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雾状混浊(haze)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3月行LASEK的患者45例9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屈光度(4.68±2.30)D(1.75~6.50 D),随机分为聚乙二醇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角膜haze形成、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情况及屈光度。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haze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3、5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 LASEK术后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虽然能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能促进角膜上皮更快愈合,但是不能减轻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崔馨  贺翔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58-7259
1983年,Trokel等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切削角膜.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成为眼科手术的一场革命。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一度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由于其明显的术后疼痛、角膜雾状混浊、可矫正范围有限,很快被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is,LASIK)替代。但LASIK罕见然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术中角膜瓣破碎、游离,术后上皮植入、创伤导致角膜瓣移位等使手术风险较PRK增高。由Camellin提出并开展了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因手术过程中在角膜光学切削表面覆盖了一层角膜上皮而兼顾了LASIK和PRK的双重优点。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的围术期护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对69例(138眼)近视患者行LASEK治疗,术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宣传,术中正确指导配合手术,术后跟踪观察指导用药.做好LASEK的围术期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辩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9例(12眼)患者施行LASEK手术.结果:12眼均一次完成手术.术中消融深度25~44 μm,平均(34.42±6.04.)μm.术后第1天检查,上皮瓣基本透明者9眼,3眼有轻度的水肿.LASEK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半个月有9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和屈光度3~6个月已基本稳定.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偏高者(已作矫正)2眼,无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未显示中央岛及明显偏中心等改变.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过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在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研究将812眼随机分为术中使用丝裂霉素与不使用丝裂霉素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刺激症状,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术后视力,验光,眼压和haze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按预期完成手术。随诊时间3个月至3年,两组刺激症状较轻,多发生在手术后第1天,一般术后第2天就会好转,术后第3天检查,实验组有40眼为1~2级刺激症状,对照组有38眼为1~2级刺激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3~5d,其中实验组平均为(3.75±0.72)d,对照组平均为(3.54±0.85)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d摘镜时,实验组有382眼(94.1%),对照组有396眼(97.5%),角膜上皮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检查,实验组术后视力满意为390眼(93.6%),对照组为344眼(8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检查,屈光度较术后3个月时回退超过0.50D,丝裂霉素组有22眼(5.4%),对照组有46眼(11.3%)。术后3月检查,实验组有336眼(82.8%)为0级haze,对照组有252眼(62.1%)为0级haze,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准分子矫正近视手术中,一次性应用0.2g/L丝裂霉素可以减轻术后haze的反应,减少术后视力的回退,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护理。方法:对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手术治疗的45例高度近视患者在围手术期及术中给予合适的护理。结果:围手术期间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半年,裸眼视力有显著性改善。结论:在术前和术中护理中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中要加强对患者的正确用眼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于我院就诊的94例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LASEK治疗,观察组采用FS-LASIK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视力相关指标[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觉质量(球差、彗差),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生存质量[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量表(QIRC)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球差、彗差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IRC各项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UCVA、BCVA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球差、彗差与术前差异不明显,组间差异亦不明显(P>0.05)。结论 FS-LASIK相较于LASEK在青年中低度近视治疗中对患者早期视觉质量影响较小,且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生存质量,但两种术式远期疗效相当,故中低度...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2003年11月我院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100例(184只眼)。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McDonald[1] 1988年首先将准分子激光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眼 ,称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 ) ,1990年 ,Pal likaris[2 ] 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上述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矫正屈光不正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但通过多年的观察 ,仍然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MassimoCamellin[3] 为解决这些问题 ,于 1997年提出了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 (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 ,LASEK)这一治疗近视的新概念。我们于 2 0 0 1年 7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经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过程中去除、保留角膜上皮瓣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高度近视患者2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例。研究组行去除角膜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对照组行保留角膜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结果两组术前裸眼视力(UC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研究组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UC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5 d 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除角膜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极重灾区某中学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9月下旬,对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都江堰某镇中学1 500名同学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1 498份。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RIES-13)中文版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某镇中学学生灾后4个月PTSD症状检出率29.71%(445/1 498)。经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有:地震时是否受伤(OR=1.995,P=0.000)、性别(OR=1.785,P=0.000)、绝望感(OR=1.597,P=0.000)、是否目睹死亡(OR=1.344,P=0.000)、年龄(OR=1.308,P=0.000)、是否目睹受伤(OR=1.262,P=0.000)、地震时是否被困(OR=1.209,P=0.011)、震后居住地点(OR=1.182,P=0.000)、是否目睹垮塌(OR=1.176,P=0.000)、家人情况(OR=1.104,P=0.000)、地震后是否住院(OR=0.828,P=0.041)12个因素。