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后需进行尿流改道。回肠新膀胱术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B rick术)相比,具有自行排尿、抗反流、无需配戴尿袋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8例膀胱癌患者成功施行了膀胱全切 回肠新膀胱术,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为35~57岁。无痛性肉眼血尿病史2~7个月,经B超、C T、膀胱镜检查均提示为膀胱癌。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期为:T2期2例,T3期16例。1.2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后,加行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当天起经三腔Foley导尿管持续冲洗膀胱;2周更换导尿管,同时拔除双J管,开始膀胱训练,从每1h开放1次尿管,逐步延长至2~3h1次。当贮尿囊可以贮尿到250m l时,拔除尿管,训练患者利用腹压排尿。1.3治疗结果患者均于术后3~4周拔除导尿管及体内双J管,进行排尿训练,随访1~24个月,排尿困难者1例,行尿道扩张后缓解,其余均能自行排尿,2例于术后出现漏尿,术后第18~20天愈合。2护理自1852年Sim on首次报告为膀胱外翻病人作输尿管直肠吻合术的尿流改道以来[1],尿流改道...  相似文献   

2.
回肠新膀胱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1):1124-1124
凡符合单纯膀胱全切除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指征 ,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无肿瘤浸润的病人 ,多主张膀胱全切除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病人术后无需腹壁造口、无需佩带尿袋 ,能从尿道可控排尿 ,过着与健康人无异的正常生活。与以往各种尿流改道术相比 ,该术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科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5月已对 16例病人成功地施行了回肠新膀胱术 ,现将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均为男性 ,年龄 5 3~ 85岁 ,平均 6 5岁。 16例均为复发性膀胱癌 ,膀胱镜活检病理确诊 ,术后病理均为移行细胞…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浅表性及浸润性两类。浅表性肿瘤的治疗以经尿道肿瘤切除为主要手段,浸润性的肿瘤则要进行根治性的膀胱切除,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都要行尿流改道。全膀胱切除后回肠原位膀胱术与其他尿流改道方式的根本区别,就是将构建的储尿囊与尿道吻合,保留完全的控尿、排尿功能,无需集尿袋或者导尿管,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尿流改道术主要包括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三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原位新膀胱作为膀胱替代的首选方式。而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自然膀胱的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对于肿瘤侵犯尿道或尿道狭窄不能经尿道排尿的患者,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因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仍被广泛应用。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则特别适用于年龄大、体质差、耐受力低、不能承受复杂手术的患者。组织工程技术为膀胱替代带来了新的希望,组织工程膀胱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显示了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回肠代膀胱现在已成为膀胱癌膀胱全切一重要的尿流改道方法。原位新膀胱手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尿流改道正从简单地将尿液经过输尿管、皮肤到体外到尿液从原尿道可控排出,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我们对术后14例患者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锻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方法2003年5月~2004年5月,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均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尿流改道采用回肠膀胱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行全膀胱切除术视野清晰、安全、微创,有开展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已有近100年的发展过程,而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原位回肠膀胱被认为是尿流改道的金标准。本院于2005年11月~2007年6月为11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并采用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膀胱根治性切除是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 原位回肠膀胱术,是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该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能够更精确、更细致处理盆底部的组织结构,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能控制排尿功能和保留下尿路贮尿功能,同时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生活质量高,但是手术非常复杂,伴随较多的并发症,做好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加强新膀胱的排尿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腹腔镜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 原位回肠膀胱术2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去带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的男性患施行该术式,即膀胱全切后,取末段回肠10cm、盲升结肠15cm作代膀胱,将回肠近端与升结肠远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于回肠末段近回盲部5cm长回肠纵向折叠形成抗返流肠段,左右输尿管与纵向折叠的回肠段上端行端侧吻合,盲升结肠全去带形成贮尿囊,于盲肠最低点切一小口与尿道吻合。并对术后患的尿液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mo,肿瘤尿道复发1例。结论 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为单发肿瘤,其余为多发,肿瘤直径0.5~3.5cm。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术后常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定期行膀胱镜检查。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3(8~45)min。术中出血量极少,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发生。随访92例,失访4例。平均随访时间13(5~29)个月。11例复发(11.5%)。2例术后尿道狭窄,定期扩张后治愈。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出血量极少,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 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患有膀胱癌并行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女性患者2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尿意、控尿和排尿功能训练。结果术后3个月17例能良好控制排尿,每日排尿5~9次,每次250~400ml。3例夜间有轻度尿失禁现象,通过控制睡前2h饮水及每隔4h闹钟叫醒排尿后症状逐渐好转。1例长期尿失禁,术后10个月时因重度肺炎死亡。结论按照训练计划坚持全面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形成满意控尿和排尿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庞建  吴建军  虎华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75-1776
