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建立简单高效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探讨引入TA( tumor area )参数来量化分析评价肿瘤发展。方法应用多聚赖氨酸预处理C57BL/6小鼠膀胱,建立MB49小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实验组予以丝裂霉素灌注,对照组予以PBS灌注,检验模型在药物实验中的可靠性。取小鼠膀胱组织标本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利用肿瘤面积占膀胱总体面积百分数TA来评价肿瘤发展。结果多聚赖氨酸预处理膀胱黏膜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成瘤率接近100%,肿瘤生长基本模拟了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丝裂霉素灌注能显著降低膀胱重量及TA。结论多聚赖氨酸预处理小鼠膀胱可建立简单高效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基本模拟了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TA可对膀胱肿瘤进行准确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能够准确评估成瘤、可视的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动物模型。方法利用前期获得的具有高侵袭力和稳定高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单克隆细胞株,培养后通过膀胱插管的方法灌注裸小鼠膀胱(共20只裸鼠)。饲养后于2 h、24 h、7 d、2周、3周和4周时(每个时间点随机取2只裸小鼠),通过体视荧光镜观察成瘤情况。体视荧光镜检测完毕后处死裸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膀胱,PBS冲洗,并剪碎,胰蛋白酶重悬,摇床上37℃振荡过夜,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表达量。结果灌注膀胱肿瘤细胞2 h和24 h后的整体荧光成像系统图像,未见肿瘤生成,7 d开始有肿瘤逐渐出现,并逐渐增大,到4周时整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肿瘤占据膀胱的大部分,并且发出很强的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灌注膀胱肿瘤细胞2 h、24 h后,可检测到的RGFP表达量较少,并且有下降趋势;1周之后开始逐渐增加,到4周时达EGFP的细胞比例为62.3%和58.4%。结论该模型具有成瘤率高,可以在不处死裸鼠的情况下体外、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对成瘤情况进行精确评估。其可为膀胱癌腔内种植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条件,也为评价和筛选抗膀胱肿瘤药物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细胞毒素-12(CTX-12)联合射线处理,对Balb/c裸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40只Balb/c雌性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动物模型,待肿瘤体积达到(0.60±0.09)cm3时,随机将动物按处理方法的不同分成CTX-12+放射组、单纯CTX-12组、单纯放射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各组的抑瘤率,并以流式细胞术、TUNEL系统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放射组、单纯CTX-12组、CTX-12+放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8.2%、46.7%、77.9%;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动物的皮下移植肿瘤都受到抑制(P〈0.05);但CTX-12+放射组肿瘤受抑制程度明显高于单纯CTX-12组(P〈0.05)和单纯放疗组(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及凋亡指数亦然。结论 CTX-12联合射线处理能显著抑制Balb/c裸小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的生长。CTX-12联合生理剂量射线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达到明显抗膀胱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粘膜下浸润注射加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浅表性膀胱癌29例,其中Ta6例、Tl23例(G19例、G211例、G33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采用1mg/ml浓度的THP多中心膀胱黏膜下浸润注射,总量20mg,术后6h内腔内灌注THP40mg,保留半小时.术后随访2~5年.结果 29例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96.5%、86.2%,总复发率13.8%(4/29).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膀胱局部毒性反应率为31%(9/29),无全身性毒性反应.结论 THP术中多中心膀胱黏膜下浸润注射加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效果良好,费用相对较低,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膀胱腔内灌注局部化疗或免疫治疗是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对4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丝裂霉素C(MMC)与卡介苗(BCG)序联交替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膀胱腔内过继免疫治疗对膀胱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腔内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膀胱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一种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新疗法。方法:采用盐析法,由手术切除的患者自体膀胱肿瘤标本制备膀胱肿瘤可溶性抗原(BTSA),以卡介苗为佐剂,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抗膀胱肿瘤效应细胞(BT-BAK)细胞。将BT-BAK细胞应用于肿瘤切除术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膛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行膀胱镜复查及膀胱粘膜活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37例治疗后,膀胱粘膜组织学观察显示为轻或中度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仅1例发现粘膜上皮轻度异型性增生,复发率为2.7%。治疗后患者尿液中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BT-BAK细胞膀胱灌注应用于膀胱癌术后治疗,可以有效进高膀胱局部的免疫反应水平,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术后立即腔内灌注+短期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浅表性膀胱癌(T1-2,G1-3)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立即灌注吡柔比星20mg,以后每周1次,灌注5次.再改为每月1次,灌注4次,总疗程6个月;随访6—36个月,观察膀胱癌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6例复发,复发率10%。未见全身不良反应发生,12例出现短期尿路刺激症状,发生率20%。结论吡柔比星术后立即腔内灌注+短期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e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及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采用TURBT,术后使用MMC膀胱内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随访2年,3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无复发,7例分别于1年内复发,2例2年内复发。复发病例均再行TURBT并继续MMC膀胱内灌注。结论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手术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和疗效好等优点。MMC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两种不同材质的导尿管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对尿道年末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4月门诊收治膀胱癌术后病人58例,随机应用两种不同导尿管(均为男性病人),观察比较治疗后病人自觉症状.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后病人尿道黏膜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采用一次性双腔气囊14F(5-10m)硅胶管膀胱灌注,疗效满意.传统的一次性导尿管使用的塑料胶管不能应用与膀胱灌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顺铂膀胱内灌注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膀胱癌是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以移行上皮细胞癌为多见 ,约占 86 % [1] 。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易发、多发、再发。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顺铂间歇长疗程腔内灌注能有效地预防或延迟膀胱癌的复发。现将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顺铂膀胱内灌注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手术治疗的膀胱癌196例 ,15 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其中 89例作顺铂膀胱内灌注治疗 ,男 6 8例 ,女 2 1例 ,2 7~ 79岁。 6 2例因各种原因未行膀胱灌注。 8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顺铂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mad-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同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参数的关系,探讨肿瘤血管形成及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0例正常对照膀胱组织的石蜡标本中Smad-4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Smad-4和VEGF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等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mad-4的阳性表达率(30.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P〈0.05);VEGF的阳性表达率(6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P〈0.05);Smad-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Smad-4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复发及转移显著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 Smad-4、VEGF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Smad-4可能参与VEGF的表达调控并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Smad-4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APE1及VEGF的表达。