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CT表现 平扫;平扫时,肿瘤一般呈低密度改变;少数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若无边缘轮廓的限局性突出,很难发现病变;极少数显示为高密度.据统计,肿瘤内产生钙化的约占5%以下.  相似文献   

2.
田维祥 《中外医疗》2014,33(4):174-174,176
目的探讨分析肝细胞癌的CT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及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2例患者经cT诊断得到,7例(21.9%)为单发低密度肿块影,12例(37.5%)为多发低密度肿块影,8例(25%)为圆形低密度肿块影,5例(15.6%)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所有患者均显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肝细胞癌通过CT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可以尽早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动脉栓塞治疗,CT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但CT检查对于〈2cm的病灶易漏诊,造成患者错过早期治疗时期。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高发区HCC可占90%以上.发病率男多于女,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现将近年笔者运用CT诊断肝细胞癌的经验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峥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35-136
目的 检验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9例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平扫加增强扫描模式,层厚10mm,病灶处3mm薄层扫描。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呈典型表现,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细胞癌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动态螺旋 CT表现及病灶的大体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12例 HCC患者病灶的动态 CT扫描影像。结果 112例病灶中 37例出现动静脉瘘 ,占 33.0 3%。 2 2例表现为动静脉直接交通。 31例表现为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强化区。16例病灶同时表现出上述 2个征象。病灶的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及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形成动静脉瘘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CC伴发动静脉瘘是其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 ,其病理分型、生长方式和是否有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与动静脉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三位,在女性占第四位,近年世界各地肝癌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为此肝癌的研究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肝细胞癌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高发地区肝细胞癌占90%,低发地区占70%左右。自从应用CT检查肝脏以来,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结节型肝细胞癌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类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50岁发病率最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结节型肝细胞癌临床症状多样,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疽为其晚期症状。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结节型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我们回顾分析了13例结节型肝细胞将忠者的CT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率。方法:应用螺旋CT全期动态扫描与病理研究结果对照;结果:掌握肝细胞的几种少见CT征象。可以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率高,一般来讲诊断不十分困难,但有几种特殊情况除外,如能熟练掌握肝细胞的这几种少见CT征象,则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避免许多误诊,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CT的方法评价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系统转移。方法 使用GECT/T9800Quick CT扫描机,研究分析了186例肝细胞癌侵犯静脉造成门静脉系统和体静脉内转移(癌栓)的病例。结果 186例门静脉系统内转移的病例中,门静脉左右支均形成癌栓的12例,左支或右支癌检94例,左支和/或右支及门静脉主干癌栓80例。其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分支和主干内无增强低密度,在主干癌栓组还可见主干旁和肝门区侧  相似文献   

10.
应汝君 《中外医疗》2008,27(31):132-13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2例共发现60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7%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0%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病人门静脉主干癌栓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80 例由肝细胞癌引起的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病例提出主干癌栓的病例均有门静脉左支和或右支癌栓存在。其主要CT表现除门静脉主干及要支内为无增强的低密度外,还见主干旁和肝门区侧支血管形成,部分出现管壁环状增强和主干内新月状增强影。  相似文献   

12.
钟景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70-4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33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33例均为单发,平扫呈等或低密度改变;33例病灶均可见"快进快出"的强化征象。结论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既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也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征,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侯锡银,李国华.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7):118-1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晋中市中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并行肝脏CT平扫加增强的患者57例,将其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T检查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检出率及漏/误诊率。结果:双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结果与病检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排螺旋CT可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冬  赵锋 《吉林医学》1998,19(6):323-324
为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 CT 表现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采用 CT 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方法,报告原发性肝细胞癌120例,其中经手术与病理证实25例,介入治疗95例。得到以下结果:本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灶 CT 平扫显示低密度占86.7%,等密度占11.6%,高密度占1:7%。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内造影剂充填有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特征性的 CT 表现,增强扫描是其诊断与鉴别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唐栋  王晓嫚  许茂盛 《浙江医学》2017,39(19):1657-1660
目的分析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T表现,为CT诊断AFP阴性HCC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HCC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血清AFP检测结果,将AFP阴性表达(<20滋g/ml)者设为阴性组(32例),阳性表达(≥20滋g/ml)者设为阳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空腹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结果阴性组患者多数病灶CT表现为体积偏小(长径<3cm),单灶,边缘及形态相对较规则,呈椭圆形或边缘轻度分叶状改变,密度相对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等征象,较少发生转移或门静脉癌栓。阳性组患者CT平扫表现多为病灶体积偏大(长径>3cm),多伴子灶出现,边缘不规则,易发生坏死、出血,且易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两组患者病灶长径<3cm、单灶生长、边缘规则、坏死或出血、门静脉癌栓或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阳性组比较,阴性组患者增强CT动脉期高度强化比例较低,轻度强化比例较高(P<0.05);静脉期高度强化比例较高,轻度强化比例较低(P<0.05)。结论AFP阴性HCC的CT表现具有肿瘤体积相对偏小、多单发、形态相对规则、出血坏死少见、不易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增强扫描以动脉血供相对偏少而静脉血供优势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iar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检测的标记物日益增多,AFP是最常用的指标。然而近年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其他监测手段的提高,一些亚临床肝癌的检出率增多,已证实30%~40%肝癌AFP是阴性,而且在良性肝病、  相似文献   

18.
陈晓阳 《中外医疗》2010,29(23):168-168,170
目的总结MRI和CT诊断肝细胞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4例自愿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的影象资料,CT(PICKERULTRAZ螺旋CT)采用增强扫描+三期增强,MR(安科ASP-015磁共振)采用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肝细胞癌在CT和MRI上的特点,并进行AFROC曲线的统计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在〉3cm和1~3cm的肝细胞癌病灶组中,MR增强扫描和CT扫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为89.21%和85.41%和曲线下面积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cm的肝细胞癌病灶组中MR增强扫描和CT扫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为81.62%和62.59%和曲线下面积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细胞癌的影象诊断上MR的动态增强扫描在〈1cm的病灶中的灵敏度要高于CT增强扫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HCC)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三期动态扫描和3D重建并进行分析。结果:42例HCC中,肝左叶17例,肝右叶19例,左右叶多发6例,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增强而成为高密度,门脉期逐渐下降成为等密度,当肝组织增强达高峰时,病灶成为相对低密度影,达延迟期后,正常肝实质密度下降,可形成第二次等密度期或病灶持续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动脉造影CT对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崇顺 《广西医学》1997,19(5):763-764
目的:主要了解小肝细胞癌在动脉造影CT图像上的特征性改变。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其他影像学方法未能定性或肝癌切除术后疑有复发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置于肝动脉并移至CT检查床上,经肝动脉注入造影剂同时作全肝螺旋CT扫描或同层动态扫描。结果:经CTA检出26个SHCC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类圆形结节状影,≤1cm的4个小结节边界不整。均有快进快出、中心部位首先减退的特征性改变。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B超、常规CT、血管造影检出率分别为80.7%(21/26)76.9%(20/26)、65.3%(17/26)。而≤1cm的病灶仅B超发现1个,其他均未检出。结论:CTA检查时,由于造影剂直接由肝动脉注入使由肝动脉供血的SHCC呈现明显强化的高密度结节状影而肝实质未明显强化,在鲜明的对比下能发现更多、更小的早期病灶,特别是≤1cm的病灶。在肝动脉强化的SHCC表现快进快出、中心部位首先减退的形态学特征可与肝内其它结节性病变相鉴别,有助于HSCC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