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胡小剑  石通  陈洁 《临床医学》2012,32(9):110-110
患者,男,82岁,因间歇性尿道口滴血1年入院。既往16年前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于当地医院诊断右肾盂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行右肾及右输尿管切除术,术后2年再次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诊断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并行全膀胱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精囊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原发性精囊癌1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经CT、MRI及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ultrasound,TRUS)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为精囊腺癌,行左侧精囊肿物切除、右侧精囊切除、膀胱与前列腺部分切除及左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现已随访23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原发性精囊癌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TRUS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注意是否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器官尿路上皮癌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被误诊误治的3例多器官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83岁、69岁和71岁,均以血尿待查住院。例1、例2首次均以膀胱移行细胞癌在外院多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例1于3个月前,曾在外院先后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和肾切除术、回肠膀胱术;例2在入院前,曾在外院行肾输尿管部分切除;例3以肾盂癌在外院行肾、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患者入院后行尿细胞学检查和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CT尿路造影(CTU)或磁共振(MRI)检查及膀胱镜检查。例1诊断为复发性膀胱癌术后,肾切除术后右输尿管残段癌,左肾积水,肾功能不全,全身多发性转移;例2为复发性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右输尿管下端癌,多脏器转移,多器官衰竭;例3为右肾盂癌肾切除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后,膀胱癌。例1给双"J"管置入内引流术,例2给予营养支持、对症处理,例3行膀胱部分加输尿管残段切除术,BCG膀胱灌注局部化疗。全组患者随访6年,例1、例2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3个月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多脏器衰竭,例3无瘤生存6年健在。 结论提高对多器官尿路上皮癌的认识,不能满足于单一器官肿瘤的诊断,不但要给予CT、MRI等检查,还需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必须行膀胱镜检查,尤其是复发性膀胱癌应警惕上尿路上皮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正确的术式选择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容易出现误诊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肾上腺皮质癌1例.结合献对肾上腺皮质癌发生定位、定性误诊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巨大肿瘤造成周围器官受压变形移位.加之穿刺活检组织量少且混有周围组织器官成分,导致本病例的诊断错误,此后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论:巨大肾上腺皮质癌较易发生定位、定性误诊.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减少误诊的出现,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有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肾髓质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肾髓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肾髓质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肿瘤呈不规则实性,生长于肾髓制裁内;瘤细胞呈片块状弥漫分布,少数呈网状或巢状排列,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居多,胞浆嗜酸,泡状核,核仁明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细胞vimentin、CK( ),EMA、desmin、Syn及S-100(-)。结论 肾髓质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肾盏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器官发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并分析1例多器官发生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3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PET-CT示肝右叶不规则低密度高代谢灶,全身骨多发高代谢溶骨性病灶;肝脏及骨镜下示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单个...  相似文献   

7.
多原发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242-2243
多原发癌(MPC)是指同一患者体内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又称为多原发恶性肿瘤,多重癌、重复癌。在临床上,MPC与单原发癌的转移和复发容易混淆而被误诊,而MPC的治疗和预后与转移癌和复发癌截然不同,现将我院收治的四重癌1例报告如下,并参考相关文献,为MPC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1983~2003年收治的2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治疗过程,并对其临床特点及各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副乳腺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476-1477
目的:探讨副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副乳腺腺癌,结合献对该病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呈条索状及腺样排列,表皮内可见灶状分布paget细胞,肿瘤周边见乳腺小叶样结构。免疫组化:ER、PR、C—erbB—2均阴性。结论:副乳腺癌早期诊断较困难,在诊断时必须证实与正常乳房无关,发病前副乳腺病史对本病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副乳腺癌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畸胎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我院近期诊治右肾上腺畸胎瘤1例,随访了解其复发和生存情况,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荟萃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结果肾上腺畸胎瘤好发于右侧,中青年女性多见,一般因腰痛或查体发现,CT检查常有钙化,术后病理良性多见。结论肾上腺畸胎瘤较为罕见,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和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肾源性腺瘤(N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NA,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76岁。