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龙氏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每周5次,l0次为l个疗程,两组均用相应手法治疗1个疗程。两组都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比较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4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3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颈曲均有所改善,观察组颈曲值改善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肯定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4.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可靠,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吴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恪材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712-1712
颈性眩量的发病因素较多,主要有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也即是颈椎间盘退变使整个颈椎高度缩短,而椎动脉相对延长,以致血管迂曲、狭窄,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分布极为广泛,颈椎交感神经受挤压,导致椎动脉痉挛,或交感神经功能失调,造成对侧代偿不能;颈部软组织劳损以及先天畸形等。运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运动医学科吴超教授的经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吴超教授的推拿手法以下简称“吴氏手法”)。此手法能疏通经络,缓解推动脉的痉挛和解除交感神经的刺激,从而达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以至临床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其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临床实践证实,对该症采取综合性治疗优于单纯性治疗,但仍存在治疗手段单一、显效慢、远期效果欠佳以及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电位加手法治疗107例患因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结果显效98例(91.6%,98/107),有效7例(6.5%,7/107),无效2例(1.9%,2/107)。提示高电位疗法结合手法及牵引复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辨证手法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手法加辨证手法,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X线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体征评分均有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每组治疗前后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辨证手法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与常规手法治疗比较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刀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性眩晕[1]是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眩晕,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眩晕多为突发性、一过性发作,即大多数病人当头颈部旋转至某方位时出现眩晕症状,恢复原位后眩晕症状逐渐消失;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多为持续性眩晕,在病人低头、仰头、旋转甚至大声讲话时均  相似文献   

8.
颈源性眩晕手法治疗5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整复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牵引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颈椎牵引下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4例颈椎病分别进行对照治疗,其中康复组50例采用颈椎牵引下行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54例中的34例采用颈椎牵引,20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表明:颈椎牵引下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见效快,总有效率达98%,疗效明显高于单纯颈椎牵引或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端托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端托法治疗一个疗程(治疗组),30例同病患者服用颈复康治疗相同天数(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指标、外周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6酮前列环素Fla(PGFla)浓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前者显著好于后者(P<0.01),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中,治疗组治疗后TCD、SOD、LPO及PGF1a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端托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 8个方向的LOS,计算面积和长度的Romberg值。结果闭眼时,两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睁眼时(|Z|>2.138, P<0.05);无论睁眼或闭眼,除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外(|Z|<1.026, P>0.05),眩晕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对照组(|Z|>2.004, P<0.05)。眩晕组在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的LOS和总LOS完成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Z|>2.240, 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平衡控制有赖于视觉补偿,LOS范围缩小,有较高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 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CGRP)的水平及单向中频电中药导入治疗后患者血浆 CGRP的改变。方法 :对 34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单向中频电中药导入治疗 (导入组 ) ;另 34例口服复方丹参片和眩晕停药物治疗作为对照。治疗前后测定血浆 CGRP。结果 :治疗前 6 8例眩晕患者血浆 CGRP〔导入组( 36 .2 3± 2 2 .78) ng/L,服药组 ( 36 .72± 2 2 .85 ) ng/L〕均低于健康人组〔( 5 2 .2 6± 18.5 3) ng/L,P均 <0 .0 1〕,经单向中频电中药导入治疗后患者血浆 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导入组 ( 5 0 .12± 2 0 .6 2 ) ng/L,P<0 .0 5 ;服药组 ( 44 .5 2± 2 3.36 ) ng/L ,P>0 .0 5〕。结论 :CGRP参与了颈性眩晕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仰头摇正手法配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手法组及压灸组各30例,联合组予手法联合压灸法治疗,手法组、压灸组分别予手法或压灸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残障评估量表(DH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疗效评估,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患者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0次后,3组DHI评分、DARS评分及BA、LVA、RVA的V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联合组复发率及DHI评分明显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仰头摇正法结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并可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于临床中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段颈胸椎快速、小幅度松动手法结合常规松动术治疗机械性颈肩痛的短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HVLA手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HVLA手法组除了接受常规松动术治疗以外,还针对C1-2、T1-2关节实施快速、小幅度松动手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松动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8h分别使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C1-2旋转活动范围来评估患者.结果:治疗后,HVLA手法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好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HVLA手法组(30例)NDI指数下降57.5%,VAS评分下降50.4%,对照组(30例)NDI指数下降16.7%,VAS评分下降12.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HVLA组治疗后C1-2旋转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机械性颈肩痛综合运用上段颈椎和胸椎HVLA手法治疗的短期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松动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中药颈椎荣通方联合旋提手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0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医辩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的8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自拟颈椎荣通方结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旋提手法治疗,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治疗两周后的临床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颈椎弓弦距。结果:经两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观察组(1.22±1.54)明显低于对照组(2.52±1.76),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颈椎弓弦距差值(1.03±0.24)高于对照组(0.52±0.1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荣通方结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气滞血瘀证型)颈椎病较单纯应用旋提手法治疗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