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管骨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苌管骨骨转移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临床或病理证裨 30例长管骨骨转移瘤病人的X线平片和CT扫描片,并记录各种征象。结果 CT表现为溶骨型转移20例,成骨型转移6例和混合型4例。溶骨型主要表现为囊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的不完整骨壳,软组织肿块局限,结论CT扫描在显示骨质破坏和肿瘤的组织方面优于丝平片,对多数长管骨转移瘤病人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89例骨转移瘤病人的X线及CT片并记录各种征象。结果:CT表现为溶骨性60例(67.4%),成骨性16例(18.9%)和混合性13例(14.6%)。结论:CT扫描在显示病变及确定范围都优于X线平片,对多数病人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薛元领  杨本涛  王振常 《广西医学》2002,24(12):1936-1937
目的:探讨颅盖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工病理证实的23例颅盖骨转移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均作有CT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CT表现主要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8例(78.3%),也可见成骨性2例(8.7%)或混合性3例(13%)骨质改变。X线平片阳性14例(60.9%)。转移部位以顶骨(40.7%)和枕骨(27.1%)常见,颞骨(11.9%)较少。结论:CT扫描显示病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具有特征性,能对多数病变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的放射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影像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多发性骨髓瘤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8例,核素检查2例。结果:约80%多发性髓骨瘤患者X线检查异常,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骨质硬化及髓外浸润。CT能发现平片表现为阴性的骨 破坏。  相似文献   

5.
脊柱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5例脊柱结核病人的X线平片、CT片和手术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估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X线平片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51例,椎旁或腰大肌脓肿30例,椎间盘受累41例,可疑椎管狭窄5例,疑诊肿瘤3例。CT可见骨质破坏63例、死骨形成60例,椎间盘破坏50例,椎旁或腰大肌脓肿49例,椎旁干酪样变或瘢痕形成12例,椎管狭窄34例。X线平片和CT与术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46%(51/65)和100%(65/65)(P<001)。作者认为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基础,CT可提供更精确的术前参考资料,对早期诊断和决定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入路、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的范围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及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骨转移10例,对其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做CT扫描。结果甲状腺癌具隐匿病史,在骨转移病例,先发现骨转移,后查出原发灶者3例,7例在原发灶或甲状腺结节的基础上出现骨转移。甲状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转移为主,多发于上半身的骨骼,表现为膨胀性囊状破坏区,呈大片状、地图样骨缺损,范围大、广泛为其特点。结论甲状腺癌可发生骨转移,以溶骨型为主,可有成骨性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与X线平片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肺癌病人分别进行^99mTc-MDP骨显像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核素骨显像阳性性者55例,检出髓转移病灶124个,骨X线平片阳性者34例,检出骨转移病灶49个。结论骨显像有早期诊断肺癌骨转移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检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MRI在四肢骨肿瘤检查中的作用,对8例四肢骨肿瘤病人同时行MRI、CT和X线平片检查,并将影像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5例MRIT1 WI均呈均匀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3例T1和T2 WI呈混杂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术前表现为骨巨细胞瘤,MRI呈动脉瘤性骨囊肿表现。CT和X线平片均表现为限局性骨质破坏,呈膨胀性,骨皮质变薄或消失。结果表明,MRI在显示肿瘤基质、肿瘤内出血和坏死、肿瘤在髓内范围及其周围情况方面较优越,CT在显示骨质破坏、轻度骨膜反应方面较优越。  相似文献   

9.
核素骨显像与 X 线平片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与X线平片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②方法对82例肺癌病人分别进行99mTc-MDP骨显像及X线平片检查。③结果核素骨显像阳性者55例(60.07%),检出骨转移病灶124个;骨X线平片阳性者34例(41.46%),检出骨转移病灶49个。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91,P<0.01)。在34例骨X线平片阳性者中,有4例骨显像为阴性,示骨显像假阴性为11.76%.对21例骨显像阳性而X线平片阴性病人的随访结果表明,从骨显像阳性至骨X线平片示该部位骨质异常改变的最早期限为96d,最迟为240d,中位数为135d.④结论骨显像有早期诊断肺癌骨转移灶的价值。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及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骨转移10例,对其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做CT扫描。结果 甲状腺癌具隐匿病史,在骨转移病例,先发现骨转移,后查出原发灶者3例,7例在原发灶或甲状腺结节的基础上出现骨转移。甲状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转移为主,多发于上半身的骨骼,表现为膨胀性囊状破坏区,呈大片状、地图样骨缺损,范围大、广泛为其特点。结论 甲状腺癌可发生骨转移,以溶骨型为主,可有成骨性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拍X线平片,9例CT扫描,6例MRI扫描。结果16例ABE发生于长管状骨9例,脊柱4例,短骨及扁骨3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病变可见分隔,11例可见典型的液一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2例软组织肿胀,1例软组织肿块,12例病变内密度和(或)信号显示不均匀。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ABC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长管状骨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比较。结果病变均发生在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等长管状骨。早期X线片多为阴性,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小的虫蚀状改变,MRI表现为T1WI等或等低信号,RWI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围以低信号环,再外缘见等T1、长T2信号环。中晚期X线片上可见斑点状、争状钙化,排列成串或蜿蜒走行;CT断面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MRI上成典型地图样改变,即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均匀或不均匀,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层轨道样改变。结论:MRI发现早期骨梗死比X线片及CT要敏感,中晚期三者均有典型表现,MRI检查优于X线片、CT。  相似文献   

