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丙泊酚对大鼠单肺通气时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丙泊酚在胸科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实验研究的数据。方法 40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P1组:空白组(灌注液中无丙泊酚)、P2组:含36mg/L丙泊酚、P3组:含24mg/L丙泊酚、P4组:含12mg/L丙泊酚,每组10只。按随机顺序取大鼠进行实验,称量体重,麻醉,气管切开插管接呼吸机行单肺机械通气1h。然后取出肺组织。取双侧顶叶头盖型部分作湿/干比,其余-70℃保存以备统一作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微量丙二醛(MDA)测定。结果肺组织湿/干重比:P1组通气侧高于P2、P3组通气侧(P<0.05);P1、P4组非通气侧高于P2、P3组非通气侧(P<0.05)。各组非通气侧均高于同组通气侧(P<0.01)。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P1组通气侧肺较P2、P3和P4组通气侧高(P<0.05);P1组非通气侧较P2、P3和P4组非通气侧显著增高(P<0.01)。各组非通气侧均显著高于同组通气侧(P<0.01)。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P1组通气侧高于P2、P3、P4组通气侧(p<0.05),P4组通气侧高于P2、P3组通气侧(P<0.05);P1组非通气侧高于P2、P3、P4组非通气侧。各组非通气侧均高于同组通气侧(P<0.01)。结论通过对大鼠单肺通气时的灌注实验研究,发现丙泊酚对单肺通气时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丙泊酚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丙泊酚预处理对单肺机械通气(OLV)时大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n=6):对照(C)组,双肺通气(T)组,右侧单肺通气-左肺(OL)组,右侧单肺通气-右肺(OR)组,丙泊酚-右侧单肺通气-左肺(POL)组,丙泊酚-右侧单肺通气-右肺(POR)组。T组插气管导管双肺通气;OL、OR、POL和POR组大鼠麻醉后行右侧单肺通气,POL和POR组大鼠单肺通气1h前静脉泵入丙泊酚(50mg/kg)。C组大鼠麻醉后,直接开胸取左全肺。T、OL和POL组大鼠通气1h后取出左全肺,OR和POR组大鼠取出右全肺,行湿/干质量(W/D)比值计算,并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HO-1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肺组织W/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371,P<0.001),OL、OR组大鼠肺组织W/D高于C组(P<0.05)。各组大鼠肺组织HO-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51,P<0.001),T、OL、OR组大鼠肺组织中HO-1蛋白的表达高于C组,POL组高于OL组,POR组高于OR组(P<0.05)。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以使大鼠肺组织HO-1表达增加,减轻OLV所造成的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氟醚与丙泊酚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46例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组,1MAC)和丙泊酚组(P组,6mg.kg-1.h-1)行循环紧闭麻醉。在手术前分别于平卧位双肺通气30min、侧卧位单肺通气30min,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在单肺通气后,I组和P组肺内分流明显增加、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P<0.01);与P组比较,I组PvO2降低及QsQt升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MAC异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肾同治方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制备为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平均分为心肾同治方低剂量组、中剂量、高剂量组,曲美他嗪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造模2周后对除假手术对照组之外的大鼠进行药物灌胃8周。分析两种ATP酶活性及浓度、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hydrogenase,SDH)值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心肌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及左室收缩压值均有所上升,同时心肌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及左室舒张压表现为显著下降。心肾同治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压、心肌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心肌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相关指标均接近于曲美他嗪组和假手术组,其中以高剂量组的改善尤为明显。对大鼠中药干预治疗后,实验数据显示其心肌Na+-K+ATP酶及Ca2+-Mg2+ATP酶和SDH的活力指标低于假手术组相关指标,但较模型组大鼠的指标有明显的提升。随着中药心肾同治方剂量的增加,心肌Na+-K+ATP酶、Ca2+-Mg2+ATP酶、SDH活力也逐渐增强;心肾同治方高剂量与曲美他嗪干预大鼠后的指标数据基本趋同。结论:心肾同治方在改善大鼠心力衰竭及提高其心功能的过程中,主要机制为:增加心肌Na+-K+ATP酶及Ca2+-Mg2+ATP酶分泌,提升SDH活力,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时间接触甲醛小鼠认知与运动功能的改变,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健康昆明种小鼠48只,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小鼠分为对照组(n=12)和甲醛染毒组(n=36),染毒组浓度分别是21.0 mg/m3(1/24 LC50)、42.0 mg/m3 (1/12 LC50)和84.0 mg/m3 (1/6 LC50),每组12只。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每周 6 d,染毒12周,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染毒前和染毒第4、8和12周,进行小鼠的认知与运动功能的测试。染毒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脑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Na+-K+ 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结果:在主动逃避实验中,第12周时高剂量组小鼠主动逃避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被动刺激实验中,第12周时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被动逃避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随着染毒时间的推移,小鼠被动逃避时间也发生变化,第12周时高剂量组小鼠所需时间明显长于第4和8周时所需时间(P<0.05)。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SDH含量均下降,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Na+-K+ 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长时间接触甲醛可引起认知与运动功能的下降及脑组织细胞代谢水平改变,提示脑组织细胞代谢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小鼠认知与运动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异丙酚作对照观测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组),每组10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组)、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μg/kg和维库溴铵0.9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组)、丙泊酚(P组,以血浆靶浓度为3μg/ml速度输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min(TLV-15)、右单肺通气15min(OLV-15)、右单肺通气30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 单肺通气后,D组和P组Qs/Qt增加明显(P〈0.05),但OLV-15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6%(P〈O.05);而在OLV-30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9%(P〈0.05)。两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 与异丙酚比较,0.5MAC地氟醚对单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7.