1例有急性膀胱炎病史,1例2年前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史。膀胱镜下3例病变均表现为黏膜的局部隆起。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由乳头状、小管状和小囊状结构组成,管腔中可见嗜酸性分泌物,上皮为立方状或矮柱状,部分呈“靴钉样”改变;间质水肿及慢性炎改变。免疫组化:上皮细胞PAX2、PAX8(+),CK7、P504S部分(+),而PSA和p63(-),Ki-67增殖指数<2%。结论膀胱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改变,患者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膀胱NA常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以及膀胱透明细胞腺癌等相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1例原发于颈部淋巴结的LCS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病理组织活检标本可见具有明显恶性细胞学增殖特征的瘤巨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显著异常,免疫组化检查示S-100、CDla和Langerin(CD207)阳性,电镜下可见Birbeck颗粒,支持LCS的诊断.该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LCS是临床极其罕见的一种以朗格汉斯细胞恶性增殖及播散为主要特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必要时采用电镜辅助诊断.治疗包括化疗、手术切除及放疗等,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优治疗方案.本病侵袭性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在治疗泌尿系肿瘤中的作用。方法对行联合脏器切除的9例泌尿系肿瘤患者(包括前列腺肉瘤术后复发1例、前列腺肉瘤术后胃肠道间质瘤转移1例、前列腺肉瘤1例、前列腺癌术后复发1例、宫颈癌术后复发1例、膀胱肉瘤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接受全盆腔脏器切除术,1例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随访至今,3例健在,平均生存时间26.8(5~64)个月。结论盆腔脏器联合切除可有效地治疗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泌尿系肿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主要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罕见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罕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7例罕见肾上腺肿瘤中肾上腺神经节瘤2例、神经鞘瘤1例、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畸胎瘤1例。2例有腰背部胀痛症状,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开放手术4例,经后腹腔镜手术3例。结论对于罕见肾上腺肿瘤,术后病理报告为良性者可定期随访;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肿瘤者应根据肿瘤性质采用相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人附红体病的研究现状,提出预防和诊治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 通过外周血涂片镜检等方法诊断病例,分析本病例的诊治经过,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各项检查,以及治疗后回顾病例,结合其他相关附红体病文献资料,诊断附红体病.结论 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附红体病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早期给予相应的治疗,而对于特殊人群更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Bardet-Biedl综合征(BB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1例女性BBS惠儿的病史资料和辅助检查报告.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出生即发现"多指(趾)畸形",5年前发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年前发现体重增加过快.体格检查:反应迟钝,体重59kg,腹壁皮下脂肪3 cm,外阴未发育.辅助检查:左手腕骨片骨龄大致正常.腹部B超示脂肪肝,垂体CT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提高对BBS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Leiomyosarcoma of the vulva is a rare soft tissue sarcoma that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1% of all primary vulvar neoplasms, but it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vulvar sarcoma. It usu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smooth muscle within erectile tissue or blood vessel walls, the round ligament, the dartos muscle or the arrector pili muscle. No treatment algorith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date. Surgical resection is preferred for vulvar leiomyosarcoma. Currently, the recommended surgical method is extensive local resection with a safe surgical margin of at least 2 cm. The use of chemoradiotherapy for vulvar sarcoma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39-year-old female that underwent resection of a vulvar mass in January 2019.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dicated that it was an epithelioid leiomyosarcoma. She presented with tumour recurrence after 43 days. Based on the diagnosis, radical right vulvectomy with a tumour margin of 2 cm was performed. The tumour margin was negative. The patient refused to undergo auxilia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e follow-up findings do not indicate any signs of recurrence. In order to avoid recurrence, vulvar epithelioid leiomyosarcomas should be completely resected with a margin of 2 cm at the time of first occurre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脐尿管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5例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例患者中3例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转移患者仅行化疗。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5例患者中未手术者于治疗后6个月死于多处转移,另有1例术后12个月死于其他疾病,其余3例截至2013年5月仍在随访中,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脐尿管肿瘤较为少见,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血尿是其最常见症状,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预后及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