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多具有辛、散、窜、透、动等药性,一方面能辛散透邪、化湿祛痰,以达振奋经气、宣畅气机、解瘀通阳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风药多具有发散、开郁、通阳、活血的作用,可以通过其温通走窜、善动不居的特性,直接推动气血运行,滋养血脉,消除瘀血。常用的风药有:川芎、白芷、荆芥、磁石、龙骨、石决明、珍珠母、丹参、鸡血藤、三七等。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  相似文献   

2.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 ,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 ,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 ,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 ,喜上炎而恶抑遏 ,火邪郁结于内 ,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 ,则恐冰伏邪火 ,凝结气机 ,欲清反滞 ,郁结不得开 ,火邪亦难去 ,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 ,则火郁自解” ,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 ,还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 ,酌情配伍轻灵之品 ,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 ,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风药辛散轻灵 ,籍“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  相似文献   

3.
风药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风药祛风散邪的功效,而是根据风药胜湿、风药辛散、风药通肝、风药行瘀、风药升阳、风药引经开窍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肾病、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疾病、杂症类等诸多病症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风药的两种认识分析,认为风药是以辛散祛风解表达邪为主要功效的一类药物,能较好地指导临床;风药能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因是重症肌无力为虚邪致病,其机理是托邪外出。  相似文献   

5.
细心芳香透达善于宣肺;五味子酸甘收敛善于敛肺,前者辛散,后者酸敛,巧妙配伍,外散风寒,内化痰饮,收散相宜,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相似文献   

6.
李伟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24-1925
慢性乙肝的病邪是乙肝病毒 ,但其性不是单纯的湿热 ,而是风湿热之合邪 ,初犯人体时人多不觉 ,在以后多数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 ,从中医角度看 ,属于外邪直接感于少阳 ,处于半表半里 ,正气难以发挥正常的祛邪功能 ,当正邪相争之时而有典型的肝炎表现和 /或肝功化验异常 ,其黄疸等症状表现亦随正气的盛衰而休作有时。从肝组织病理学来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的特征是汇管区炎症 ,邪气所伏之地———少阳在肝脏微观解剖结构上与之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可能就是汇管区。治疗宜化湿清热中佐用辛散透达药一是可以直接针对慢性乙肝中的风邪起祛风达邪之用 ;二是起到和剂小柴胡汤中柴姜夏的辛散透达和解少阳之功。  相似文献   

7.
李军 《江苏中医药》2014,46(3):8-10
溃疡性结肠炎(UC)病程迁延,病情复杂,治疗上缺乏特异性措施,治愈难度大,且常易复发,是消化内科难治病之一。其在病因、病位、发病及病机等各方面,具备风邪、湿邪致病特点,符合"脏腑风湿"理论范畴。从风药药性看,其具有祛风(湿)主要功效,于本病证治颇为吻合。从风药临床实践看,一些祛风(湿)药如防风、柴胡、苍术、升麻、桔梗、葛根等;具有祛风(湿)作用的方剂如羌活胜湿汤、秦艽椿皮汤等常用于治疗本病,并取得实效。临床应用风药治疗UC,应注重散邪、透邪,同时不忘扶正,当灵活把握应用时机与药量,体现其"轻灵辛散"之性。风药治疗UC,延伸了中医临床审因论治的思路,丰富了脏腑顽症从痹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风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古方中的临床功用、配伍应用规律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借鉴,提高中医药疗效。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运用了风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剂,整理分析具体使用的风药、风药在方剂中的功用,配伍规律。结果:40首治疗过敏性鼻炎方剂中的33首运用了风药,风药在不同病机方剂中发挥了宣散透邪、升举清阳、发散郁热、通阳畅气、开通郁结、顺气导痰、辛散通窍、引经报使、辛散通络、和胃降逆等十种功效。结论:风药通过其祛外邪、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气机条畅,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娇  吴煜 《环球中医药》2024,(4):641-644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脾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其发病和进展的关键机制。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还具有“如风”之性,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点,其临床运用广泛,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可升脾胃清阳、醒脾燥湿,助健脾养胃药物使其补而不滞;可化痰浊瘀血,搜剔全身上下皮里膜外痰瘀之邪;可走窜透达,破伏至骨骼机窍的癌瘤毒邪;可引药入脑,直至肿瘤病所达抗肿瘤之效。本文就结直肠癌“虚—痰—瘀”的关键病机,探讨风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伟林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24-1925
慢性乙肝的病邪是乙肝病毒,但其性不是单纯的湿热,而是风湿热之合邪,初犯人体时人多不觉,在以后多数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从中医角度看,属于外邪直接感于少阳,处于半表半里,正气难以发挥正常的祛邪功能,当正邪相争之时而有典型的肝炎表现和/或肝功化验异常,其黄痘等症状表现亦随正气的盛衰而休作有时。从肝组织病理学来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特征是汇管区炎症,邪气所伏之地——少阳在肝脏微观解剖结构上与之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可能就是汇管区。治疗宜化湿清热中佐用辛散透达药一是可以直接针对慢性乙肝中的风邪起祛风达邪之用;二是起到和剂小柴胡汤中柴姜夏的辛散透达和解少阳之功.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表证的治疗,辛散透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之所以成为《温病条辨》开篇第一方,要点在于吴鞠通深得仲景制方之旨,加强了该方辛散透邪外达之力。  相似文献   

