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余盛龙  陈次滨 《山东医药》2011,51(49):53-55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定、6min步行试验以及中医证候判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C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观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5);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均较前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C组与治疗前、A、B组比较,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三组IVEF、LYESD、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BN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C组较A、B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钠尿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Ⅱ~Ⅲ级)患者随机分为10mg阿托伐他汀组(A组)、20mg阿托伐他汀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均给予抗心衰基础治疗,A组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B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测定血浆BN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min步行试验,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组患者治疗12周时心功能指标、血浆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种剂量治疗组血浆BNP、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LVEF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治疗组的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治疗组间血浆BNP水平、血清hs-CRP水平、LVEF及6min步行距离无差异。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即可以降低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微炎症可能是该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40mg,1次/晚,共治疗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两组治疗后LVEDD、LVSDD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观察组LVEDD、LVSDD减小更明显(P均〈0.05);两组LVEF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hs—CRP、NT—proBNP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两组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延长,观察组延长更明显(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单倍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DCM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36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律失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而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d,分别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TnI水平变化情况,评估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复苏及卒中)风险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 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TnI水平较非他汀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非他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16例次(48%),他汀组14例次(42%);非他汀组因心衰再住院16例次(48%),他汀组11例次(33%),P>0.05。结论: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DCM患者的cTnI水平及预后无明显影响,对心衰住院率亦无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乐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6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40 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T)及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情况和心力衰竭复发住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T-pro BNP、hs-CRP水平及6M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T-pro BNP、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心力衰竭复发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更优,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DCM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36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律失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而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d,分别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TnI水平变化情况,评估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复苏及卒中)风险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 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TnI水平较非他汀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非他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16例次(48%),他汀组14例次(42%);非他汀组因心衰再住院16例次(48%),他汀组11例次(33%),P〉0.05。结论: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DCM患者的cTnI水平及预后无明显影响,对心衰住院率亦无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患者128例,以患者入院编号末位为偶数者作为观察组,奇数者作为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力(PH)、6分钟步行距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PH、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H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患者P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西安市周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2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MMP-2、MMP-9、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MMP-2、MMP-9、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NYHA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小于对照组,NYHA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MLHF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降低CHF患者血浆MMP-2、MMP-9及NT-pro 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超声心电图诊断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改善肺动脉压力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持续治疗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肺动脉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能够更好地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万爽力)治疗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2例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标准治疗稳定1个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万爽力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6个月记录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VEDV)变化情况,观察用药前后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I,VEF、I。VEDV等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爽力有进一步改善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标准剂量的辛伐他汀在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因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心力衰竭患者,按机制分为缺血组(35例)与非缺血组(32例),测量基线水平的血浆脑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均给予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个月后重复测量上述相关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缺血组BNP、6MWD、LVEDID和LVEF显著改善,均优于非缺血组(均为P<0.05)。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标准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个月安全、有效,显著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 (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 ,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 ;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 ,LVEF增加明显 ,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结论 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 ,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3.
左心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B型利钠肽(BNP)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测定243例左心衰竭患者(左心衰竭组)和111例对照组的血BNP值,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心衰竭组的LAD和LVEDD均显著增大(P均<0.001),LVEF显著降低(P<0.001),血BNP显著升高达16倍(P<0.001),且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呈逐级显著升高(P均<0.001)。对照组LogBNP与年龄(r=0.328,P<0.001)和性别(r=0.221,P<0.05)呈正相关。左心衰竭组的LogBNP与NYHA分级(r=0.820,P <0.001)、LAD(r=0.263,P=0.001)和LVEDD(r=0.53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VEF(r=-0.596,P< 0.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BNP仅与NYHA分级[B(SE):0.435(0.028),P<0.001]和LVEF[B (SE):0.007(0.002),P<0.001]独立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左心衰竭患者BNP水平随NYHA分级增加,呈逐级显著升高,且与NYHA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4.
普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小剂量普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连续人选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医院就诊的非缺血性病因的心衰患者61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mg/d)组(n=30)与对照组(n=31),治疗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脏功能、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标准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d,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时患者加压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增加;6个月时NYHA分级改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下降,左心室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俚有所下降(均为P〈0.01);对照组患者NYHA分级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的趋势(P=0.052)。普伐他汀组患者的总胆固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变化,无肝、肾功能异常,肌酸激酶无明显增高,1例患者因为过敏反应(皮疹)终止治疗。结论 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在标准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左室重构与心功能状态,并改善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8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1例,常规护理)和运动康复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疗程均为8周,随访12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代谢当量(METs),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表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记录12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8周时LVEF、LVEDd、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54.7±6.2)%比(65.4±8.7)%]、LVEDd[(49.6±8.3)mm比(40.2±9.3)mm]、NYHA分级[(2.7±0.8)级比(1.9±0.9)级]改善更显著(P〈0.05);6MWD[(122.7±9.2)m比(175.6±8.7)m]和METs[(5.8±1.8)比(8.4±2.4)]也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43.4±9.8)pg/ml比(31.7±8.9)pg/ml]明显降低(P〈0.05);运动康复组康复训练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2个月时,运动康复组MLH-FQ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8.9±7.9)分比(45.65=8.2)分,P〈0.053,因心衰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9.5%比24.4%,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 CHF患者 ,给予口服氯沙坦 2 5~ 10 0 (5 0± 15 ) mg/ d,治疗 4~ 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下降 (P <0 .0 5、<0 .0 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 <0 .0 1) ,心功能改善 1~ 2级。药物副作用少 ,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氯沙坦治疗 CHF疗效好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血浆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21例CHF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CRT,其中5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包括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房室结射频消融术+CRT—D治疗。观察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1、2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水平。结果21例患者中的16例存活患者于植入CRT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P〈0.05);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血浆BNP均明显降低(P〈0.01)。5例死亡患者以上指标无改善。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小于3000pg/ml者(BNP—L组)与人于3000pg/ml者(BNP—H组)相比,CRT治疗3个月时两组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但12个月时BNP—I。组的心功能指标仍进一步改善,而BNP—H组与CRT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24个月内,BNP—L组中只有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而BNP—H组中有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1例为心脏性猝死。结论植入CRT后心功能指标在早期即得到改善的患者,其2年预后较好;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植入CRT后的心功能变化趋势;植入CRT后3个月时BNP水平不下降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BNP)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超声心功图于入院即刻、治疗2周分别进行BNP水平检测,测定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血浆BNP浓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542,P<0.05),随心功能好转,BNP下降,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70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25,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反映心衰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心功能不全,预测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素(BNP)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观察BNP水平与LVEF、FS、LVEDD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血清BN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各心衰组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NP水平随NYHA分级升高而升高。BNP水平与LVEF及FS呈负相关(r=-0.62,r=-0.59,P<0.01),与LVEDD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血清CNP浓度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指标,并与心脏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