三种不同麻醉维持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肺通气(OLV)因能提供清晰的手术野以利手术操作,及能保护健侧肺而成为胸科手术常用的通气方法.但这一非生理性通气方法会引起通气/血流比失衡、肺内分流增加、PaO2降低等反应.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VP)是肺循环缺氧状态下重要的自身调节保护机制[1],它可使非通气侧肺小动脉收缩,肺血管阻力增加,使血流向通气侧转移,从而纠正失调的通气\血流比,降低Qs/Qt,维持正常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PaETCO2的变化和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来评价单肺通气(OLV)时监测PETCO2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分别于双肺通气(TLV)20min、OLV5min,15min,30min,60min测PETCO2与PaCO2的价值,计算PaETCO2,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OLV时不同时段的PETCO2比TLV时增大(P〈0.05),PETCO2与PaCO2相  相似文献   

9.
孙洪涛 《中外医疗》2008,27(13):78-78
目的 测定与脑神经细胞功能有关的Na+-K+-ATP酶.Ca2+-ATP酶,探讨二至丸改善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用药组、高剂量用药组,连续用药6周后,处死小鼠测定脑细胞上的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低剂量用药组.高剂量用药组较模型对照组的Na+-K+-ATP晦、Ca2+-ATP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二至丸能提高实验小鼠脑细胞膜上的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的作用,具有抗衰老作用,对二至丸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SOD,GSH及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SF组.SF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10 ml/kg.IR组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缺血15 min再灌注1,3 h,测定肝组织匀浆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和SOD,GSH变化.结果 再灌注1,3 h SF组肝组织Na -K -ATPase活性(10.482±1.556,11.542±2.282)高于IR组(7.760±1.749,7.841±1.065)(P<0.05);Ca2 -Mg2 -ATPase活性(9.390±0.960,10.988±2.931)亦高于IR组(7.369±1.474,7.431±0.652)(P<0.05);再灌注1 h肝组织SOD(109.40±13.95vs88.69±17.83,P<0.05),GSH(47.59±19.07vs37.32±4.71,P>0.05)高于IR组.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提高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和SOD活性;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活性提高可能是参附注射液改善SOD活性、提高抗氧自由基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单肺通气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I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麻醉维持给予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和血浆靶控异丙酚1~3μg/m],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02mg/kg;对照组(Ⅱ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麻醉维持给予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和吸入1%~3%异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02mg/kg。连续监测患者血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PaO2)、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麻醉深度指数。分别在麻醉前基础值(T0)、手术切皮前5min(T1)、切皮后5min(T2)、切皮后(OLV期间)30min(T3)和术毕前10min(T4)采桡动脉血3ml,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应激反应程度。结果:L时,Ⅰ组Sp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4时,Ⅰ组Pa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时,Ⅰ组SBP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1、T4时,I组H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Ⅰ组DBP显著高于Ⅱ组,T4时,Ⅰ组DBP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rr4时,I组皮质醇(C0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4时,Ⅰ组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高于Ⅱ组(P〈0.05);T1、T2、T3、T4时,Ⅰ组IL-6显著低于Ⅱ组(P〈0.01);各个时刻两组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相对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行单肺通气麻醉,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应激反应较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对大鼠化学性内脏痛的抗伤害性刺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内脏痛大鼠行为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方法 以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大鼠扭体反应作为内脏痛的实验模型。雄性SD大鼠 50只随机均分为脂肪乳剂 1ml/kg、异丙酚 5mg/kg、异丙酚 10mg/kg、异丙酚 2 0mg/kg、硫喷妥钠 5mg/kg共 5组。注药后即放入玻璃观察箱 ,计数 3 0min内出现的扭体次数。 结果 大鼠在腹腔注射 2 %醋酸 3ml/kg后 ,均出现扭体反应 ,脂肪乳剂对照组 3 0min内扭体平均次数为 2 4.1± 5.7;异丙酚 10mg/kg、2 0mg/kg腹腔注射后 3 0min内大鼠扭体次数分别为 16.7± 2 .9、10 .8± 4.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脂肪乳剂组间也均有差异 (P <0 .0 5,P <0 .0 1) ;硫喷妥钠 5mg/kg腹腔注射后 3 0min之内大鼠扭体次数为 3 1.6± 5.0 ,与脂肪乳剂组及异丙酚 10mg/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亚睡眠剂量异丙酚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醋酸所致大鼠内脏伤害性刺激的感受 ,其持续时间为 2 0min ;等效剂量的硫喷妥钠有痛觉过敏作用 ;异丙酚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与所用的溶媒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疗效。