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社区进一步康复的模式和途径。方法:45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GMFM和WeeFIM 评分均较干预3个月末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2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较干预3个月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限制诱导运动疗法辅助虚拟现实游戏对偏瘫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每日行限制诱导运动疗法4 h,其中1 h在治疗师帮助下行受累侧作业治疗,另外3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实验组1 h在治疗师帮助下治疗,1 h进行虚拟现实游戏,剩余2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治疗。2组儿童均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质量测试量表(QUEST)、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分别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整体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QUEST、GMFM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QUEST、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16.38±7.07)分、(72.79±9.96)分、(59.05±5.3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限制诱导运动疗法辅助虚拟现实游戏能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整体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手-臂强化训练(HABIT)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6岁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HABIT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估2组患儿患手的整体功能,同时采用PDMS-2量表的精细运动评估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测试对患儿的双手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UEFT评分和PDMS-2量表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分别为(42.76±1.78)分和(16.85±1.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ABIT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余虹  许光旭 《中国康复》2014,29(4):261-26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20min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GMFM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观察6周。采用自知力评定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康复效果。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自知力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的社会能力、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兴趣爱好、个人卫生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或0.01),对照组仅部分因子分有显著改善( P<0.05或0.01);研究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开东 《中国康复》2014,29(4):263-264
目的:观察强化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C P )的疗效。方法:63例痉挛型C 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肌力强化训练。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髋前屈肌、髋后伸肌、膝伸展肌肌力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 FM )各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痉挛型CP患儿康复疗效,并且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通过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行40分钟动作观察训练,训练方式为进行微软Xbox Kinect平台的体感游戏,先行观察,后跟随游戏模仿练习。2组儿童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儿童平衡功能评定量表(PBS)、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PBS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29.19±8.19)分和(59.81±7.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背屈位足一小腿夹角、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母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值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G值7支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与智力的作用.方法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神经节苷酯)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适应性项中发育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节苷酯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与智力发育,对脑性瘫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列石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偏瘫、四肢瘫患儿4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夜间睡眠时联合系列石膏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评定2组患儿拇指桡侧外展角、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QUEST)A区、B区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中自理能力项。结果:2组治疗3及6个月后拇指桡侧外展角与治疗前比较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增加更明显(均P<0.05)。观察组治疗3及6个月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QUEST评定A区、B区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更明显(均P<0.05)。2组治疗6个月后WeeFIM量表中自理能力项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系列石膏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异常姿势,提高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晨间早操在康复科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就诊的脑瘫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例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晨间早操。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评分量表)、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分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晨间早操能更有效地提高住院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QUEST)的信度和效度,为其在国内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原著者允许并授权后,将英文版QUEST量表翻译成中文.研究对象为70例在康复中心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选取30例检测重测信度(间隔2周),随机选取30例检测评分者间信度.50例同时接受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中文版QUEST量表测试,分析PDMS-FM原始分与中文版QUEST量表各分测试原始分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平行效度.结果:中文版QUEST量表的各分测试原始分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评估者间信度(ICC值>0.90),中文版QUEST量表与PDMS-FM测试的各项分测试原始分测试具有良好的平行效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7~0.921).结论:本次研究确立了中文版QUEST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种可以有效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技巧质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丽  王文香  史惟  杨红  钟晨 《护理与康复》2013,(12):1127-1130
目的 分析不同手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了解脑瘫患儿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脑瘫手功能分级系统和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74例〉4岁的脑瘫患儿进行测评,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手功能级别脑瘫患儿的年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脑瘫分型,手功能分级分布不同;不同手功能级别患儿的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手功能评级与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61~-0.82,P〈0.001),中文版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分值间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7~0.86,P〈0.001).结论 脑瘫患儿的手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加强手功能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和社会机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增加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辅助上肢和手的训练。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 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对患侧手最大握力和捏力、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患手最大握力、捏力及STEF、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赵金兰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13-201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I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迎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88-4592
背景: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临床研究热点。目的:分析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红桥医院儿科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按治疗方法分别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和单独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脑性瘫痪综合功能评定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分值均有所提高(P<0.05),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P <0.05),且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重症脑性瘫痪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