目的: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行全尿道切除术或行局部加热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经全尿道切除术均一期愈合,除1例失访、1例因他病死亡外,其余22例随访3~26个月均无瘤生存。6例患者行局部加热化疗后,随访2~3年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癌术后尿道癌重在预防;全尿道切除术是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继发尿道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局部加热化疗,简便易行,尤其适于手术切除困难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0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间进行了系列改良探索,包括保留子宫、卵巢及附件的膀胱全切;保留完整尿道、阴道及自主神经的膀胱全切;腹膜外顺行切除膀胱;手助拔针邻边全层连续褥式缝合制作"W"回肠新膀胱;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用自制引导探子引导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等。随访观察肿瘤控制、并发症及排尿控尿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0min,术中平均出血560ml。术后2~4周拔除尿管,患者排尿通畅。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恢复昼夜尿控分别为94.4%和88.9%,新膀胱容量平均330ml,蹲式手辅腹压排尿下,最大尿流率平均24.6ml/s,残余尿量0~25ml。无肿瘤复发及种植转移。结论经初步观察,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可尝试保留子宫、卵巢、附件和完整的尿道、阴道;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适于女性患者;所行系列改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利于控尿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选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按知情同意的原则.自愿选择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或经阴道吊带术(IVS).行IVS 13例(IVS组),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27例(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组).对2组患者术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2组治疗尿失禁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约20~35min.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血管、神经、尿道、膀胱损伤;术后发生排尿费力2例,排尿时感淋漓不尽,均于术后l~2周自然恢复,未特殊治疗;尿潴留3例,于24 h拔尿管后,B超提示尿潴留,再次留置导尿3~8 d后,B超提示残余尿正常.IVS组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尿道、膀胱损伤;术后发生排尿困难2例,1例为排尿费力,1例出现尿潴留;术后随访时发现1例膀胱损伤.结论 IVS与尿道中段路悬吊术均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IVS存在膀胱损伤风险且费用昂贵.而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手术费用低,手术操作范围小,手术风险小,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采用膀胱全切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21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法全膀胱切除,其中17例用改良回肠原位新膀胱,4例用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随访1~4年,对这些患者术后新膀胱功能、控尿和排尿功能、上尿路形态和功能、血电解质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21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5~6.5 h,平均4.5h.输血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病理报告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白天控制排尿良好15例,夜间控制排尿良好6例,多在术后3~6个月时完全控制排尿.5例术后不同程度肾积水,6~8个月恢复正常.无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残余尿量30 ml,1例残余尿量40ml,出现肠梗阻、代谢性酸中毒各1例.随访1~4年,1例25个月时因车祸死亡,1例肿瘤浸润膀胱壁者,淋巴结阳性,术后拒绝化疗,14个月后远处转移死亡,余19例生存良好.结论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肿瘤控制满意,严重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制排尿良好,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妇科肿瘤根治术后尿潴留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妇科肿瘤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方法。方法成立妇科康复护理小组,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有效解决尿潴留的关键措施进行Meta分析,设计制作一套妇科肿瘤根治术术后尿潴留集束化护理措施。本研究采取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房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8月的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妇科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采用观察记录表收集资料,表中内容包括患者实施情况与肢体活动度效果观察。每天观察患者排尿中断训练、盆底肌功能训练、踝泵运动和胸腹综合体操的执行时间、频率以及未使用原因,拔管时饮水试验及间歇性清洁自助导尿术(CISC)的使用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52例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率为1.92%,延迟拔管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5.77%(3/52);对照组患者54例发生尿潴留5例,发生率为9.26%,延迟拔管6例,总并发症发生率20.37%(11/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集束化护理措施是多项有效措施的组合,临床使用结果证明能有效预防妇科肿瘤根治术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腔镜手术病人的需求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腔镜手术病人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20例手术病人术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微创手术知识、手术环境、护理服务、心理需求4个方面,答卷结合访谈形式进行。并针对病人的需求采取护理措施: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病人对手术环境的需求;加强心理支持,提高技术水平。结果病人对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知识需求最高(75.0%),其次为对手术的方法及时间(50.0%),术前的准备情况、护理知识(46.6%),不同病人对手术环境的需求不同(P<0.05),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人的需求最高。病人认为护理服务需求中技术水平更为重要(60.0%),其次是服务态度的需求(35.0%)。心理需求中要求得到关心照顾的需求最高(86.7%),其次是护患沟通的需求(70.8%)。结论认为根据腔镜手术病人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Ⅱ~Ⅲ级、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效果。结果 16例患者膀胱根治均切除成功,手术时间240~320min。腹腔镜下失血量为100~500ml,平均为230ml。2例输浓缩红细胞2个单位。术后3d恢复肠蠕动并拔除耻骨后引流管,4d后开始进食。2周后拔除输尿管支架管。随访4~26个月,1例有排尿困难,5例术后早期出现轻微尿失禁,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均可完全控制排尿,5例男性患者有勃起功能障碍。16例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可能在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操作基础的基层医院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尿控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1年8月2010年1月,行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21例,其中2例经腹腔镜。所有患者均早期控制缝扎背静脉复合体,并妥善处理前列腺尖和尿道。21例通过保护控尿神经、尿道横纹括约肌,保护了尿控功能;17例通过保留神经血管束技术(12例保留双侧,5例保留一侧)保护性功能。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2周拔出尿管后,排尿通畅,无尿道狭窄。术后3、12个月内恢复尿控能力患者分别为6、13例,持续性轻-中度尿失禁2例。21例患者中,术前勃起功能正常;术中保留神经血管束17例,术后3、12个月内勃起功能恢复分别为2、8例,4例勃起功能减弱,3例不能勃起。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前列腺癌,未侵及精囊、膀胱颈、双侧淋巴结阴性。后尿道切缘阳性1例。术后6、24、54个月各有1例出现生化复发。结论手术精细解剖并注意技巧,可有效保护尿控功能和性功能,并达到肿瘤根治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