方法选取ICU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共49例,采用丙泊酚持续镇静并观察镇静效果,同时监测达到镇静RamsayⅢ~Ⅴ效果前后及停药时相关呼吸、循环参数变化。结果丙泊酚镇静起效迅速,镇静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氧分压、平均动脉压及平均气道压均较镇静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是可运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镇静药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糖尿病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CSR)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和糖尿病组(D组),每组根据药物浓度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NN、DN组),低浓度异丙酚组(NL、DL组)和高浓度异丙酚组(NH、DH组),分别用K—H液、含50umol/L异丙酚的K—H液和含100umol/L异丙酚的K—H液隔离灌流大鼠颈动脉窦区,同步记录窦内压(ISP)和动脉血压(MAP)的变化,绘制ISP—MAP关系曲线并测大鼠CSR机能参数。结果异丙酚致大鼠ISP-MAP关系曲线向右上方移位,血压反射性下降值和最大斜率减小;阈压、饱和压、平衡压增大,D组较N组变化更加明显。结论异丙酚能够抑制大鼠的CSR,同等浓度异丙酚对糖尿病组CSR的抑制作用大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SD 大鼠40只,随机分为异丙酚保护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制作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烫伤前(0 h)、烫伤后第6、12、24 h 取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匀浆,ELISA 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同时取大鼠肝脏 HE 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烫伤后6、12、24 h 较0 h ALT、AST 和 MDA 显著增高,SOD 和 GSH 显著降低,异丙酚保护组可显著降低 ALT、AST 和 MDA 水平,提高 SOD 活性和GSH 水平,组内差异显著(P <0.05);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异丙酚对严重烫伤早期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与其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和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 (lycopene ,LP)对大鼠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 大鼠饲喂番茄红素 4周后处死 ,测定血清和肝匀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总抗氧化能力 (T -AOC)、丙二醛 (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结果 各番茄红素给药组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的SOD活性、GSH -Px活力及T -AOC上升 ,MDA含量降低 ,与空白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番茄红素可以提高大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抑制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和芬太尼长期镇静对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对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11):机械通气期间间断用咪唑安定5~10mg或芬太尼0.1~0.2mg静脉注射;异丙酚组(n=13):机械通气期间持续静滴异丙酚400mg加芬太尼0.5mg混合液2mg·kg-1·h-1。结果:入ICU时两组心脏指数、血液饱和指数无差异,异丙酚组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入ICU后第二天明显升高(P<0.05)。异丙酚组血液饱和指数增加显著(P<0.01),且与用药前相比增加显著(P<0.01)。异丙酚组病人平均主动脉压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异丙酚可使肺动脉压轻度下降,在以后的治疗中两组无差别。心率、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变化。入ICU时两组全身血管阻力无差异,异丙酚可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在入ICU后第二天下降明显(P<0.05)。异丙酚可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P<0.05)。结论: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长期镇静对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患者清醒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需要行肺叶切除的52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6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双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60 min、单肺通气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手术结束这6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及拔管的时间。结果单肺通气(OLV)开始后,肺内分流率(Qs/Qt)于双肺通气(TLV)时高于麻醉前与TLV30min时,OLV30min、OLV60min时Qs/Qt达最高,B组OLV30min、OLV 60 min时,Qs/Qt明显高于A组(P〈0.05);在患者结束麻醉后,A组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拔管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而且能使患者清醒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9.
单肺通气后两侧肺损伤程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单肺通气后两侧肺的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及湿/干重比.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0只,麻醉后以自制双腔气管导管建立右肺单肺通气动物模型,单肺通气2 h后恢复双肺通气,开胸,经两侧肺静脉、股动脉抽血行血气分析测定氧合指数,而后处死动物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并做肺组织病理切片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实验中动物循环稳定;左侧肺损伤评分和肺组织湿/干重比极显著高于右侧肺(P<0.01);动脉血气所测得的氧合指数<300,肺静脉血气所测得的氧合指数左侧肺极显著低于右侧肺(P<0.01).结论 单肺通气2 h后可导致不均一性的肺损伤,其中非通气侧肺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