13.
陈英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1622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 ,发汗峻药著称 ,主治伤寒表实 ,临证以无汗为旨要 ,应全面分析 ,汗出仅为一外候 ,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 ,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 ,自当慎用 ,若证非属虚 ,汗证不避 ,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 ,透邪外出 ,给邪以出路 ,据证灵活配伍 ,可达邪去正安 ,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 ,气虚之证用之不当 ,可致严重后果 ,麻黄虽猛 ,但药效昭彰 ,用之得当 ,取效迅捷 ,要在随机配伍 ,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 ,不可囿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4.
李瑛 《新疆中医药》2004,22(1):62-62
辛凉宣透法是将气味辛散,药性偏凉,具有透达作用的药物配伍应用,使邪从表向外透散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温病热入气分证。笔者运用本法治疗常见过敏性皮肤病获得较好疗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散、温燥,这类药物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临床用之可解表、祛湿、除风;黄疸是以身、目、小便黄染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病程迁延,久治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黄疸治疗应用的中医药理论机制,阐述风药具有胜湿化痰、透散表邪、疏肝调枢、祛瘀活血四大临床功效,在黄疸病治疗中针对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往往效如桴鼓,中医理论和临证运用研究都证实风药是治疗黄疸的有效药物,进而为黄疸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认知障碍(DCI)以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不及早防治,则易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DCI以阴虚燥热、玄府不通、痰瘀毒阻滞为病机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夹痰、瘀、毒邪促使DCI进展。风药具有“升、散、透、通、燥、动、开玄府”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在DCI治疗中,风药升散之性助药物直达病所,配伍他药能增加活血、化痰、解毒力度,其搜风通络之性能助有形之邪消散,为DCI临床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英晖  张喜奎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1622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圊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8.
风药是指味辛性轻、辛散透达的一类药物,在妇科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以前妇产科医术之大成,常配伍风药以行气理血、通脉调经,祛风和血、养血愈疾,调气养血、助妊保胎,活血行血、调理产后。配伍风药不局限于祛风之效,突出其祛邪、温通、滋养的特点,祛风寒、清虚热,通阳、通经、通窍,祛湿醒脾,兼理肝血,在调经、治疗杂病、助妊保胎、产后调理方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风药”之名首见于李东垣之《脾胃论》:“如脉弦者,是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目前有关风药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般认为风药的定义应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升阳、宣散、通行、透达、渗利、解郁、开动等特性,行使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功能,主归肺、肝经,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1]。目前风药的使用日趋广泛,不仅用于祛风散邪以治风病,更取其“轻灵”、“善行”、“主动”之性。由于其具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鼓舞正气之功,故或疏肝健脾、或活血化瘀、或除湿利水、或助他药增效、或作佐使收奇功,而妙用于各种…  相似文献   

20.
风药者,取象春季生发之气也,兼轻巧活泼、芳香辛散、轻扬升浮、通达宣散之性,此药可调肝宣肺运脾、斡旋气机升降,辅有承转机体脏腑气机以交通各脏之功,配伍风药医脾胃之疾,每获良效。张声生教授巧用风药于脾胃之疾,配伍敛阴、补气、活血、降气之药以取风药之长兼制风药之弊,其虽属佐使之品,然组方配伍之术于诊疗临床脾胃之疾常为点睛之笔,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