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时患者突然感觉头痛难忍,并感到头皮血管跳动,甚者伴有恶心、呕吐,但头痛缓解后一如常人。头痛反复发作,为跳痛、胀痛、刺痛、抽痛。疼痛部位多在一侧或两侧前额太阳穴、后脑部或顶部。头痛前多伴头晕、头汗出、四肢发凉,甚则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3.
散血明目片对兔视网膜的保护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兔玻璃体积血所致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及散血明目片对其损害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对40只实验性玻璃体积血模型兔的右眼在造模后的24小时、4周和8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散血明目片组4周时玻璃体及内界膜正常,节细胞轻度水肿,视细胞正常,色素上皮细胞内部分线粒体空泡变。8周时色素上皮细胞基本正常,部分线粒体空泡变。病理损害明显轻于其他对照组。结论:散血明目片对玻璃体积血造成的视网膜损害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察中药外敷头痛膏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片0.2g口服,治疗组布洛芬片0.2g口服,外敷头痛膏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穴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敷头痛膏具有使用方便、疗效较好、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优势。可作为偏头痛急性期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丛集性头痛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治疗丛集性头痛24例疗效观察062350河北省肃宁县医院张振东我们从1989年~1992年用自拟枳麻五虫汤治疗24例丛集性头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22例,女2例。年龄25~30岁2例,30~40岁18例,40~45...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联用分析鉴定龙脑樟挥发油(VOCC)的化学成分的方法,探讨VOCC对大鼠颈总动脉的张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4 ℃冰箱中重结,通过GC-MS对VOCC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与鉴定,色谱峰面积采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将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环制成无内皮和含内皮2种标本,以苯肾上腺素(PE)为血管收缩剂,观察VOCC对大鼠离体血管环预收缩的作用。结果:共分离得到45个化学成分,鉴定得到相似度在90%以上的40个化合物,占总VOCC的99.86%,天然冰片的相对含量最高,占总VOCC的93.49%;VOCC能抑制PE所致的颈总动脉收缩,且无内皮依赖性,VOCC对劲总动脉血管的舒张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天然冰片得到了基线分离,此方法可用于天然冰片原料和制剂的定量分析;VOCC对PE诱导的血管收缩具有显著拮抗作用,提示其具有较好的扩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六经头痛片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究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六经头痛片中的18个入血及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借助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获取相关通路并进行关联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六经头痛片"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的网络药理图。结果实验表明,18个化合物可通过72个作用靶标作用于88条通路,其中36个蛋白靶点和22条通路与偏头痛相关。结论六经头痛片可能通过干预与血管内稳态、炎症、神经中枢、免疫及激素调节等相关通路,起到疏风活络、利窍止痛的作用从而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8.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 ,其发病机理不清 ,属中医头风、头痛范畴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用自拟的中药汤剂治疗本病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38例 ,其中男性 1 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1 8~ 76岁 ;病程 3个月~ 相似文献
9.
王立群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6):5-6
目的:观察中药头痛汤、西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5例患者采用头痛汤与西药的治疗对照。结果:中药头痛汤组与西药组比较比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头痛汤治疗较之药物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药辨证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与西药盐酸氟桂嗪比较,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4.4%,远期疗效复发率16.7%,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12.
颈性头痛 ,在临床上是以头痛、眼花、耳鸣、眩晕、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 ,多种症状为主的颈椎病。笔者从 1994年 8月 - 1999年 10月间 ,以活血化瘀及补益肝肾方剂配合颈椎牵引及手法按摩治疗 182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2例中 ,男 10 3例 ,女 79例 ;年龄 2 0~ 6 7岁 ,平均39.8岁 ;病程最短 16天 ,最长 8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及分型 ,其中椎动脉型 112例占 6 2 % ,交感神经型 48例占 2 6 % ,混合型 2 2例占 12 %。中医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分型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 ,并结合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芦丁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采用累积加药法,检测芦丁对去氧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影响,研究芦丁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芦丁(10~160μmol·L-1)对内皮完整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芦丁对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环的最大舒张反应(Rmax)为(44.28±7.48)%。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0.1 mmol·L-1)、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10μmol·L-1)和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 mmol·L-1)预处理后,均可明显减弱芦丁诱导的舒张血管作用;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10μmol·L-1)预处理后,芦丁的血管舒张作用不能被阻断。结论芦丁可能是通过NO-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前列腺素介导机制产生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操作时间、通畅情况及组织形态学方面探讨连续性血管吻合与间断性血管吻合之间建立动物动脉吻合模型的优劣。