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框架制定的转运交接单在重症监护室(ICU)后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本院原有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选取2017年7—12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及患者转科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9个条目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护士病情观察和巡视频率、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使用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交接后,提高了病房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为ICU转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护理,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四段式SBAR护理交接单在妇科手术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3月60例患者为对照组,5—7月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方法;观察组结合妇科手术患者的特点,制定改良四段式SBAR护理交接单(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进行交接班,标准化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比较2组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和患者床边交接班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应用改良四段式SBAR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班后,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和患者床边交接班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良四段式SBAR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有助于提高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和患者床边交接班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我院ICU为综合性外科SICU,收治胸外、普外、神外、骨科、妇产科等科室的危重症病人,经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依医嘱转送病人至院内各专科病房继续治疗.由于转出病人本身疾病的复杂性、治疗护理措施的特殊性,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并发症、与病房交接班时出现交接班内容不清、有遗漏甚至交接错误的现象.本文对242例转出SICU病人院内转运交接班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流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流模式在产科高危孕妇护理逆向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1~4月80例产科住院高危孕妇进行的80例次护理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5~8月80例产科住院高危孕妇进行的80例次床旁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设计的护理交接单进行护理逆向交班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质量、患者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使用SBAR交流模式设计的护理交接单前后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结果 两组交接班质量、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士使用SBAR交流模式设计的护理交接单前后临床工作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SBAR交流模式设计的护理交接单后,规范了高危孕妇护理逆向交班流程,减少了护理交接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交接班质量和程序应用能力,促进了其对患者病情观察分析,从而提高了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行动(KTA)框架和循证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在KTA框架的指导下,设计基于ISBAR沟通标准工具的电子化护理交接单。将122例ICU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干预组(n=60),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形式,干预组采用电子护理交接单,比较两组责任护士交接班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交接时间为(2.78±1.12)min,对照组为(6.52±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交接班漏项发生率3.33%(2/60),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交接班质量总分(69.75±12.86)分,对照组为(58.68±9.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知识到行动”框架和循证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应用于ICU患者,可改善护理交接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交接班是日夜班工作的衔接,交接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天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交接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提高交接班质量对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防止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十分重要[2].然而,对于步入临床的新护士来说,由于对交班过程不熟悉,在交班过程中,存在漏项、重复交接以及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接现象,给下一班护士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让新护士尽快熟悉ICU患者病情交接流程,我科专门总结并设计了ICU患者交接班记录表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在磁共振引导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160例拟行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交接和书面表格交接方法,试验组采用结合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特点,自主设计改良SBAR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的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引导下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后,降低了护理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交接班时间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在老年ICU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ICU住院的危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老年ICU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实验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进行床边交接班,并通过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交接班质量、床边护理质量合格率来评价床边交接班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更低,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更全面,护理交接班质量更高,患者床边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的设计与应用,规范了护士交接班流程,有助于护士快速掌握护理工作重点,降低了患者重要信息传达发生遗漏和错误,提高了护理交接班质量和床边护理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SBAR模式改良的交接单对神经外科交接班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将我院2017年1-12月150例神经外科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150例神经外科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四段式SBAR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32名。比较改良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和两组交接班合格率。结果改良后护士交接班质量总分(94.11±2.18)分高于改良前(89.69±2.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交接班质量合格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3.00%(P<0.05);结论改良的SBAR交接单在神经外科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交接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流程在神经外科ICU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12月采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规范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交接班过程。将实施后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与实施前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应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后,危重患者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由原来的20.09%降低至5.26%,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由原来的(86.83±3.90)分提高到(95.25±3.28)分,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避免了交接班遗漏,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证了重症患者连续性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识别产科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风险管理对策,指导护士避免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结果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得出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孙英 《家庭护士》2007,5(9):57-59
通过识别产科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风险管理对策,指导护士避免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结果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得出产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低年资护士预见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ICU工作的50名低年资护士(工作≤5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学习、情景模拟演练、主持晨会、案例分析讨论的方法进行培训,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培训结束时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护理缺陷发生数。结果 ICU低年资护士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明显提高,护理缺陷发生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ICU低年资护士进行预见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高对各种护理风险隐患的发现能力,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并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依托信息化平台制作特、一级护理患者“九知道”表格,提高危重患者床头交接质量.方法:与信息处联系将特、一级护理患者“九知道”口头交接内容制作成表格,床头交接时可通过智能读取、存储相关信息的表格,在班护士按照表格顺序逐一交接,避免口头交接所致的内容不全、交接遗漏、护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结果:护理人员使用特、一级护理患者“九知道”表后,在护理、心理、饮食和阳性体征掌握情况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应用信息化平台制作特、一级护理患者“九知道”表格,可有效提高特、一级护理患者的交接质量,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两起因告知不详引发医疗纠纷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案例分析,对两起因告知不详引发的医疗纠纷进行思考,要明确护理告知的含义和内容,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从患者人院到出院采取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护理告知义务,提高沟通技巧,适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是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统一ICU交接标准及流程。方法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活动开展前对术后患者ICU交接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要因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讨论分析,制定交接标准和流程,完善交接内容。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术后患者ICU交接的缺陷率由QCC活动前的16%降到活动后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QCC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等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开展QCC活动不仅有效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同时还提高了QCC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开英  陈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449-1451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士连续排班与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4h连续小组排班为基础,将临床护理人员分成护理组长、注册护士、辅助护士3个层级,由护理组长全面负责,实施连续排班与层级管理。结果实施连续排班与层级管理3个月后,科室护理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缺陷数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患者、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士连续排班与层级管理后,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使用,达到了患者与医护工作者均满意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监护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上海市1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胸外科监护病房240名护士和12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胸外科监护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不足;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监护队伍不稳定。结论应通过建立人力资源库、探索护理专家制度、出台激励机制等措施,充分体现护理服务价值,以增加护理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内检查的安全管理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行院内检查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责任护士及陪检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护士对患者在进行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好急救用品等准备工作,认真做好交接班。结果实施院内检查安全管理措施后,未发生意外事件,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检查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between nurses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s) and critical care units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a continuity of effective, individualized and safe patient care. There has been much written in the nursing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the function and process of patient handover in general nursing practice; however, no studies were found pertaining to this handover process between nurses in the ED environment and those in the critical care environment.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atient handover between ED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nurses when transferring a patient from ED to the ICU. This study used a multi-method design that combined documentation review,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 multi-method approach combining individual interview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tion review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pon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ED and ICU of two acute hospitals within Northern Ireland. A total of 12 respondents were selected for individual interviews, three nurses from ED and ICU, respectively, from each acute hospital. Two focus groups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each consisting of four ED and four ICU nurses, respectively.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tructured and consistent approach to how handovers actually occurred. Nurses from both ED and ICU lacked clarity as to when the actual handover process began. Nurses from both setting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given and received during handover and deemed it to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quality and continuity of care. Nurses from both departments would benefit from a structured framework or aide memoir to guide the handover process. Collaborative work between the nursing teams in both departments would further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roles and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