结果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均有APE1蛋白表达,正常膀胱黏膜有8例表达(53.3%),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52,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APE1蛋白细胞浆与细胞核共表达27例(49.1%),正常膀胱黏膜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1.99,P〈0.01)。VEGF在正常膀胱黏膜和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67.3%,差异有显著性(χ^2=21.41,P〈0.01)。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加,膀胱移行细胞癌中APE1蛋白细胞浆和细胞核共表达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7.73~11.25,P〈0.01);APE1在细胞浆中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8,P〈0.01)。结论APE1和VEGF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原因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5年2月-2007年10月对114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实施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观察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情况,并分析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52例发生膀胱痉挛(占45.6%),其中由膀胱自身因素或神经系统因素所致26例(占50.O%),血块梗阻引流管所致19例(占36.5%),冷刺激所致4例(占7.7%),气囊过大压迫所致2例(占3.8%),手术中损伤膀胱黏膜所致1例(占1.9%)。结论对患者做好术前后心理护理,减轻焦虑因素引起的膀胱痉挛;术后保持膀胱引流通畅,做好管道引流护理,并配合中医技术护理,可预防、减轻、缓解和控制膀胱痉挛发作,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尿路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组织工程领域重要的种子细胞,但是难以体外大量扩增;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尿路上皮细胞分化,但关于分化后细胞在植入动物体内后上皮生成情况,以及分化后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具体应用研究尚不多。目的: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分化并与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化移植物,了解分化后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效果。方法:12只8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穿刺,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4或5代细胞以条件培养基培养2周,进行分化后细胞的鉴定。随后将分化后细胞种植在膀胱脱细胞基质上构建组织工程化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另12只动物作为对照组以尿路上皮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复合物行膀胱修补。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并在体外扩增,由条件培养基培养诱导分化后,PCR检测提示分化后细胞干细胞标志物CD44表达降低,而上皮细胞标志物UP1a表达升高,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分化后细胞能表达尿路上皮特异性标志物UP1a,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表达。分化后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移植物在膀胱修补2周后可形成稳定连续的上皮覆盖,上皮层厚度与尿路上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移植物类似。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诱导分化后可作为泌尿系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可能是尿路上皮细胞之外的又一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核小体结合蛋白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核小体结合蛋白1(NSBP1)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检测NSPB1在20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RNA水平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SBP1在80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BP1在20例膀胱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组织的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验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NSBP1的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5±0.146和0.411±0.111(t=5.647,P〈0.01)。膀胱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阳性率、弱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58.8%(47/80)、26.2%(21/80)和15.0%(12/80),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染色均为阴性,两种组织的染色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χ^2=66.55,P〈0.01)。Western blot提示两种组织中NSB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7±0.044和0.089±0.019(t=5.61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SBP1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NSBP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X-C chemokine ligand 12, CXCL12)及其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蛋白在胃和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胃和大肠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腺癌、正常胃黏膜组织和大肠腺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其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胃腺癌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二者的阳性表达为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侵达浆膜层组高于侵达肌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肠腺癌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二者的阳性表达为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侵达浆膜层组高于侵达肌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XCL12和CXCR4在胃和大肠腺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胃和大肠腺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Urinary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is a potent cytokine that regulates immune responses by inducing multiple genes in many types of cells including urinary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 (RIG-I) is a member of the DExH-box family, which is involved in various reactions related to RNA metabolism, and is induced in leukemic cells by retinoic acid or in endothelial cells by lipopolysaccharide. We have studied the expression of RIG-I in T24 cells, a cell line derived from human urinary bladder epithelial carcinoma cells. IFN-gamma stimulated T24 cells to express RIG-I mRNA and protein in concentration-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e expression of RIG-I in the urinary bladder epithelium from a patient with chronic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in a bladder epithelial carcinoma. We conclude that RIG-I may play some role in inflammatory reactions in the urinary tract epithelium.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聚集有影响。目的:观察软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修复区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2,5,7,10,14,28d取损伤灶及边缘区组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和体外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的迁移影响。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呈现出时间变化的趋势,软骨损伤后第7天达到高峰(P〈0.05)。体内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软骨损伤灶周围,但在封闭CXC趋化因子受体4后,此聚集现象逐渐减弱(P〈0.05)。结果证实,局部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在软骨损伤早期明显升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损伤修复区迁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及其受体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CXCR4)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50例大肠腺癌、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DF-1和CXCR4的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DF-1mRNA、CXCR4mRNA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SDF-1 mRNA、CXCR4 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均> 0.05),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大肠腺癌组织中SDF-1mRNA和CXCR4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7,P< 0.01).结论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大肠腺癌发生及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