理评定量表评分除物质生活因子外,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延续护理个案管理模式服务能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对提高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81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综合组同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综合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综合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艳  黄均礼  吴雅怡 《中国康复》2011,18(6):456-458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CP)患儿陪护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对息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3个月~3岁的CP患儿家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ZUNG)问卷调查,并按照患儿部位及类型给予运动发育推拿法及引导式教育等疗法治疗。干预组家长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包括针对性心理疏导,共同制定患儿康复计划,家长间互相交流治疗经验等。结果:经过6~18个月的心理干预,2组家长ZUNG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例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对CP患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对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家庭康复对脑瘫高危儿(IHRCP)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脑瘫高危儿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组另加用门诊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3及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进行疗效评估。纠正胎龄后12月龄进行随访,判定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GDD)、脑性瘫痪(CP)、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ASD/IHRASD)的人数。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2组GMFM评分、FMFM评分、适应性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1)。纠正胎龄后12月龄,干预组诊断为GDD、CP、ASD/IHRASD的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家庭康复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认知、语言功能,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的相关性。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选取智商90~110分患儿25例为A组,智商50~69分25例为B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之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组( 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6.0%、64.0%,P<0.05)。结论:脑瘫患儿智力与运动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经康复治疗后,智力好的患儿比智力差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22例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12例)和对照组(11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正规的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人组时、入组后2个月末和5个月末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OL)进行评定。结果:在社区治疗2个月末和5个月末,康复组在WHOQOL-BREF各领域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区康复可以全面提高社区中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健康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及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家长对脑瘫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患儿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率和配合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患儿对康复训练的配合度,促进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可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压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DV T )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措施落实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自行设计DV T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量表,从我科住院患者中选取未应用量表的88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量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158例患者为观察组。评估干预后2组DV T 相关知识了解、DV T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2个表后DV T相关知识及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1,0.05),DV T 发生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结论:DV T 危险因素评估表预防表,在康复医学科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精神病量表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①护理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病量表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全面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个体、家庭、群体相结合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肿瘤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合城市社区肿瘤患者的康复模式。方法将自愿加入的社区肿瘤患者按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9例,对照组84例,对干预组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为传统社区随访,不施加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应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别测定社会支持状况和抑郁状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得分较高。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经过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即经过干预干预组社会支持明显提高,抑郁状况明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肿瘤患者综合干预模式切实可行,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并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促进肿瘤人群的社区康复,扩大康复覆盖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工娱疗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予以社区工娱治疗,对照组不参加任何社区工娱治疗。观察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结论社区工娱治疗能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