13.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飞  陈红  刘秀霞  徐璐  刘功传 《安徽医学》2011,32(8):1104-1107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6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阳性病灶(或有不明原因骨疼痛部位)行断层及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10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58例,与随访1年结果对照58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χ2检验。结果核素影像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比较,平面显像诊断符合率为43.65%(55/126)。SPECT/CT显像诊断符合率为80.16%(101/126)。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0,P〈0.01)。结论 SPECT/CT显像在全身骨显像的基础上增加了CT诊断信息,可以显示病变部位的细微解剖结构,明显提高了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纵膈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膈少见恶性肿瘤28例,2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一周内行18-FDG-PET/CT检查.结果 28例中,男24 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包括胸腺癌9例,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9例,生殖源性肿瘤7例,恶性孤立性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身骨显像及CT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影像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等证实合并有骨转移的5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比较全身骨显像及CT诊断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阳性率。结果:全身骨显像与CT诊断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骨转移一致性差(kappa=0.231,P=0.007);全身骨显像与CT诊断骨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和57.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诊断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但全身骨显像的诊断效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骨巨细胞瘤(GCT)的常见以及典型的CT和MRI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经过病理证实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CT资料32例、MRI资料48例)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拥有超过65%的病例表现可以被定为常见临床表现,又有所有病例的常见临床表现被定义为典型表现。结果骨细胞瘤较为常见的CT表现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软组织的密度较为密集,没有钙化现象;挂边缘清晰可见,出现完全或是不完全的硬化边缘,未见骨膜反应。以上常见的CT表现的病例有20/32例,占62.5%。较为常见的MRI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有不平衡信号,囊变坏死,扫描的不均匀有所增强;边缘出现低信号环,附件可见骨髓水肿,边骨没有软组织的肿块。以上常见的MRI表现的病例有23/48例,占47.9%。结论对于GCT在CT及MRI的临床表现具备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典型的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不常见,诊断过程不用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NB的45例患儿病例资料,按治疗前后分为治疗前组(n=13)和治疗后组(n=32)。所有患者接受18F-FDG PET/CT显像,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作为PET定量分析依据。结果 治疗前组所有原发灶均见FDG摄取增高(13/13,100%),治疗后组7例FDG摄取增高(7/32,21.9%)。PET/CT检出23例淋巴结转移(23/45,51.1%),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7例,伴或仅远处淋巴结转移13例;骨(或骨髓)转移18例(18/45,40.0%);胸膜转移2例;肝转移1例;硬膜下转移3例;脑实质转移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器官转移)。PET/CT显像后临床分期:在治疗前组中,4例分期改变(4/13,30.8%),其中1例Ⅱ期患者分期提高到Ⅳ期(1/2),3例Ⅲ期患者分期提高到Ⅳ期(3/5);在治疗后组中,17例患者分期改变17/32,53.1%),0期患者因4例发现骨(或骨髓)转移,调高分期(4/14,28.6%),可疑Ⅰ期患者中,6例因原发灶区异常软组织影未摄取FDG,调低分期(6/7,85.7%),Ⅱ期患者1例发现盆腔FDG代谢增高结节,调高分期(1/3),Ⅲ期患者中2例分别发现骨及椎管内转移,调高分期(2/2)。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提供客观的分期依据,提高了NB原始分期及再分期的准确性,其中再分期获益更大;Ⅲ期患者的分期改变最为显著;治疗后Ⅰ期患者分期明显调低。PET/CT改变分期的主要原因是对全身病灶检出的敏感性高;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原发灶术后术区异常组织是否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19.
软组织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软组织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8例,蔓状血管瘤8例,毛细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2例,血管瘤病3例。平扫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静脉石或钙化12例,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可呈扭曲血管状,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依据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对软组织内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