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延长县人民医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至研究组中,将同期非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纳入至对照组中,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危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白质疏松、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糖尿病、白质疏松、高脂血症及心脏病。结论 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诱发危险因素,及早实施预防及治疗对策,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为A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无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为B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A、B组中不同MMSE评分结果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分析MMSE评分与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A组血管狭窄程度均差于B、C组(P0.05),B组血管狭窄程度差于C组(P0.05);A组MMSE评分轻度、中度及重度损害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差于B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MSE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79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上述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重庆市梁平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患者18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并发肺炎患者50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卒中程度、卒中前神经功能、既往病史、吸烟史),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男性、卒中程度(NIHSS评分)、卒中前神经功能(mRS评分)、房颤和卒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卒中程度和卒中前神经功能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SAN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0.70,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SAN评分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40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的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筛选出痴呆的有关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脑梗死3个月后,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为21.6%,其最危险的因素是言语障碍(OR值为8.065;P<0.01),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卒中史、心房纤颤及左颈动脉供血障碍也是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175,2.178,4.261,3.258,3.450,2.003;P<0.05).结论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卒中后痴呆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对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中发生卒中后痴呆87例,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1.179,95%CI=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1.806,95%CI=1.024~3.186)、每日饮酒(OR=3.447, 95%CI=1.591~7.468)、有卒中史(OR=2.531,95%CI=1.419~4.512)、心房纤颤(OR=3.475, 95%CI=1.712~7.057)、言语障碍(OR=5.873, 95%CI=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1.975,95%CI=1.152~3.388)等.结论 卒中后痴呆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吞咽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发生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75例)和吞咽正常组(125例)。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比较吞咽障碍组和吞咽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使用VFSS评估两组吞咽功能。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吞咽障碍75例,发生率为37.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力≤3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OR=4.208、3.888,P<0.05)。吞咽障碍组吞咽功能启动时间(STT)、口腔期的运送时间(OTT)高于吞咽正常组(P<0.05),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DT)低于吞咽正常组(P<0.05);两组录舌骨向上移位(HSM)、环咽肌开放时间(U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随访6~12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组和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 结果198例脑卒中患者中,10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SCI发病率为53.03%。PSCI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脑梗死病史发生率以及脑白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PSCN组(P<0.05)。与PSCN组比较,PSCI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梗死部位患者PSCI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PSCI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发生率较高,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血管性痴呆组456例和非血管性痴呆组3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脑卒中发生情况、脑梗死部位。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χ2=0.17,P=0.20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t=11.85,P=0.012,χ2=3.24、17.97,P=0.036、0.01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6.01、8.27、20.22、7.32、6.38、6.01,P=0.026、0.021、0.012、0.023、0.025、0.026),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24.09、8.66,P=0.009、0.020)。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01、0.77,P=0.987、0.987、0.521),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10.58、5.42,P=0.017、0.016、0.027)。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掌握危险因素可以为指导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41例)与脑卒中非抑郁组(59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A型行为比例,TH、CH、A型行为类型量表(TABP)、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负性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量表(SSS)、2周改良Rankin量表(m RS)以及6个月m R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社会心理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周m RS、TABP总分及负性LES是独立危险因素,而MMSE、SSS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规避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汪耀  方传勤 《安徽医学》2016,37(10):1232-1235
目的 探究早期血清Tau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87例,在发病72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对血清Tau蛋白进行测定,并在发病3个月时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发病3个月的MMSE评分,并参考Hachinski缺血评分及DSM-IV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卒中后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比较两组的Tau蛋白水平,并将Tau蛋白水平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26.4%。痴呆组72 h内血清Tau蛋白水平(107.98±14.50)pg/mL,非痴呆组为(75.17±6.26)pg/mL;卒中后痴呆患者血清Tau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卒中后非痴呆组(t=14.752,P<0.05)。偏相关分析,Tau蛋白水平与MMSE呈负相关(r=-0.144,P<0.05)。结论 早期血清Tau蛋白水平或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35例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治疗组,7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心衰、高血压、心肌梗死、房颤、烟酒史、脑卒中史及糖尿病等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房颤、高血压、烟酒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脑卒中史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其中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探究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检查,评估脑小血管病,将患者分为非脑小血管病组和脑小血管病组,对两组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溶栓后7天、溶栓后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结果年龄、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高血糖、脑大动脉狭窄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组溶栓后7天、溶栓后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结论年龄、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高血糖、脑大动脉狭窄率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合并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在溶栓7天、30天后神经功能依旧差于无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者。临床治疗过过程中应采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措施,以此降低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338例,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并做神经心理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痴呆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结束后338例脑卒中患者痴呆患者75例,占22.2%;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相比,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7),非痴呆组的年龄明显低于痴呆组(t=20.021,P=0.000),痴呆组的低教育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痴呆组(χ2=65.085,P=0.000);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在卒中史、糖尿病及饮酒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67、30.503、98.380,均P<0.05);痴呆组病灶左半球发生率及病灶多发发生率均高于非痴呆组(χ2=23.012、12.352,均P<0.05),且痴呆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痴呆组(t=7.451,P=0.000);在病灶直径>20 mm、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方面,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94、37.130、11.295,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年龄、饮酒、卒中病史、多灶病变、左侧病变、脑萎缩等为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需提前干预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卢波  韩莉  尹航 《医学综述》2014,(2):356-358
目的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干预,进行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方法: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组47例,未继发癫痫发作组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cle,NIHSS)与卒中后癫痫发作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亚型为心源性脑栓塞(OR=5.519,P=0.048)、病灶在皮质(OR=0.263,P=0.006)、NIHSS高(OR=0.873,P=0.046)3个因素为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缺血性卒中亚型为心源性脑栓塞、病灶部位在皮质、NIHSS高等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易继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瞻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736例,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6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卒中部位为小脑、脑干和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后早期(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1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卒中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和卒中后3个月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总分是否降低2分以上,分为认知功能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并进行组间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有117例(60.0%)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卒中后3个月有37例(19.0%)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的恶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急性期MMSE评分、急性期CDR评分、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RR=2.509,P=0.045)、文盲(RR=3.038,P=0.011)、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R=1.364,P=0.016)是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急性期MMSE评分(RR=0.852,P=0.001)为其保护因素。 结论:缺血性卒中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达19.0%。年龄>70岁、文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卒中急性期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引起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脑卒中后预测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在癫痫发作前根据预测的不同风险水平向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并对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纳入危险因素、结局指标和优缺点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403例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敬诚  周华东  张猛  王延江  邓娟  高长越 《重庆医学》2007,36(13):1233-1235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长期居住于重庆市的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的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的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有87例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 1.179, 95%CI 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 1.806, 95%CI 1.024~3.186)、每日饮酒(OR 3.447, 95%CI 1.591~7.468)、卒中史(OR 2.531, 95%CI 1.419~4.512)、心房纤颤(OR 3.475, 95%CI 1.712~7.057)、言语障碍(OR 5.873, 95%CI 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 1.975, 95%CI 1.152~3.388).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的4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与同期住院的4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TCD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发热、高血压、糖尿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与发热、卒中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且患者收缩压下降易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故早期禁止盲目应用降血压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