结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该中学的学生PTSD症状检出率较高,其与地震时是否受伤、性别、绝望感、是否目睹死亡、年龄、是否目睹受伤、地震时是否被困、震后居住地点、是否目睹垮塌、家人情况、地震后是否住院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每次干预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采集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单纯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6.32±4.9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7.47±3.39)cm/s]、平均血流速度[(27.12±9.01)cm/s]、阻力指数[(0.70±0.0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5.98±5.1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8.01±4.27)cm/s]、平均血流速度[(26.09±6.89)cm/s]、阻力指数[(0.70±0.09)]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对椎动脉血流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持续时间的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入选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3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脑缺血模型,术后观察3d,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再根据训练时间的不同又分为7、14和28d三个亚组,每亚组10只。跑台训练的速度为10m/min,斜度0°,训练强度为每日训练30min。跑台训练各亚组分别进行7、14和28d的跑台训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仅固定于跑台训练装置,但不进行跑台训练。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率。 结果经跑台训练后,跑台训练组的逃避潜伏期[第7天(43.84±4.98)s、第14天(37.18±2.17)s、第28天(30.72±4.56)s]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逐渐缩短(P<0.05),而其跨越平台的次数[(1.95±0.26)次、(2.05±0.13)次、(2.75±0.26)次]则逐渐增多(P<0.05)。跑台训练组在训练第14天和第28天时的逃避潜伏期较同时间点的模型组[(48.91±8.52)s和(48.64±7.61)s]明显缩短(P<0.05),而跨越平台次数较同时间点的模型组[(1.07±0.15)次和(1.25±0.50)次]明显增加(P<0.05)。尼氏染色发现,假手术组仅可见少量凋亡神经元,训练第14天和第28天时,模型组大鼠的受损神经元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而跑台训练组大鼠的受损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大鼠。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存活率在第14天亚组和第28天亚组分别为(0.55±0.05)%和(0.50±0.03)%,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0.77±0.04)%和(0.70±0.02)%]明显降低(P<0.05);而跑台训练组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0.62±0.07)%和(0.60±0.07)%]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 结论跑台训练14d和28d均可以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跑台训练28d时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八邪穴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上肢肿痛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上肢关节肿痛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8例予电针八邪穴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给予来氟米特片抗风湿治疗;45天后通过观察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健康评估量表(HAQ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28%,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电针八邪穴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上肢肿痛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来氟米特,且预后佳,值得临床重视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residential treatment outcome for youth.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multiple variables including each subject's psychiatric diagnoses, previous treatment attempts and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se respective settings, length of stay in prior treatment settings, past psychiatric hospitalizations, medication usage, trauma history,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reatment goals, and presenting symptomatology at admission to 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 this sample, analysis of outcomes data indicated that exposure to a variety of types of trauma was the single greatest predictor of improvement or deterioration in residenti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的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厚度较厚,且孔洞不均匀。
  目的:制备厚度薄且分布均匀的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检测其细胞相容性及对细胞分化的作用。
  方法:通过相分离法制备厚度薄且分布均匀的无孔及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检测其厚度及失重率。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无孔及多孔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共培养7 d,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复合膜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
  结果与结论:多孔和无孔复合膜的厚度分别为(0.041±0.005) mm和(0.058±0.004) mm,24 h失重率分别为19.93%和7.64%。无孔复合膜上的偏磷酸钙粒子分布均匀,细胞完全铺展,呈梭形;多孔复合膜上的偏磷酸钙粒子分布均匀,孔径分布也均匀,孔径2-8μm,细胞全完铺展,呈多边形,有多个触角,部分细胞触角进入支架内部。无孔与多孔复合膜上的细胞均表达CD105、CD90、CD44、CD29及CD73,组间细胞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制备的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偏磷酸钙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但无促细胞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建立稳定且同人类体内疾病演变过程相似的疾病模型对于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观察该模型病理生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脊髓型颈椎病受压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重度压迫组。将不同大小吸水性压迫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植入C5-C7椎板下,制作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植入压迫材料。结果与结论:MRI检查显示两压迫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对照组椎管宽度正常无脊髓压迫。电生理检测显示两压迫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且振幅明显降低(P〈0.05)。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有大量形态规则的神经元,而两压迫组大鼠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且神经元胞体形态明显皱缩,脱髓鞘现象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压迫组大鼠脊髓压迫节段发现较多凋亡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说明构建的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且手术操作简便,不易感染死亡率低;神经元损伤、脱髓鞘改变和凋亡机制参与了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D N)的疗效。方法:60 例 D N 患者随机分为 2 组,中西组 30例采用中药方剂,每日1 剂口服并配合西药达美康治疗;对照组单用达美康口服治疗。2 组均3 个月为 1 个疗程。结果:中西组总有效率为833% ,对照组为533% ,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中西组治疗后血、尿β2 微球蛋白(β2 M G)、尿微量白蛋白(m Al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1, P< 005 和 P< 0001),治疗后血β2 M G 和尿m Alb 2 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和 P< 001),而 2 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均无显著性差异( P 均>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D N 症状改善或消失,肾功能也有一定改善,在降低尿m Alb 和血β2 M G 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