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以单侧颈总动脉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性血管吻合和间断性血管吻合方法吻合兔颈总动脉,观察吻合后28 d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测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并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比其在吻合时间、通畅程度、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间断组相比,连续组更为节省手术时间,对血管损伤相对较小,血管通畅率较间断吻合略低,2组内膜增生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缝合方式对术者的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虽然手术操作用时较间断吻合短,但较易形成吻合口狭窄影响造模效果,综合利弊2种造模方式效果基本相同,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Sprague-Dawley大鼠脑主动脉并切成3~4 mm宽的横向环。记录内皮完整或内皮去除的主动脉环的张力。观察不同浓度红景天乙醇提取物(100、300、500、700、900、1100 mg/L)对去氧肾上腺素(1μmol/L)预收缩的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以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10μmol/L)预处理对红景天乙醇提取物舒张作用的影响。观察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对无钙高钾液中钙离子和无钙液中去氧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对去氧肾上腺素预收缩的主动脉环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对内皮完整和内皮去除的主动脉环最大舒张效应分别为(57.40±21.81)%和(60.51±0.34)%,其半数最大效应浓度为1062.88 mg/L;ODQ预处理对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引起的舒张作用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对无钙液中去氧肾上腺素引起的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无钙高钾液中钙离子内流引起的血管收缩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 均<0.05)。结论红景天乙醇提取物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血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肺动脉环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肺三级动脉(血管内径0.50 mm±0.12 mm),采用DMT小血管记录系统记录血管张力的变化,观察牛磺酸的舒血管作用及钾通道阻滞剂对其舒血管作用的影响。结果牛磺酸(20~80)mmol/L对KCl(30 mmol/L)预收缩的大鼠肺微动脉环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KATP通道抑制剂格列苯脲(10μmol/L)和KCa通道抑制剂四乙胺(10 mmol/L)显著减弱牛磺酸对大鼠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KIR通道抑制剂氯化钡(1 mmol/L)和KV通道抑制剂4-氨基吡啶(1 mmol/L)则无著影响。结论牛磺酸对大鼠离体肺微动脉环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其舒张作用可能与其激活KATP通道和KCa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罗布麻叶提取物(extracts from leaves of Apocynum venetum,ELA)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累积加药法,观察ELA对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观察hemoglobin,亚甲蓝(MB)预处理对ELA扩血管作用影响;观察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盐酸盐(L-NAME),甲基异硫脲硫酸盐(SMT)预处理对ELA的扩血管作用的影响;观察四乙胺(TEA),4-氨基吡啶(4-AP)和格列苯脲(GLB)对ELA的血管舒张作用的影响;采用Ca2+剥夺和复加法,观察ELA对细胞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所引起的血管环收缩反应的作用。结果:ELA可显著舒张PE预收缩的主动脉环,低浓度下(1×10-6~3×10-4)g.mL-1为内皮依赖性作用,而高浓度下(3×10-4,1×10-3)g.mL-1则为内皮非依赖性舒张。低浓度下(1×10-6~3×10-4)g.mL-1,ELA的扩血管作用可被Hemoglobin,MB(P<0.05)和L-NAME,SMT(P<0.05)阻断。高浓度下(3×10-4~3×10-3)g.mL-1,ELA可显著抑制细胞内钙释放和细胞外钙内流(P<0.05);钾通道阻滞剂TEA,4-AP和格列苯脲可不同程度地阻断ELA扩血管作用。结论:ELA可剂量依赖性的舒张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呈现低浓度下内皮依赖、高浓度下内皮非依赖的特点。低浓度下ELA的血管舒张作用可能与NO释放有关,高浓度下其作用需要Ca2+,K+通道参与。 相似文献
18.
赵立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19-20
目的 分析运用针刺、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 8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 ,均接受针刺、中药治疗。结果 痊愈 1 4 0例 ,占 77.8% ;显效 32例 ,占 1 7.8% ;无效 8例 ,占 4 .4 % ;总有效率为 95 .6 %。结论 针刺、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够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部供血、减少头痛的发作 ,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运用针灸、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84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均接受针刺、中药治疗.结果:痊愈4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4%.结论:针刺、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够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部供血、减少头痛的发作.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不同镇痛药效学模型、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及气滞血瘀模型,与同类药正天丸对比,探讨六经头痛片的镇痛作用特点及优势。方法通过小鼠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六经头痛片对温热刺激、化学刺激引起疼痛的影响;采用硝酸甘油诱发实验性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对搔头反应潜伏期及搔头次数的影响,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β-内啡肽(β-EP)水平;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的方法制备气滞血瘀模型,观察其对脑血流速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六经头痛片可显著增加热板实验小鼠痛阈值,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延长偏头痛模型大鼠搔头反应的潜伏期,减少搔头次数,显著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NO、NOS水平,升高β-EP水平;可显著升高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脑血流速率,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结论六经头痛片对中枢疼痛、炎性疼痛及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气滞血瘀模型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具有起效早,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与同类药正天丸比较,镇痛作用相当,但起效快,多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